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在初次见面的特殊环境种,有时候会表现出日常生活中非常罕见的特殊心理状态。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摸清对方的心态,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当然,人的心理活动无法进行剖腹观察,但人们却常常无意识地把心理状态反映在外表能观察到的表情、动作或语言中。极端地说,即使是喜怒不形于色的“无表情”本身,也正是某种心理状态的表现。
识人不要只看表面
古语讲,相由心生。这是饱含人生经验的一句话。心志高的人,面有奋勇之色;心高气傲的人,是旁若无人的神色。但神色与相貌美丑没有直接联系,有人却把相貌美丑作为识人的标准。长得丑、奇形怪状的人,看了的确让人不舒服,但不能因此“咔嚓”一声就把此人的才能否决了。邋遢道人张三丰就不注意衣饰外貌,也不讲卫生,但却有着举世奇绝的胆识气概。貌的美丑不能当作鉴人的标准,据说大圣人孔子鼻孔上翻,你说丑不丑?可惜许多用人者,拂不去心中的美丑情愫,爱屋及乌,恨入脊里,只因相貌美丑之故而不能广纳天下豪士。曹操,刘备作为识人者也算是后人的榜样了,但对张松、庞统这样有绝世才华但相貌丑陋的人也因为看起来不顺眼而使其冷落。
大干世界,芸芸众生,人的相貌、性格千差万别,相貌堂堂、潇洒倜傥者有之,相貌丑陋、身材猥琐者也有之。也正因如此,才显出世间众生的五彩缤纷。物竟天择作为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违背。用人之道,既有漂亮的外表,又有满腹才略当然最好,相貌丑陋,才华横溢者也与大局无妨。用人者要的是人的才,而非他的貌,千万不可本末倒置。
菲律宾前外长罗慕洛,身材矮小,貌不惊人,其夫人不穿高跟鞋就比他高出一截。可他却以出众的才华、过人的胆略、机智灵敏的头脑,活跃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为世界著名的外交家。1968年,在联合国大会上,罗慕洛严厉谴责了苏联入侵捷克的非正义行为。
前苏联外长恼羞成怒地说:“你不过是地球上一个小小国家的小小外长,这里哪有你说话的地方!”嚣张的气焰随口而出。
罗慕洛厉声地反驳道:“当一个狂傲的巨人趾高气扬胡作非为的时候,又有谁敢站出来,对他迎头一击,给他当头一棒呢?”他的回答正气凛然,使狂傲无礼的前苏联外长大失颜面。 中国古人也说过:“肤表不可以论中,望貌不可以核能”,这正是警告人们仅凭外貌不能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孔老夫子这人能知错就改,他曾以言语来看宰予,以相貌来看子羽。后来他发现自己都看错了,于是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子羽即澹台灭明,比孔子小 39岁,欲拜孔子为师。因为长相丑陋,所以孔子看了他那副尊容,认为难以成才,没有出息,但因为是学生子游介绍来的,也不好拒绝,暂且收留了他。子羽在孔子那里学了3年,孔子才逐渐改变看法,知道子羽是个貌丑而才高德隆的人。子羽学成后,曾任鲁国大夫,后南下楚国,设坛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使儒家在南方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一向慧眼识珠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错举。益州张松过目不忘,乃天下奇才,只是生得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当张松暗携西川四十一州地图,千里迢迢来到许昌打算进献给曹操时,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从而产生厌烦之感:加之张松言词激烈,揭了自己的短处,便将张松赶出国门。刘备乘机而入,争取到了张松,从而取得了进取西川军事上的优势。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礼待张松,充分发挥其才识,那样恐怕会是另一种结果。
取人外表长相的美丑不如考察其心灵的美丑,人的假恶丑与真善美总是并存的。如果一个人为了获得财富权势,而以放弃真善美为代价,那么他就会堕落成动物。考察一个人或真正识别一个人就需要对这个人进行全方位的审察,而不能仅以其外貌断定一个人。
培养察言观色的能力
大侦探福尔摩斯破案的故事,已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形形色色、离奇古怪的复杂疑案 ,一经福尔摩斯的侦察分析,蛛丝马迹毕现,真相大白。在作家柯南·道尔的笔下,福尔摩斯完全是一个学识渊博、观察力非凡的人。
有一次,福尔摩斯同他的助手华生同时鉴别一块刚刚得到的怀表。华生的鉴别仅仅停留在怀表的指针、刻度的设计和造型上,不能发现一丝线索。而福尔摩斯凭借手中的放大镜, 看到了表壳背面的两个字母、四个数字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经过周密的 思考,福尔摩斯认为:那两个字母表示主人的姓氏;四个数字是伦敦的当铺的当票号码,表 明怀表的主人常常穷困潦倒;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则说明怀表的主人在 把钥匙插进孔去给表上弦的时候手腕总是在颤抖,因而这个人多半是个嗜酒成性的醉汉……
