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1755800000019

第19章 父母树立权威一定要谨慎(1)

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有权威,都想让孩子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但有时候,父母树立权威的方式并不正确,最终反而适得其反,孩子并不买父母的“账”。

错误1:对孩子的承诺不兑现

为了让孩子听话,父母常用各种各样的话来哄骗孩子。如孩子在幼儿时父母会说“你要听话,一会儿给你买糖吃。”孩子上学后,父母会说:“要好好学习,考第一带你去游乐园。”……

诸如此类的激励法父母经常会用,但问题是并非所有的父母都会实现自己的诺言。很多父母当时只是说说而已,哄孩子听话,但后来却忘记了自己曾说过的话,或是由于工作忙,没时间践行承诺。

有个女孩快要期末考试了,妈妈说:“宝贝儿好好考,考进前五名妈妈带你去爬泰山。”没想到女儿很不以为然地说:“上次您就这样说了,我等了好久您也没时间带我去。还是不要说了吧。”

很明显,女儿对妈妈的食言很不满意。

生活中,孩子会因为父母曾对自己作出过承诺而听话、努力学习、好好表现,如果发现父母没有实现对自己的诺言,他会非常失望,甚至以为父母欺骗了自己。

事实上,这正是一种变相的欺骗,若父母经常如此,当下次再与孩子说:“你要是……,我就给你买……”的时候,孩子还会相信吗?由于对父母没有信任,甚至当父母教导孩子的时候,他也会怀疑:“爸爸(妈妈)说是真的吗?会不会只是说说而已?”

不但如此,当孩子习惯了父母的言而无信,他会以为言而无信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并会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父母,例如他某次考试没考好,也许会说:“我这次没考好,但我会努力,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当父母期待着他的好成绩时,他却一次次让父母失望,因为他也只是说说而已,不去兑现自己的承诺。

当父母为孩子言而无信的行为感到头疼,甚至愤怒时,不妨想想孩子的这种坏习惯是如何形成的。那父母又该怎样做呢?

首先,父母应该对孩子履行自己的承诺,不要给孩子做出言而无信的坏榜样。

但是,履行承诺的前提是,父母不能轻易向孩子许诺。孩子经常会向父母提出各种要求,父母当然不能一一答应,而是应该看他提的要求是否合理,否则一概不要应允。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他就会得寸进尺,提出更加无理的要求。

其次,父母答应孩子要做的事,就不能轻易改变。即使工作真的很忙,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也要看这些事情是否真的十分紧急,否则就应在承诺的期限内实现自己的诺言,不可轻易改变。

最后,即使诺言确实无法实现了,父母也应积极应对,不要淡而化之。要与孩子讲清无法实现承诺的原因,争取得到孩子的理解与原谅,这样孩子才不会对父母产生误会。

错误2:不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年龄小,见识少,因此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对他来说都十分新鲜,所以孩子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云为什么飘在天上?”“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等等。

孩子的问题有时让父母觉得很幼稚、无聊,而有的问题却连父母都回答不了。面对孩子形形色色的问题,需要父母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

有个小男孩,总是喜欢缠着爸爸问问题。一天,爸爸正在家里策划一个方案,他看到爸爸腋下的汗毛就问:“爸爸你胳肢窝下的汗毛生来就有吗?”

“不是,是后来才长的。”爸爸说。

“什么时候才长?”男孩问。

“十几岁时吧,具体时间不记得了。”爸爸说。

“那长得时候疼不疼?”男孩问。

“不疼。”

“痒不痒?”男孩又问。

“不痒。”

“扎不扎?”男孩问。

“不扎。”

“热不热?”男孩问。

爸爸说:“我想对你说一个字。”

“什么字?”男孩问。

“滚!”爸爸发火了。

男孩吓得赶紧闭嘴,再也不敢问了。

孩子的问题有时确实多得让人难以忍受,但这位父亲的一声怒吼却可能让孩子以后再也不敢“打破沙锅问到底”了。孩子不敢提问题,就会逐渐失去他原有的好奇心,但如何才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不让自己回答问题到失去耐性呢?

