书城社科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1746800000012

第12章 孙中山:手不释卷 无不博览的表率

孙中山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几十年来,孙中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天都要读些书,甚至在火线指挥作战的时候,也都带有书籍。据英国康德黎医生说,孙中山对于外交、法律、矿物、农业、畜牧、机械、政治、经济等书都有兴趣,而且攻读勤奋。吴稚晖也说:“(孙中山)于古今中外有用之书,可称无书不读。什么《十三经》、二十四史,什么《民约论》、《资本论》,只要有关政术治道、有益民生国用的书,一有空隙,就马上把卷展玩,心就领,神就会。”他一生好学,被同时代人誉为“手不释卷”、“无不博览”的表率。

伦敦图书馆的日日夜夜

自幼爱好读书的孙中山,在少年时代就接受了中华文化传统教育,他予“三代两汉之文”相当熟悉,在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南华医学堂求学时,又自置了一部二十四史通读。南华医学堂的图书室,也是他常去的场所。一天他在图书室见到一部英汉对照的《四书》。觉得书里的英文翻译注释,较朱熹注疏更为明了,就借出放在身边时常研读。

孙中山最早接触的海外图书馆,是在檀香山求学期间的檀岛图书馆。在那里他阅读了欧美哲学、历史和人物传记,久久难忘。

1887年,他在香港西医学院(今香港大学医学院)攻读了5年,为了选读课外读物,学校图书馆是他常去的地方。这期间的读书,对他革命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很有影响。他最爱读的有《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进化论》,以及华盛顿、林肯等的传记,因为深谙英语,以致在读了赫胥黎名著后,对严复所译的《天演论》提出歧义,认为译者把Evolution译为“天演”是错了的,准确的应译为“进化”。Evolution另一意思是军队操练。严复是海军学校出身,所以译错了。

孙中山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的习惯。几年后,他和越南志士潘佩珠见面,就潘写的《越南亡国史》侃侃而谈,致使作者惊叹不已,原来孙中山早就研读过了。

1894年,孙中山以“振兴中华”宗旨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在此后10多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中,他仍念念不忘于读书,充分利用所在地的图书馆。1896年在英国伦敦,这位革命先行者,经康德黎医生营救,在被囚中脱险后,有两年多时间留在欧洲,在伦敦大英博物院附属图书馆,获得一张为期半年的读者阅览证,在那里孜孜以求长达59天。他读了卢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哲学、政治学著作,对法国、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的政体国体和政治原理做过认真的解析。也就在这时,又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令他神往。后来他在1912年辞卸民国临时总统时,曾以《社会主义之派别及方法》为题讲演,讲演里谈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他说:“厥后有德国麦克司者出,苦心孤诣,研究资本主义,垂36年之久,著有《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系统之学理。”晚年孙中山回忆这段日子时曾说:“英国在当时关于文化的设备也是很齐备的。有一间图书馆,其中所藏的书籍总有好几百万种。无论关于什么问题的书籍都是很丰富的。马克思便每天在那间图书馆内去研究。”①因为经常在图书馆,他竟与图书馆英国馆长相识,双方商榷学问,谈论中国的《诗经》和唐韩愈的作品。孙中山求知的勤奋,还可见自伦敦清政府驻英公使馆雇佣的前来监视的密探报告:他的行动很有规律,几乎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他不变地总是进阅览室,并停留几小时,偶然的为要吃些点心,就离开到布莱街金谷面包公司,之后,有时仍回大英博物院图书馆。

在大英图书馆和后来他求读的瑞士伯尔尼图书馆,孙中山还有目的地搜寻、阅读当时几乎所有能看到的太平天国史料。他认真地读了英国呤唎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这是呤唎回国后于1866年写的回忆录。孙中山是这部书的第一个中国读者。“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这样才能渊博”

孙中山读书成癖,他也鼓励周围的人多读书,读好书。

1910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公余对“最新的欧美社会学说,无不浏览”,还向参加同盟会的侨胞介绍说,读书要广泛,不但要看社会党的书,也要看无政府主义和有关提倡土地单税的书,“他们有他们的理论,也都为穷人着想。”为此,他且将随身携带的俄国无政府主义作品《面包掠夺》、亨利·佐治《进步与贫困》等书交给他们阅读,让更多的人懂得道理。

