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1770000000002

第2章 导论(1)

第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优越性还需要充分发挥出来。

具体矛盾既受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决定和规定,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转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即事物之间的统一协调和依存合作,而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矛盾的同一。但是,有助于充分认识并解决这些社会矛盾问题,有助于推进中国社会向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清醒认识中国社会在发展道路上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对策和实现路径。

(一)研究社会矛盾的基本价值

研究社会矛盾的基本价值建立在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上。在当代中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问题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大量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在改革深化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矛盾自然会比较突出。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国情,这些社会矛盾从性质上看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这些社会矛盾就能够得到及时化解或者趋于缓和;如果缺乏正确认识或处理不当,这些社会矛盾就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制约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延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因而研究和探讨社会矛盾问题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谐不是绝对和永恒的,从总体上可以把它们分解为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具体矛盾三大层次。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这些社会矛盾,需要把握社会矛盾体系。

第一,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处理社会矛盾问题,然而衡量执政能力强弱和执政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是能否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当代中国社会矛盾体系中,社会基本矛盾具有总体性、决定性和根源性的显著特点。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决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质和具体矛盾的态势,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具体矛盾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第二,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定,在总结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二十多年曲折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具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而“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差别的基础上,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矛盾体系中具有派生性、阶段性和主导性的特点。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与各种具体矛盾之间的基本环节,是在社会基本矛盾基础上产生并受到社会基本矛盾决定性的影响,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集中表现;同时,主要矛盾又规定和影响着具体矛盾,并对具体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起着主导性的制约或促进作用。

第三,当代中国社会具体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运动,表现为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矛盾。这些具体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在社会矛盾体系中具有多样性、交错性和非对抗性的特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矛盾是纷繁复杂和多种多样的,各种具体矛盾相互贯通和相互渗透,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体系。从世界各国政党发展史来看,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是深化改革的基本保证。当代中国社会具体矛盾,主要表现为城乡矛盾、区域矛盾、阶层矛盾和思想矛盾。这些具体矛盾是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内容,也是作者关注和思考的基本指向。

2.当代中国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主题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能否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是一个关系到执政党能否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巩固和发展的重大政治课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都是中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

第一,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这意味着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作为中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比较重视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需要不断完善,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是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其本质仍然在于避免和消除社会分裂,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问题,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两类矛盾的学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正确处理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指针。

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必须充分履行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会影响到执政地位的巩固,而且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激化;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激化反之必然动摇和削弱执政党的政治地位,因而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怎样认识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弄清这一点,是关系着党与无产阶级国家兴衰存亡的大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提高执政能力,实现社会和谐以及在和谐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纷争频仍,是执政能力弱化的表现;反之,社会矛盾缓和,社会冲突适度,政通人和,这是执政能力较强的表征。因此,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是党增强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党提高执政水平的基本标尺。

3.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步的重要条件。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主体——人的实践活动,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协调和推进社会矛盾的运动,从而使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是发挥人的社会历史主体作用的一个基本表征,是一个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普遍存在的。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不相适应的部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而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基本途径。社会矛盾的解决离不开改革,许多深层次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样,改革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进行利益调整而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只有正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对策予以处理,才能为改革的不断深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1994年,江泽民强调指出:“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向,特别是要注意在深化改革中由于进一步进行利益格局、利益关系的必要调整而可能引发的新矛盾新问题,千万不可疏忽大意。”中外大量的历史教训表明,许多改革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并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秩序的失控。

第二,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如果社会矛盾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而趋于尖锐和激化,就必然会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毛泽东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消灭发生闹事的原因,必须坚决地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只要做到这一条,一般地就不会发生闹事的问题。”可见,正确认识和妥善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是维护稳定和消除动乱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党的领导人对此具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第三,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是推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地顺利发展。”不断正确地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将会使我国社会内部的团结日益巩固,从而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要贯彻一个总的思想,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明确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始终注意研究和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总体现状是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背景。对中国社会的总体现状的描述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基本的时代特征:,才能创造性地全面推进。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视角

和谐社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旨归。马克思主义认为,和谐是矛盾的同一,$一、当代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的意义

对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现实矛盾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更为重要的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当代中国社会矛盾体系的基本层次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是由诸多矛盾组成的复杂体系,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在总体上具有非对抗性。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具体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展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人民内部的具体表现,建立在社会自我历史演化的基础上,又影响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运动与解决。邓小平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对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严格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了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正确方法和指导方针,对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作了许多重要而精彩的论述。由于对社会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和应当团结的力量,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使命。虽然在波匈事件发生的同时,中国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但是这些社会矛盾得到了较好的处理,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1956年之后,其政治社会学意义在于强调社会形态的组织性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性。社会形态的组织性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估计,没有能够正确认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妥善处理中国社会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矛盾,导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了曲折。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提纲中,提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从而否定了党的“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也背离了毛泽东自己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思想。对社会矛盾的认识失误最终引发了“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了整整十年的内乱,败坏了党的威信,破坏了人民的团结,教训可谓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