首先,父母要教给孩子在适当的时候提问,比如告诉他:家里有客人的时候,不要问个不停;父母专心工作的时候,要先把问题保留,等父母闲暇时再问;父母休息时也不可以打扰,要等父母休息好了,再去问问题。不能随时随地地问个没完,这样是很没礼貌的表现。

其次,父母一定要认真回答孩子的提问,不能因为自己早已知道这个答案了,就觉得孩子的问题很无聊而懒得回答,更不能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自己不知道,但碍于面子就不懂装懂。懒得回答孩子的问题,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懂装懂却会误导孩子,等某天孩子知道真相后,觉得父母竟然为了一时虚荣而说假话,因此不再信任父母。

最后,即使父母知道问题的答案,也不要总是图省事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他总是能从父母那得到现成的答案,就会懒得自己思考问题。因此,在回答孩子问题时要以启发为主,让他学会如何思考问题,比给他现成的答案要强得多。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错误3:倚老卖老,不懂得向孩子学习

父母常觉得自己比孩子见多识广,因此处处都要指导孩子。但偶尔发现孩子竟然比自己懂得多时,一时也许难以适应。

爸爸在用电脑查资料,由于打开的网页过多,页面卡住了,爸爸自言自语地说:“嗯?怎么点不动了?”9岁的儿子说:“爸,你关掉几个网页,开太多了。”爸爸说:“关不掉啊!”“用任务管理器结束进程。”儿子说。“什么?用什么结束什么?”爸爸问。

“唉,还是我来吧!”儿子两秒钟就帮爸爸弄好了电脑。爸爸却叹了口气说:“瞧把你能的!唉,难道我真的老了吗?”

父母不要认为孩子比自己懂得多,显得自己很没面子,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这正说明了孩子有所进步。我们要培育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下一代,而不是和自己同等水平甚至是不如自己的后代。由于孩子的好奇心比较强,更喜欢关注新鲜事物,所以孩子很容易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更多的新知识。

比如在电脑方面,许多父母就不如孩子精通。当父母发现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孩子时,不妨放下架子来向孩子学习。不要觉得这样会让孩子瞧不起,如果父母真能做到这一点,孩子反而会更加尊重父母,并且会向父母学习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向孩子学习呢?

首先,要有一种“空杯心态”。不要端着做父母的架子说:“你过来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这段话什么意思?”而是应该以请教的语气,真诚地说:“哦,是吗?麻烦你讲讲这是为什么。”父母如果不注重实学,只会摆架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过于虚荣,不实事求是,因而对父母感到失望。

其次,父母发现许多高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电脑等由于功能过于强大,自己刚开始使用竟然不知从何入手。而孩子凭着对高科技的敏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产品的使用方法,足以成为父母的老师。因此,父母可以向孩子学习这些高科技产品的用法,也可以从孩子那获得许多最新资讯。当然,父母也应该在向孩子学习的同时,了解孩子的关注点,不时地为他指引方向。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老师,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与父母是平等的,他会因此更加自信,并更加愿意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错误4:不允许孩子指正父母的错误

多数时候都是父母在指导孩子,为他在各个方面把关,生怕孩子走错路。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当孩子快言快语指出父母的错误,有的父母往往不能接受,觉得什么时候轮到他来教训我了。

一天,10岁的东东在家吃零食看电视,把果皮和包装袋丢得满桌子都是。爸爸说:“老师怎么教你的,不能乱扔果皮纸xiāo(屑)。”“什么纸xiāo啊,爸爸,那叫纸xiè好不好?”东东说。

“跩什么跩,老子走的桥比你过得路还多。让你收拾下桌子,你还跟我跩文了。我说纸xiāo就纸xiāo!”爸爸不高兴地说。“蛮不讲理……”东东嘟囔着,不情愿地收拾起桌子来。

这位父亲也许觉得有错误被孩子发现显得自己很没水平,但事实上为了维护面子人死不认错,会让人觉得更没水平。同时,父母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他会模仿父母的心态、语气,下次他犯错时,父母如果指出来,孩子也许同样会明知自己不对也不肯认错,并说:“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这时,父母也许会生气,觉得孩子不但犯错,而且没有个好的认错态度,但孩子的态度是和谁学的呢?考虑到这一点,父母就应该给孩子作出表率。

那么,当孩子指正父母的错误时,父母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呢?

