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1770000000027

第27章 阶层矛盾(3)

第四,身份主义原则依然有市场,能力主义原则渐趋强势。在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尽管社会阶层的位序已经稳定,但作为某个阶层的个人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逐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仍然存在着许多制度性障碍,先赋性因素继续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保有持续发展活力的客观要求,任何导致阶层固化和封闭以及限定人们参与竞争的制度性障碍都是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因而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主要是以其成就为依据,社会流动机会的开放性和现代社会阶层边界的开放性使得一个人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聪明和能力,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向上流动。能力主义的后天性评判原则逐渐取代身份主义的先赋性固化原则,成为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这会引导人们增强个人才能或者重视个人实干,建立起依靠个人努力可以改变自己人生轨迹、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信念,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和社会活力。

第五,阶层错位现象仍然存在,但是阶层的自我协同性逐渐增强。改革开放以前,社会阶层结构的显著特点是按照行政权力分层,由于在财富方面的扁平化分布以及社会声望基本上依附于政治权力体系,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按照单一的行政权力标准所形成的等级体系来确定其社会地位的。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财富和社会声望成为政治权力之外的重要社会分层标准,社会分层体系多样化了,但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些分层体系之间失去了应有的相关性。换言之,社会成员的职业、收入、地位、声望、发展机会等各方面应当是统一或基本上统一的,社会劳动的复杂性程度应成为决定社会成员收入多少、地位高低和声望大小等方面内容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不仅在性质上表现为阶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而且在数量上表现为阶层利益分配的过度倾斜。例如,在三次产业之间,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多数阶层如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明显地少得或失去了一些应该得到的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以及阶层自我意识的增强,这种阶层错位逐渐得到调整,阶层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之间的一致性和协同性逐渐增强。

总的说来,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释放了巨大的社会生产潜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化,这种演化反之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以及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推动作用,并最终有利于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从实践上看,中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演化必然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需要密切关注中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演化,尤其是对其中蕴含的社会矛盾的衍生和激荡要做出适时的回应和调节,否则就可能影响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4.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实质及其与国家政治一体化的内在冲突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实质是社会利益结构转型。伴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重新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必然带来利益分化和价值多元与政治一体和意识形态规制之间的紧张和冲突,这是国家政治生活必然遭遇的新课题。

第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实质是社会利益结构转型。其典型表现为从20世纪50年代建立并维系了20多年的二元化社会利益结构向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转变。二元化社会利益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并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导向下,要求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以及局部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淡化阶层划分和利益差别,在城乡分别实行个人利益的均平化,集中体现为“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国家政权几乎垄断全部资源,充当社会利益分配与调控的唯一的一只手,在有重点地向城市倾斜的同时,通过意识形态的教化削弱和消除社会成员和工农两大阶层的相对独立利益意识。二元化的社会利益结构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由于个人激励机制的制度缺失使二元化社会利益结构的局限性和弊端日渐显露,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促动下,中国社会分化的突出特点是对个人利益的确认和张扬,个人利益意识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觉醒并成为与集体主义意识分庭抗礼的社会思潮,社会利益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阶层分化重组格局渐趋显现并成为中国社会的显著特色。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国家和社会确认和尊重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君子不言利”的传统观念被彻底置换,重视社会成员的个人物质利益是社会激励机制的基础;承认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差别化,承认并接受社会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差距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允许在公平条件下的适度利益竞争,确认不同阶层之间和阶层内部的利益摩擦和利益冲突的非对抗性,并对其坚持总体协调的原则,同时继续提倡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和国家利益以及局部利益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

第二,正确处理利益多元化与政治一体化的矛盾冲突。现代国家政治文明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政治制度化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方式,政治一体化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目的。政治一体化是国家健康状态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巩固和存续,意味着国家政局的持续稳定、民族国家统一局面的长期保持。

当代中国社会以阶层分化为表现的社会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和社会成员利益的相对独立化及其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为中国民主政治的现实化建构了利益主体并使得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备了初步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但是社会利益差别化所引发的利益竞争、利益摩擦和利益冲突的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

$二、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在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中,要较好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需要对阶层分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清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提出阶层分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确立一般的理论铺垫和实践背景。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中的主要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中存在一些正向因素,例如,在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中,个人和后天努力的因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呈现上升趋势;在主导社会流动的方向上,社会结构演变在产业结构演变的基础上处在多数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整体上升的阶段。但是,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无疑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滞缓,某些方面出现社会排斥和阶层自身再生产现象的苗头和趋势;在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一致化趋向增强的同时,主观等级地位认同与客观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分化之间存在着非一致化情形;社会阶层分化缺乏制度性确认,不同社会阶层的地位变化与传统意识形态产生不谐之音。

