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1746800000014

第14章 鲁迅:现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首批耕耘者

作为文化革命主将的鲁迅,也是我国现代图书馆的开拓者。

1912年3月,鲁迅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负责社会教育工作。当时教育部社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筹建中央图书馆。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后,鲁迅于同年5月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该科业务包括领导、管理全国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及调查和搜集各种文物,所以实际上是国家直接管理全国文化艺术事业的领导机构。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厦门止,他整整工作了14年。

鲁迅对我国现代图书馆特别是对北京市的图书馆建设,做了许多具体细致的工作。查阅这一时期的鲁迅日记,可以看到有关图书馆建设的记载,共有94次之多,内容涉及馆址选择、藏书建设、人员配备等各个方面。国家图书馆至今还保留着许多鲁迅参与当年该馆建设的珍贵文献。

奔波操劳,奠定京城图书馆基石

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1912年7月,馆长江瀚向主管部门教育部呈报“京师图书馆暂定阅览章程十八条”,它由已任教育部佥事、主管图书馆工作的鲁迅签发。这也是我国第一份由中央政府部门正式批准颁布的具体的图书馆法规。

1913年2月,江瀚调任他职,由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兼管京师图书馆,第一科科长鲁迅负责主管图书馆,由此他经常前往京师图书馆处理各种事务。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大雪连绵,鲁迅在日记中写有“积雪厚尺余,仍下不止”。然而鲁迅于“午后同夏司长赴图书馆,途中冷甚。晚食山药作饭”。

鲁迅重视大众教育,到教育部后不久就参加了通俗教育会。主管图书馆后,为了让这一具有独特社会教育功能的机构广泛地面向普通百姓,他开始筹办京师图书馆分馆和通俗图书馆。1913年4月1日,他同教育部同仁一起查看前青厂图书分馆,此时离他正式接手京师图书馆只有十多天,1913年10月21日通俗图书馆又在宣武门内大街宣告成立。由于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鲁迅认为青年总要超过老年,因此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通俗图书馆的建设就体现了鲁迅的这一思想。该馆的藏书分普通用书和儿童用书两部分,还附设一个儿童体育场,它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图书馆。通俗图书馆后与图书分馆合并,就是今天首都图书馆的前身。

1913年10月,因为京师图书馆所处的广化寺过于偏僻,交通不便,读者寥寥,教育部决定将其暂时关闭,委派鲁迅负责清理和改组搬迁工作。为了搞好改组搬迁,鲁迅想方设法,绞尽脑汁。他在日记中写有,“终日造三年度预算及改组京师图书馆事,头脑岑岑然”。在国家图书馆的档案里还保留着鲁迅当年指导搬迁的文献,他要求馆员把所有藏书都“分别部类,编列号数,刊印表签,逐册粘贴,依序陈列,以便收发检查”。

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馆址,鲁迅曾计划把故宫的端门、午门一带建成文博区,设想把京师图书馆建在午门楼上,而在端门上设置历史博物馆。然而,由于被推翻的清朝小皇帝溥仪仍占据着故宫。端门、午门是故宫的门户,所以鲁迅的设想未能实现。京师图书馆最后设在清国子监南学旧址——安定门内方家胡同。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在方家胡同开幕,鲁迅前往参加,并与其他来宾合影留念。这张照片今天仍然珍藏在国家图书馆。

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是鲁迅创建的又一所图书馆。1916年9月,教育部在给内务部的咨文中提到,计划在中央公园(今工人文化宫)内设置图书馆和教育博物馆,准备“购置通俗图书,并陈设教育上简易物品,专备游人观览。”这件工作具体就由鲁迅负责。经过一年的筹建,1917年8月21日中央公园的图书室对外开放,由于公园游人众多,阅览读者一直非常拥挤。鲁迅打算将图书阅览所扩大为图书馆,为此在1919年9月22日他专门同三名部员“往市政公所议公园中图书馆事”。遗憾的是,鲁迅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否则,北京将又会多一座环境极佳的图书馆。

