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手国学院,右手哈佛园
175500000048

第48章

第一卷第九章第五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得之在于“坚持”

《劝学》中有这样一段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师徒。康、梁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康有为是梁启超治学和从政的导师,1890年春,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下,年仅18岁的梁启超拜访已33岁的康有为。此时的梁启超刚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可以说是少年有为。二人见面之后,聊了好几个时辰,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佛教用来形容佛祖说法时的词语),当头棒喝之后,使他明白以前所学的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学问。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定拜监生康有为为师。

从康有为那里,梁启超学到了一些做学问的基本方法,为他以后的学术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在康有为的引导下,梁启超逐渐成长为康有为的左膀右臂。起初,梁启超对康有为唯师命之是从,可渐渐的,随着对西方资产阶级著作的大量阅读,他的政见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也从保皇转向革命。

1902年,本着“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的想法,梁启超公开发表文章,认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从今以后,只有努力保国而已。与康有为相比,梁启超反对复辟倒退,维护共和,追求立宪,这种观点比起康有为要进步得多,可谓是“青,取之蓝,而青于蓝”了。梁启超师从名师,而后又超越了老师,不仅成为著名的革命家,而且在学问上独树一帜,为后人所敬仰。

而韩愈《师说》里也有这样的论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老师通常都比学生闻道要早,但是闻道的早晚并不能决定术业的高下,只要不断精修、钻研,弟子也会有超过老师的时候。实际上,不管是“青”还是“蓝”,“师”还是“徒”,学问的进退都在于是否坚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并不断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