福尔摩斯在破案过程中,没有顾及这只怀表的新旧程度和价值,而是紧紧抓住那些与案 件有本质联系的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 它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摸等去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 在这当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9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这个渠道进入人脑的。因此 ,也可以把“观察”理解为“观看”与“考察”。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职业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同一块怀表,福 尔摩斯之所以能够比华生看到的更多,理解得更深,一下子就能抓住那些不大明显,然而却是本质的特征,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掌握准确地观察人的方法,可以使你进一步把握好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关系,从而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交活动中的焦点人物。
人的观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观察任务。在确定任务的时候,可以把总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细小的和 逐步解决的任务。这样可以避免知觉的偶然性和自发性,提高观察的积极主动性。
第二,观察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俗话说:“谁知道 的最多,谁就看的最多。”一位富有学识的考古学家,能够在一片残缺不全的乌龟壳(甲骨 )上,发现不少重要而有趣的东西,而一个门外汉,却一无所得。
第三,观察应当有顺序,有系统的进行,这样才能看到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关系 ,而不至于遗漏某些重要的特征。
第四,要设法使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获得事物各 方面的感性知识,而且所得到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第五,观察时应当作好记录。这不仅对于收集和整理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十分必要和有益 的,而且也是促进准确观察的宝贵方法。
观察人的眼睛——眼神里的心理学
眼神是心灵之窗,心灵是眼神之源。眼睛是人体中无法掩盖情感的焦点。《人体秘语》 作者莫里斯对人类的“眼睛”下这样的定义——它直径大约25厘米,但却像是从石器时代 以来就有的最复杂的电视摄影机。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角膜含有137亿个细胞,将收到 的信息传送至脑部。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这就说明,即 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 密。所以,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视线的转移速度和方向,眼与头部动作的配合,所产生的奇妙复杂的眉目语,都在传递着信息,进行着交流。
古代孟子认为,观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恶。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正焉,胸中不正,则眸子斜焉”这说明,人的心底是善是 恶,都能从无法掩盖的眼神里显示出来。
现代研究发现:眼睛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 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 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瞳孔的变化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的放大和收缩 ,真实地反映着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若一个人感到愉悦、喜爱、兴奋时,他的瞳孔就会扩 大到比平常大四倍;相反的,遇到生气、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 孔不起变化,表示他对所看到的物体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
眼神诉说着心理
事实上,通过眼神来传情达意,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自然而然地运用眼神,来表达 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复杂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会从微妙变化的眼神里真实地流露。