想方设法充实图书馆藏书

鲁迅对藏书搜集相当重视,不断借助行政手段向有关部门调拨图书充实馆藏。1912年他以教育部名义为京师图书馆征调各省官书局所刻书籍。1913年9月又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调拨给京师图书馆。1916年10月以教育部名义咨文全国,征集各地的地方志和各种著名的碑碣石刻。最让人称道的是,鲁迅据理力争使两部举世闻名的珍贵典籍——被浩劫后的《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得以入藏京师图书馆。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类书。正本约于明亡之际被毁,副本在清咸丰朝后逐渐散失。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副本大部遭焚毁,未焚的也几乎全被劫走。残本在京师图书馆筹建时已决定移交该馆保管,但一直没有办理。辛亥革命后,残存的64册《永乐大典》被清末状元陆润庠浑水摸鱼搬回了家。经过鲁迅以教育部的名义一再催讨,陆才于1913年7月将其交还给京师图书馆。

《四库全书》入藏京师图书馆更为曲折。清政府在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决定将文津阁《四库全书》移交该馆收藏,但一直没有办理。鲁迅到教育部后即与当时主管承德地区的热河都统联系催办。1914年1月6日,文津阁《四库全书》运抵北京,然而却被内务部拦截而去。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在1916年7月12日使文津阁《四库全书》由内务部发还,全部入藏京师图书馆。

为了使京师图书馆具有较稳固的书源,鲁迅借览国外经验,大力推动我国出版物呈交本制度的建立。1916年4月,鲁迅在取得政事堂通过,内务部同意后,以教育部名义发布通令,要求凡在内务部立案出版发行的图书,都要呈交一本给京师图书馆。为了促使这项制度更有效地实施,次年3月,鲁迅又以教育部的名义咨文内务部,要求内务部也发布正式文告。同年4月,内务部正式通令京内外的书局,务必认真执行教育部的文告。从此,京师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接受国内出版物的呈交本制度正式成立。

鲁迅还向许多图书馆赠送自己的著作和各种图书。京师图书馆、图书分馆、通俗图书馆及故乡绍兴的剡中图书馆等,都先后受到过他的馈赠。赠送的图书有辑录古代有关会稽历史地理逸文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古文字专著《小学问答》、介绍西方美术的《炭画》等。鲁迅还多次向京师图书馆分馆和通俗图书馆赠送《新青年》。

身传言教宣传图书馆功能

为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鲁迅积极对外宣传介绍,想方设法扩大图书馆的影响。蒋抑卮是鲁迅的同乡好友、留日同学,鲁迅编译《域外小说集》时曾得到蒋的鼎力资助。小说出版后,又在蒋家开的上海广昌隆绸庄设立国内总经售处,并由蒋通过浙江图书馆分赠社会名流和各方学者,使该书得以广泛流传。蒋抑卮对古迹兴趣浓厚,鲁迅专门写信向他介绍图书馆收藏的珍贵秘籍。此外,鲁迅还多次向友人(包括一些外国友人)讲解如何利用图书馆,介绍通俗图书馆新版书大致齐备借阅便利的情况,引导他们前往借阅。

鲁迅一辈子与书为伴,在利用图书馆方面为世人后学做出了表率。蔡元培回忆道:在南京时,鲁迅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办公之暇,抄录从图书馆借来的善本书。《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小说史。为了收集史料,鲁迅经常出入图书馆。十多年后他回忆当时收集史料的情景时写道:“时方闲瘁,无力买书,则假之中央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室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色喜。”收集的艰辛,获得的喜悦,跃然纸上。1928年夏,鲁迅携许广平到杭州旅行,不知情者以为他去度蜜月,而实际上他一连7天都泡在浙江图书馆,为的是研究该馆收藏的《四库全书》。

鲁迅的最后10年居住在上海。他曾经计划编撰一部中国文学史稿长编和中国字体变迁史。对此他很自信,认为能够写出一些别人没有的新观点。然而,清末民初,我国不少省都建立了有规模的图书馆,但上海却迟迟至二三十年代仍缺乏一家中心的市级图书馆,以致当时的上海却没有可供鲁迅利用的图书馆,“即此长编,已成难事。剪取欤?无此许多事;赴图书欤?上海就没有图书馆。”(《致曹聚仁》)从而使鲁迅的两部著作没有诞生。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学史研究的一大憾事。

(上海图书馆邱五芳)

链接鲁迅之《阿Q正传》在报上连载时,有不少人写信提抗议,他们都以为是写他自己的。但沈德鸿(茅盾)发表评论认定是杰作,说是阿Q并不会真有这样一个人,可是到处可以碰见这样的人,他是个代表人物,就是所谓典型。

余思1.鲁迅在哪几篇著作中谈到了图书馆的功能?

2.鲁迅为什么重视古文献辑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