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1755800000021

第21章 教独生子女爱学习会学习(1)

独生子女的学习是每一位父母都非常关注的,甚至可以说是最为关注的。学习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所以,爱学习会学习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1: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孩子的大脑是个巨大的宝库,蕴藏了不可估量的潜能。研究表明,新生婴儿从一出生开始就具备惊人的感知、运动、记忆等能力,其早期的智力开发将奠定其一生的基础。

北京电视台曾报道,有一个6个月的孩子识字上千个。这个孩子从小就对电梯里的数字很敏感,对自己家的楼层--23这个数字尤其敏感。于是,妈妈抓住孩子这个特点,有意培养他识字的能力。后据有关教育专家测试,这个孩子的识字能力的确很强。

孩子在幼儿阶段,大脑的可塑性确实非常强。于是,一些父母纷纷抓住开发孩子的黄金年龄,想尽办法开发孩子的智力,带孩子参加早期教育培训班,3岁学拼音,4岁学英语,5岁学珠心算,6岁学奥数等现象随处可见。但看着这些幼小的孩子吃力地学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知识,父母不得不反思,这些补习班真的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最佳途径吗?

其实,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发他的智力潜能绝对不等于把孩子送进各种早期教育班,也不是强迫孩子学习他能力范围之外的知识,而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以学、玩相结合的方式,在玩中开发孩子的智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父母可以遵循以下3条原则,在玩中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首先,学习要游戏化。幼儿阶段的孩子学习任何知识都以兴趣为出发点,妈妈要避免有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学习方法,比如填鸭式教学、强制学习、机械识字等。相反,要将这些学习活动融入到游戏中,以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

其次,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动手。幼儿阶段的智力开发绝不仅限于书本学习,妈妈应该尽量带孩子走进大自然,鼓励他通过听、看、触摸等感知活动,使他感受生活,从而获取知识。

第三,鼓励孩子多提问、多思考。孩子喜欢提问正是思维活跃的表现,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提问,不必所有的问题都回答,而是要引导他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答案。有时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告诉他“这是什么”,并向他提出“为什么”、“怎么办”,鼓励他寻求结果。

关键2:培养孩子好的兴趣爱好

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如果能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体育、科技、绘画、跳舞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不仅能开阔他的眼界,也利于扩大他的知识面。

一项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使孩子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可以增强他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可见,兴趣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孩子智力发展必要的心理条件。它既能增加孩子的生活乐趣,陶冶孩子的性情,提高他的文化素养,还有助于他的身心健康成长。当然,这个兴趣一定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像痴迷于网络、迷恋电子游戏等兴趣绝对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的,父母要学会辨别。

一些父母已经认识到健康的兴趣爱好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但却偏偏在为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感到头疼。有的父母不知道从哪方面培养他的兴趣爱好,有的则为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经常性的兴趣转移而发愁,还有的父母一厢情愿,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可是孩子却不领情……

其实,这些父母往往陷入了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就有可能过早地限制住了孩子能力的全面发展,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建立。

那么,父母应该避免哪些误区,真正抓住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积极的引导呢?

首先,父母不要盲目跟风,要善于发现孩子自身的天赋和兴趣。

我国围棋国手常昊从小喜欢下棋,上小学之前,爸爸在下棋方面就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而且一般6岁的孩子看别人下棋,坐30分钟就坐不住了,可是他一坐就是半天。

下棋的天赋和兴趣在他身上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了。爸爸也有意培养他这方面的兴趣,最后,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围棋国手。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和先天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要靠后天环境的培养才能形成。父母不能自己觉得哪些爱好有价值或者受追捧,就盲目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爱好,要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特质和实际接受能力。

其次,为孩子的兴趣创设一定的环境条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事物表现出兴趣或者天赋时,父母不仅要适时地鼓励和赞赏,还要为他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妈妈就要为他购买画画用具和相关方面的图书,培养他的兴趣。在孩子乐意的前提下,还可以送他学专门的培训班学习。

第三,不要让兴趣成为孩子的负担。培养孩子的兴趣时,父母切忌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结果,也不要抱着把孩子培养成名家的心态,相反仅仅把兴趣当做孩子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并潜移默化地把这种心态传递给孩子,他才能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发展自己的兴趣。

同时,孩子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时,父母要及时鼓励他,让他慢慢体验进步,从而促进其兴趣的发展。

关键3: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妈妈正在包饺子,6的女儿托着下巴在一旁静静地观看。突然,女儿提出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来的?”她继续注视的妈妈揉面团、擀面皮、包饺子的过程……看了好一阵,她面露喜色,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来的了,是用妈妈做月亮剩下的面做的。”

孩子的突发奇想在大人眼里看来可能幼稚可笑,但是请不要怀疑,孩子是认真的。孩子的想象力一般不是凭空而来的,大多是结合现实的知识、观察到事物和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这正是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父母可不要小看孩子的想象力,也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打击孩子的大胆想象,因为孩子的某个想法很可能有一天就真的会变成现实。

美国有一个5岁的男孩独自在阳台玩耍,对着妈妈大喊:“妈妈,我要飞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盲目打击他,而是说:“好,不过记得一定要飞回来。”

许多年后,这个男孩长大了,果然“飞”到了月球上。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尼尔·阿姆斯特朗。

男孩把少年时的想象当成理想,最终把它变成现实。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而且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各门课程,如几何图形、公式概念、作文中生动的描写都需要借助想象力。

可见,想象力对孩子来说很重要。那么,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呵护孩子的想象力呢?