孙中山重视书,尤其关注新书的功能。1923年,黄季陆在美国纽约买了两部刚出版的新书:《近代政治问题》、《战后欧洲新宪法》,当在广州向孙中山作介绍时,他说已经看过了其中一本《近代政治问题》;黄把书打开一看,“书中用红蓝铅笔划了许多的横线,有些地方打着问号,书的上方偶然发现了不少的圈和叉等等的记号”。孙中山是很注意信息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瞬息万变,因此他常说“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这样才能渊博,才能吸收新知”。“不然便追不上时代,一个人追不上时代便会变作一个落伍者。”

孙中山重视欧美新著、名著,但从不轻视、忽视中华传统文化,不薄古人爱今人。他读书有选择、有标准。他说:“我所攻者乃革命之学问,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我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我皆用以为研究的资料,以组成我的革命学。”从这个概念为基点,孙中山读古书,是为汲取有利于革命和建设的养料。他写《孙文学说》时就征引了大量古籍,为了解决“神农氏日中为市”的依据,寻找了《史记》等书,他在《建国方略》中确定乍浦、澉浦间的海塘为东方大港,为此查阅了浙江水陆道里记和有关地方志。为了查明古中国制造舟车、发明火药,找了《格致镜原》、《事物纪始》;认识郑和下西洋和当时海舶构造,参考了费信《星槎胜览》,寻求先秦学术各个流派;查询了马辅《绎史》。孙中山不愧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始终正确对待和应用自己民族的文化,“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②

香山路上小图书室

孙中山读书,更爱买书,买书成为他难以改变的一个习惯。书,也成为他最宝贵的财产。

早在孙中山檀香山求学期间,就节余零用钱用来买书。1908年,他在伦敦时,生活拮据,有个爱国华侨曹亚伯,羡慕他的为人,在中国华侨间募捐,凑集了三四十个英镑。几天后,他们再去探望,却见孙中山津津有味在读书,身边堆满了书,里面有卢梭《民约论》、《富兰克林自传》和拜伦的诗集等著作。原来他把接济的钱大都买了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寓居上海,嗜好仍是读书、买书。据卫士马湘回忆就有两次:一次是和宋庆龄一起赴棋盘街(福州路),选购了大批线装书;一次是在北四川路购得大批外文书籍和制图仪器。1922年,每天必读几份报刊的孙中山,当得悉美国驻沪领事馆要拍卖美籍律师佑尼遗书后,就要了一份目录,阅后说很好,于是全部收购、阅读。3个月后他赴广州时,很多书上都已划上了批注。

孙中山爱买书,在当时是有极高透明度的。据时人回忆,孙中山身边是藏不下钱的,“偶有余钱,辄用以购书。在上海、广州期间,还常直接向外国订购图书。他读书并非囿于名著,而在于有否价值,像威廉《经济史诠释》,亦购阅之”。他后来对黄昌谷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立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的书籍的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失败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候,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大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每年要花几千元,这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嗜书如命的孙中山,除了日常费用,金钱几乎全用在书本上了。难怪他每到一处,在住处就俨然有个图书室。若干年后,宋庆龄曾回忆当年情景说:“我的丈夫有许多书,他的室内四壁挂满了各种地图。每晚,他最喜爱的事,是铺开巨幅中国山水、运河图,弯腰勾出渠道、港口、铁路等等,而我给他管马克思、恩格斯,还有著名科学家和汉道科·埃利斯、危普顿·华克莱等写的书,那是我当学徒的日子。”现今坐落在上海香山路的孙中山故居,仍保留着当年孙中山生前的布局,楼下的书房(约占全屋面积三分之一)壁上挂着地图,四面都栉次鳞比陈列着顶到天花板的玻璃书橱,书橱里摆着许多书籍,这就是1918年期间,孙中山读书写作的小图书室。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63页。

②《孙文学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盛巽昌)

链接1925年3月,福州召开孙中山逝世追悼会,楹柱上挽联极佳,为人称绝。上联为

古文家何振岱集陈子昂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下联为词人卢少洲集文天祥句:“下为河岳,上为日星”。余思1.请说出孙中山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后两句。

2.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确定北方大港、南方大港在哪里?

3.20世界海峡两岸出版了不少孙中山原著,请举出其中的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