1.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滞缓,某些方面出现社会排斥和阶层自身再生产现象的苗头和趋势

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分界线,是社会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核心机制,是社会群体存在和行动以及决定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重要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高度关注经济迅速而稳定增长,而在社会发展和培育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面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虽然每个历史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但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滞缓已经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滞缓主要表现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在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中,农业劳动者是一个规模很小的阶层。1992年,农业就业比重在英国为2%,在德国和美国为3%,在日本为7%,在韩国也仅为17%。中国社会规模过大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与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相背离的。1999年,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职业、以务农收入为唯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例高达44%左右;在同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17.3%,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合计占82.7%。换言之,44%的农业劳动力仅仅创造了17.3%的国内生产总值。这种结构性的比例失调,不仅是农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并与其他阶层收入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的深层根源,而且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长期低下,潜藏着引发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巨大可能性。二是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过小。中间阶层规模过小,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较为不平等,大多数社会成员未能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过小,社会下层的规模过大,使国家缺乏抵抗风险和持续发展的结构性条件。

显然,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缺乏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即顶层是锥形、上层很小、中下层很大的结构。自秦以来,财富和资源集中型的体制无疑会拉大中心城市与边缘乡村之间的差距,20世纪50年代的城乡户籍制度再次强化了城乡差异。从城乡的分化可以看到,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在总体上必然是一个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另外,中国从公元587年建立了科举制度这种比较好的社会流动机制,能够有效地实现社会精英的合理流动和代际替代,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金字塔形的社会阶层结构。有学者对2005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仍然是金字塔的形状。

从现实情况来看,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滞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阶层和群体得到的保障较好,而那些经济条件本来就较差的阶层和群体得到的保障却较差,甚至贫困阶层的基本生存仍然需要得到有效的基本保障。二是社会流动机制不健全。中国特有的传统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城市制造了二元化的劳动力市场,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仍然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正常流动的必要载体和重要支撑,而劳动力的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内容,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三是社会各阶层应担负责任和实际义务的不协调。有资料显示,1996年占城乡居民个人储蓄总额40%的富有阶层所纳税额占全国个人所得税总额的比例不到10%。这意味着,能够和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阶层与实际履行社会义务的阶层不一致,越是有钱的人履行的杜会义务越轻,越是没钱的人履行的社会义务越重。遗憾的是,10余年过去了,工薪阶层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仍占个人所得税总额很大比例的现象迄今并无根本改观。这不仅直接延缓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成熟,而且促使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向畸形发展。总的来说,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与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基本上取决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水平,是伴随着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级工业化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转型为标志的社会变迁而提出的时代课题。

在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不成熟的同时,出现了一些社会排斥和阶层自身再生产的现象。从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情况来看,城市的教育资源远远多于农村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获得的公共资源远远多于基础教育。这不仅影响到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而且也奠定了社会排斥的基础。从新近的现实情况来看,实行大学收费制度改革,使得经济条件较差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辍学或者放弃升入大学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作为阶层结构再生产的重要机制,已削弱了其促进社会流动的功效,从而使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再生产的调节功能出现弱化趋势,贫困者更难以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贫困者阶层再生产贫困者自身,贫困阶层一代又一代地持续结构化,其负面效应已经超越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不良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2.在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一致化趋向增强的同时,主观等级地位认同与客观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分化之间存在着非一致化情形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非一致化的现象逐渐减少,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趋于一致,或者说,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分配趋于一致,尤其是掌握较多经济资源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文化资源拥有量在不断上升。但是,社会成员对于经济和社会等级分化结构认同的程度较低,客观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已经上升的人不敢承认自己居于社会的上层,而客观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下降的人(特别是产业工人阶层在自身地位下降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则不能接受和拒绝认同这种位序关系变更的事实。这种非一致化倾向可能会有两种相互矛盾的后果:一方面,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属于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或掩盖社会分化的明显程度,缓解目前较快速的社会分化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自我地位认同等级分化不明显或与客观的社会阶层分化不一致,不利于当前已经出现的社会阶层等级分化秩序的合理性和合法化。同时,客观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拒绝认同等级分化的社会分层结构,这既不利于激励他们进行上升的社会流动,又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