首先,丰富孩子头脑中的信息储备。孩子头脑中的信息越多,想象就越丰富、深刻。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参加公益活动或者去郊区游览,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动植物不同的外形特点,不同人的表情、服饰,启发他养成多观察、多记忆的好习惯。

其次,扩大孩子的语言积累。想象以形象为主,但主要通过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扩大孩子的词汇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准备一个摘抄本,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都记录下来。

最后,鼓励孩子续编故事。讲故事不仅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妈妈可以通过“故事接龙”法,说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由孩子续编故事的结尾,以此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关键4: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在生活中,观察无处不在,孩子的学习离不开观察,阅读离不开观察,写作离不开观察,可以说观察是每个孩子应该养成的习惯,也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方式。那么,孩子眼睛好、听觉灵敏,观察力就一定强吗?

一位老师上课时带了一个苹果,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第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一个苹果。”

第二名学生站来摸了摸它,补充道:“这个苹果很光滑,掂一掂,还挺沉的。”

第三名学生凑过去,闻了闻说:“有苹果的清香味儿。”

第四名同学忍不住咬了一口,说:“味道很甜,略带一点酸儿,很脆。”

观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观察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孩子感知能力的强弱。就如同观察一个苹果,4名同学观察到不同的结果。可见,观察并不只是“看”那么简单,而是综合和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等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观察力强的孩子会通过看、摸、嗅等多种途径认识某一事物,而观察能力弱的孩子可能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因为观察能力弱的孩子把一些新鲜事物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总是用心不在焉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物。

所以,妈妈要做孩子的“观察专家”,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首先,引导孩子的观察视角。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观察一件工艺品的形态、颜色、特点。为了提高观察的效果,父母可以一边观察一边用语言描述。此外,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种一株植物,和孩子一起观察他的生长过程,鼓励他记观察日记。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养成观察习惯,还可以培养他对植物兴趣。此外,在观察过程中,妈妈还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其他感官,鼓励他用鼻子嗅一嗅、用手摸一摸。

其次,送给孩子一个放大镜。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好多事物都已经司空见惯,失去了新鲜感,也就没有观察的愿望了。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送给孩子一个放大镜或者望远镜,使他在观察中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体验,从而调动起他观察的积极心。

最后,告诉孩子一些观察方法,如全面观察法--对事物整体的轮廓的观察;分解观察法--按照时间、方位、组合原则,确立观察重点、事物特色;对比观察法--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想象观察法--将正在观察的事物和想象中的某一事物进行对比;归纳观察法--对众多同类事物的共性进行观察,通过共性发现个性;突现观察法--对事物突出的特点进行描述。在观察的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观察对象的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观察方法。

关键5:教孩子敢于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多疑。”疑问往往是增加学问的开始。纵观历史上取得成功的人物,他们的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敢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诺贝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曾分析,学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一部分是“问”。

可见,质疑精神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到底什么是质疑呢?质疑要求对各种问题都持一个怀疑的态度,敢于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当然,光有怀疑还不够,还要以好奇的态度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开拓思维,积极思考。

因此,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质疑的习惯,对他的质疑尽量持鼓励的态度。可是,有时孩子提出疑问,父母总是没有耐心回答,或者认为孩子是在故意刁难自己。于是,许多父母出于保护自尊心的目的,干脆一口回绝孩子的问题,甚至训斥或者恐吓孩子。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那么,父母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疑问呢?

首先,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爱提问是孩子的天性,尽管有些问题在成人看来比较幼稚可笑,但是一定经过孩子认真的思考。所以,父母绝对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孩子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可能就慢慢消失了。所以,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天真,多么不可思议,父母一定要抱着鼓励孩子的态度,肯定他爱动脑的习惯。

其次,不迷信专家权威。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对一些传统问题进行质疑,不迷信专家权威,还有不盲目相信书本,要对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当孩子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时,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鼓励他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不断求知、探索的能力。

最后,教给孩子质疑的方法,鼓励他将质疑精神运用到学习中去。比如,孩子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太理解的知识要敢于质疑;在听讲的过程中对老师讲课的内容进行质疑,私下向他提问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孩子经过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时,其学习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关键6:提高孩子的独立思考力

很多爸爸妈妈都十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什么益智游戏、早期教育培训班,但却往往了忽略了开发孩子智力最有效的方法,即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

美国一名大学教授曾表示,他所带的中国学生都很勤奋,专业知识也要比美国学生更牢固。可是,在写论文的时候,如果老师给出论文的题目,那么中国学生可以把它完成得非常好,但是要让他自己设想一个题目,却非常困难。这一点恰恰和美国学生相反。

的确,中国的父母总是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当,玩具为孩子挑选好,食物为孩子准备好,有些父母甚至代替孩子交友,代替孩子回答问题,代替孩子完成老师留的各种需要创意的作业……结果孩子从来没有什么事情需要自己考虑,自己想办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也因此丧失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其实,孩子的大脑就是一部机器,经常使用才会运转得更快。否则,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弱。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有些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喜欢依赖于父母解决。如果父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就相当于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权利。当他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后,也就不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所以,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切忌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要以引导为主,鼓励他通过查字典、看书或者利用网络独立解决问题。

其次,拓展孩子的思维,鼓励他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有些问题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或者只有一个解决办法。比如,一道数学题有很多种解题方法,当孩子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时,父母还可以鼓励他从其他角度去思考,从而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鼓励孩子在独立行动中动脑。在生活中,父母不要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主,也不要代劳,而是要放开孩子的手和脑,给他营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还要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适当为他安排一些家务活儿,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在孩子动手过程中,父母不要嫌弃孩子笨手笨脚,可以适当地时候给予他一些指导。

关键7:培养孩子的专注精神

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和智力发展、学习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注意力差的孩子,学习成绩也相对比较低,可以说注意力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孩子只有注意力高,上课效率才更高,成绩也才会更好。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能集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孩子上课多动、不能认真听讲,做作业的时候也总是东张西望,边玩边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