在人际交往中,目光接触也发挥着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目光,反映着不同的心理,产生着不同的心理效果。有种种表现:一旦被别人注视而将视线突然移开的人,大多自卑,有相形见拙之感。无法将视线集中在对方身上,并很快收回视线的人,多半属于内向性格,不善交际。听别人讲话时,一面点头,一面却不将视线集中在谈话者身上,表示对来者和话题不感兴趣。说话时,将视线集中在对方的眼部和面部,是真诚的倾听、尊重和理解。只注意自己手中的活计,不看对方说话,是怠慢、冷淡、心不在焉的流露。仰视对方,是尊敬和信任之意;俯视他人,是有意保持自己的尊严。伴着微笑而注视对方,是融洽的会意;随着皱眉而注视他人,是担忧和同情。面无悦色的斜视,是一种鄙意;看完对方突然一笑,是一种讥讽;突然圆眼瞪人,是一种警告或制止;从头到脚地 巡察别人,是一种审视。彼此心存好感的两人说话,更注视对方的眼睛,以示寓意通达;话不投机的人相遇,一般都尽量避免注视对方的目光,以消除不快。有人在交际中,喜欢戴太阳镜,即使在室内或阴影下,也不将眼镜摘下,是因为他不愿让别人从他一双眼睛发现他的秘密。但是,戴着深色眼镜与人交往,目光不能等同的接触,会造成一些隔膜和不悦。
眼神和心理,是交往中引人注目的一个课题,注意在实践中领悟的运用,是有价值的。 如果你希望给对方留下较深的印象,你就要凝视他的目光久一些,以表自信。如果你想在和 对方的争辩中获胜,那你千万不要把目光离开,以示坚定。如果你不知道别人为什么看你时,你就要稍微留意一下他的面部表情的目光,便于采取对策。如果你和别人碰面,觉得不自在,你就要把目光移开,减少不快。如果你和对方谈话时,他漫不经心而又出现闭眼姿势,你就要知趣暂停,你若还想做有效地沟通,那就要主动地随机应变。如果你想和别人建立良好的默契,应60%~70%的时间注视对方,注视的部位是两眼和嘴之间的三角区域,这样信息的传接,会被正确而有效地理解。如果你想在交往中,特别是和陌生人的交往中,获取成功,那就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对方的讲话,不卑不亢,只带浅淡的微笑和不时的目光接触,这是常用温和而有效的方式。
透过视线的活动看心态
人的视线活动方式,也反映着人的心态。一般认为,目不转睛地注视对方谈话的人较为 诚实。但不一定是自始至终在盯着不放。
相反,视线的移开,其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认为初次见面时,先移开视线者,其性格较 为主动。另外,谈话中,有意处于优势地位的人,认为一个人是否能站在上风,在最初的30 秒即能决定。当视线接触时,先移开眼光的人,就是胜利者。相反,因对方移开视线而耿耿 于怀的人,就可能胡思乱想,以为对方嫌弃自己,或者自己谈不来,因此,在无形中乃对对 方的视线有了介意,而完全受对方的牵制了。正因为如此,对于初次见面就不集中视线跟你 谈话的挑战型对象,应特别小心应付。不过,同样是撇开视线的行为,如果是在受人注意时 才移开视线,那又另当别论了。一般而言,当我们心中有愧疚,或有所隐瞒时,有人会产生 这种现象。一位名叫詹姆士薛农的建筑家,曾经画过一幅皱着眉头的眼睛抽象画,镶于大透 明板上,然后悬挂在几家商店前,其原意是想借此减少偷窃行为。果然,在悬挂期间,偷窃 率大大减少。虽然并不是真正的眼睛,但对那些作贼心虚的人来说,却构成了威胁,极力想 避开该视线,以免有被盯梢的感觉,因此,便不敢进商店内,即使走进商店里,也不敢行窃 了。
透过视线的方向看心态
在交往活动中,通过观察人的视线方向,也能透视人的心态。在交往中,如果面对异性,只望上一眼,便故意移开视线的人,大都是由于对对方有着强烈的兴趣。譬如,在火车上 或公共汽车上,上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所有人的眼光几乎都会集中在她身上,但年轻的 男性往往会很快把脸扭向一旁。他们虽然也非常感兴趣,不过基于强烈的压抑作用而产生自 制行为。假使兴趣欲望增大时,便会用斜视来偷看。这是由于想看清对方,却又不愿让对方 知道自己的心思的缘故。
另外,行为学家亚宾高曼通过研究认为:对异性瞄上一眼之后,闭上眼睛,即是一种 “我相信你,不怕你”的体态语。所以,当看异性时,并不是把视线移开,而是闭上眼后,再翻眼望一望,如此反复,就是尊敬与信赖的表现。尤其当女性这样看男性的时候,便可认为有交往的可能。
透过眼睛移动的情况看心态
在交往活动中,眼睛位置移动情况的不同,其心态也大不相同。譬如,当上级与下级讨 论工作时,上级的视线肯定会由高处发出,而且会很自然地直接投射下来。反之,作为下级 ,虽然并未做任何错事,但视线却常常由下而上,而且往往显得软弱无力。这是由于职位高的人,总是希望对下级保持其威严的心理作用。但也有例外,这与职位高低无关,而是性格原因。一般来说,在交往时,性格内向的人容易移开视线。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理查·科斯曾做过一种实验,让患有强度“自闭症”的儿童与陌生的成年人见面,以观测他面对成年人时间的长度。将成年人的眼睛蒙起与不蒙的两种情况相比较,发现儿童注视前者的时间,居然为后者的三倍。这就是说,双方眼光一接触,儿童会立刻移开视线。由此可知,性格内向的人,大都无法一直注视对方。
从眼神看对方心态实例
一直盯着对方的女性,心中可能有隐情;
在言谈中,注视对方,表示让对方对自己所谈内容的注意;
初次见面时,先移开视线者,表示希望处于优势地位者;
被对方注视时,便立刻移开视线者,大都有自卑感或缺陷;
看异性一眼后,随即故意移开视线者,表示有着强烈的兴趣;
斜眼看对方者,表示对对方非常有兴趣,但又不想让对方识破;
翻眼看人者,表示对对方存有尊敬与信赖;
俯视对方者,想显示对对方的一种威严;
视线不集中在对方,很快移开视线者,大都为性格内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