首先,不能因为觉得错误被孩子发现很没面子而大声斥责孩子。本来自己就做错事了,孩子指出后还要斥责孩子,拿着当父母的架子压制孩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很不讲理。久而久之,这种不讲理的态度就会传染给孩子,如果父母不想培养一个不讲道理的孩子,那就不要在孩子指出错误时大声斥责他。

其次,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有些父母可能不会斥责孩子,但碍于面子却要找种种借口来说明自己没错。如果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做错了,父母的狡辩只会让孩子感到不满,并且因此减少对父母的信任和尊敬。但如果孩子并不十分确定自己的观点,父母的借口却会误导了孩子的判断力。所以,父母要记得,别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最后,孩子一直都是被父母指挥和批评的,当他发现父母也有做错事的时候,也许会十分兴奋,迫不及待地指出父母的错误。这种态度往往让父母难以忍受,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指出他人的错误是要帮助他人改正,是一种助人为乐的行为。

因此,在指出别人错误时,语气要温和,要挑选恰当的时机,例如,人比较少的时候,没有他人在场时,这样别人会比较容易接受,而自己帮助他人的目的才能达到。如果不分场合、时间,毫无顾忌地在众人面前谈论他人错误,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不能起到帮人改正缺点的作用,这无疑是好心办坏事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孩子指出错误后,父母要虚心接受。这样,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再教育他,他也就知道应该如何接受批评,并改正错误了。

错误5:父母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拆台”

父母双方虽然都有把孩子教育好的共同意愿,但由于双方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也会有着不同的意见。虽说如此,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不该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拆台”,甚至因此产生争吵。

妈妈要求6岁的蓝蓝每天读一遍《论语》,爸爸却认为孩子这么小读《论语》也不懂。当妈妈要求蓝蓝读《论语》时,爸爸就说:“让女儿玩会儿吧,我看读了也是白读,她又不懂。”“谁说读了等于白读,书读千遍其义自现,读多了自然会懂。”妈妈说。

“女儿这么小读什么高深的国学啊?”爸爸说。“年龄小才要读,向你这么大岁数读也白读!”妈妈生气地说。爸爸更生气了,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女儿却吓哭了。

不少家庭存在这样的问题,父母双方一个要求孩子做这个,另一个偏不同意;一个要严格一点,另一个非要宽容一些;一个要批评,另一个就要袒护。这样不但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还容易让他抓住父母的分歧点,利用双方的不一致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用妈妈的观点,反驳爸爸的话;用爸爸的意见,去顶撞妈妈。

如果父母双方能够统一教育观点,结果也许就大不一样。由于父母的观点一致,没有人袒护孩子,孩子就只能乖乖听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父母如何才能统一意见,不在孩子面前发生分歧呢?

这就需要夫妻双方进行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沟通,平时对此类问题多加探讨,多说说自己的想法,并互相听取意见,争取尽量达成共识,不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

即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真的有意见分歧,也不要随即指责对方,而是应该在事后寻找恰当的时机,婉转表达的自己的想法,并给对方思考的时间,就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与父母中的一人意见不合时,另一方也不必急于分辨是非,而是应该先提醒孩子要尊重父母,然后再与孩子进行沟通。在孩子面前,双方要维护对方的尊严,不能让孩子养成目无尊长的毛病。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并不仅仅是双方能够意见一致就可以了,而是需要父母都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所以,父母要经常一起学习教育理论和方法,多看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通过学习来提高教育水平,并达到统一的教育观点。

错误6:别问“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父母在逗孩子的时候常喜欢问:“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如果孩子说爸爸好,妈妈就会嘟起嘴,假装生气地说:“妈妈不好吗?妈妈今天可是刚给你买了好吃的。”孩子就改口说:“妈妈好。”这时,爸爸又会皱起眉头说:“难道爸爸不好?”孩子只好左右为难。

多次以后,孩子渐渐就会“学乖了”,谁问他,他就说谁好,或者爸爸妈妈都问,就说都好。孩子逐渐学会了取悦于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父母有时觉得这样的孩子很可爱,但让年幼的孩子变得世故而虚伪,这不是对孩子纯真品质的一种玷污吗?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和妈妈都是他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分出谁更好呢?恐怕没有哪一位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爱他的爸爸,也没有哪位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