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手国学院,右手哈佛园
175500000064

第64章

第一卷第十二章第四节话说三分,足矣 

《增广贤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作为中国人生存的金玉之言而被世代强调。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不必对人说出,以免别人彻底掌握自己的“底细”。

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意思,绝不是不诚实,绝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真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真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叫做通达世故。

场面上的人说话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往往精炼,让人觉得你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来的。话太多往往容易失控,话的质量随数量的上升而下降,头脑发热,忘了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公事私事搅在一起,彻底曝光。

逢人只说三分话,不仅是自己的事情不能乱说,别人的事情也要少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每个人也都有保护自己隐私的强烈意识,假若你说话时无意中说了他的隐私,基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道理,他会认为你是有意揭破他的隐私,恨你入骨。所以说话时最好能权衡再三,不要信口开河,避免涉足别人的隐私话题。

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话,已不为少。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深交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吗?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社会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的高谈阔论,只会招祸。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讲的是为人处世要坦坦荡荡,不做私底下背信弃义、违背功德常理之事。这与因人而异,变化交谈角度和方式,没有任何矛盾之处。假如一个人被人一眼就能看穿,不仅难以受到别人尊重,而且会令他人更加小心防范,甚至陷自己于危险的境地。守住自己的秘密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行为。

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逆耳忠言固然为良药,不若包裹糖衣顺耳听

都说忠言逆耳,不过显然高明的劝诫者会讲忠言讲的顺耳,这是一种技能。

唐朝诗人刘禹锡,才富五车,为人爽直,但有时做人不够圆通,惹来不少麻烦。当时有个风俗,举子在考试前都要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朝廷有名望的官员,请他们看后为自己说几句好话,以提高自己的声誉,称之为“行卷”。襄甲有位才子牛僧孺这年到京城赴试,便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见很有名望的刘禹锡。刘禹锡很客气地招待了他。听说他来行卷,便打开他的大作,毫不客气地当面修改他的文章。不料,牛僧孺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从此便记恨于心。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刘禹锡仕途一直不很得意,到牛僧孺成为唐朝宰相时,刘还只是个小小的地方官。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禹锡与牛僧孺相遇在官道上,两个便一起投店,喝酒畅谈。酒酣之际,牛写下一首诗,其中有“莫嫌恃酒轻言语,憎把文章逼后尘”之语,显然是对当年刘禹锡当面改其大作一事耿耿于怀。刘见诗大惊,方悟前事,赶紧和诗一首,以示悔意,牛才解前怨。刘禹锡后来感叹道:“我当年一心一意想扶植后人,谁料适得其反,差点惹来大祸。”刘禹锡之所以得罪牛僧孺,是因为他做人太单纯,太直率。

做人直率是一个美德,但太直率有时候会伤害别人。面对自负的牛僧孺,刘禹锡毫不客气地当面修改他的文章,自然让他怀恨在心。刘禹锡没有恶意,但其行为却对牛僧孺造成伤害。刘禹锡错的不是心理,而是方法。苦口的药我们可以包上糖衣,逆耳的忠言我们也可以以一种让人乐意接受的方式给予。直爽是一种好的性格,到不是一种好的方法,我们可以保留自己直爽的内心,但在表达内心的想法时采用委婉的方法。

敢于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勇气的象征。但勇气在交往中往往可以“长驱”,却未必达到直入。因为世上没有一条到尽头的路,总会有岔路口,会有沟沟壑壑,也有人为的障碍。要想顺利达到目标,必须选择可以前行的道路,选择可靠的伙伴,探索出绕过沟壑的迂回策略。就像是对人对事,即便一片赤诚,也应该讲究方法。只有可以接受的方法,才能够既不伤害对方的尊严,又不伤害双方的感情。惟其如此,才能够达到帮助他人的效果。

所以,在职场路上行走的职场人士,具备了勇气也就是具备了前行的脚,而前行路上的指南针却需要不断地去积淀、积累和领悟。只有勇谋兼备,你才会比对手走得快、走得顺利。人们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为什么明明利于行的言论我们非要让它以“逆耳”的方式说呢?能令它变成顺耳的方式,岂不是更利于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