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1770000000045

第45章 思想矛盾(6)

建构新世纪的理想主义,需要吸收大众文化的精华,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同时,需要自觉抵制大众文化的侵蚀,坚持和巩固先进文化的高尚地位,强化和弘扬主旋律的导向作用。先进文化是中国社会的强大凝聚力之源泉,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因素,也是保证中国社会转型顺利进行和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鼓舞力量。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为人民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进文化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毫不含糊。大众文化在保持娱乐性和大众性的同时,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指导,充分发挥自身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品位和格调,强化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对高尚审美情趣的追求。正确处理大众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形成先进文化旗帜鲜明、大众文化从属多样的格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第三,新世纪的理想主义需要积极应对享乐主义的强力挑战。重构理想主义,不能绕开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挑战,必须意识到虚无主义所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战胜享乐主义,并为新生代提供重建理想的范式。

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不是重新提倡禁欲主义,而是要与禁欲主义保持适当的距离。自觉抵制享乐主义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生的纵欲无度,从而避免理想主义完全被欲望所遮蔽,进而建构理想主义存在的必要前提。

从中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弘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民族美德无疑有助于抵制享乐主义的思想侵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崇尚省吃俭用、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针对革命胜利后党内可能出现的享乐主义倾向,毛泽东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针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江泽民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对共产党员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能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原则不能变。每一个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做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改变革命的初衷。”胡锦涛2002年12月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这些年来,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对此,胡锦涛强调指出,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胡锦涛重申了要保持“两个务必”的思想,这表明党的领导人对于社会发展和自身使命的认识具有一种高度的历史自觉性。

$四、人文主义与拜金主义

伴随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大转折与变迁,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以致世人不断发出“拯救人文精神”的强烈呼唤。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功利主义的深刻影响,以至于拜金主义甚嚣尘上,而人文主义则渐渐受到冷落。人文精神日渐缺失,这使得社会发展付出沉重代价,并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障碍。因此,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力求避免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精神危机或者负面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主义的现实处境

人隐没在物之中,人的双眼充斥着资本的光影,人的心灵涂抹了功利的色彩,人的精神被物欲掏空。人因之不再成其为人,这个世界仿佛也不需要以文化人,更不需要以人文主义去相濡以沫人自身,这便是人文主义的现实处境。

1.人文主义失落和人文精神缺失的现实背景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反省,是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问题凸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人文价值与功利价值的严重失衡,给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但同时使人的致富欲望空前膨胀,“物的世界”迅速占据了人的全部“生活世界”,“物本”取代了“人本”,人的主体性存在则逐渐退隐甚至被遗忘,人渐渐沦落成为精神荒原的流浪者。诚如韦伯所指认和担心的,“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逐渐演变成为现实。这造成了现实生活中人文领域的问题较为突出,并诱发了经济增长与道德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代价、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冲突。功利主义和物本主义的极致就是拜金主义的泛滥,于是人文价值失落,人本身被遗忘,人的发展完全淹没于金钱财富的崇拜和追逐之中,这必然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带来巨大危害。如何避免因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使社会畸形发展,以及如何保证现代化进程得到合理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在追逐自己的利益时,往往以损害他人的财产和权利、有的甚至是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演变成为单纯追求经济本身的发展,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被严重遮蔽了。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经济的迅速增长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从而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基本的理论假设是:只要把经济馅饼做大,其他社会问题就迎刃而解。但是在一段时期的实践之后,人们发现经济增长固然带来了财富的增加,但并非像原来想象的那样,其他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早在20世纪60年代,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就挑战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中的教条:经济进步会给刚刚脱离殖民主义统治的独立国家带来政治稳定。在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常常称之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是较为普遍的,不仅如此,反而伴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促使许多学者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并使发展的概念逐渐取得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规定性。

2.精神家园无家可归之隐痛

一个单纯物质富有的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缺乏对社会批判力量的博大包容,缺乏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这个社会不仅不能认为是完成了“现代化”,而且会不知道自己应该走向何处。换言之,如果没有植根于人文精神这块沃土上的人类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最终会丧失人所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蕴。同时,一个千年文明古国,一旦以实用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人文精神,在现代化的变迁中可能会比其他国家更加势利地否定自己的人文传统,比典型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功利化和物欲化,从而更加远离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有与和谐。

诚然,金钱是财富的表征,但是无论对于一个民族还是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人的素质、思想和精神也是财富,而且是更为重要的财富,是一个社会拥有的最持久的财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仅有储蓄还不能形成资本,没有人的积极参与和有机结合,以金钱为主要形态的财富最终只是虚幻的光环。缪尔达尔指出:“如果我们有可能将密歇根、俄亥俄以及宾夕法尼亚的所有工厂一夜之间迁到印度,而不去改变人民的经济态度,20年后,这个国家还是和现在一样贫穷。”显然,发展并非只是表现为商品的琳琅满目和物质财富的堆积,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通过教育培养和纪律训练而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缪尔达尔认为,任何国家只要拥有受过高度教育和具有良好纪律的公民,就能够创造出经济奇迹。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举国上下视经济发展为最高目标,教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教育实践逐渐沦入了实用的技术性和工具性教育的泥潭,重视人生价值创造和意义追寻的人文教育在大学里日渐萎缩,人文研究在社会上也相对弱势。

邓小平曾经抓科技、抓教育,反复强调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新人,是有远见卓识的。事实证明,缺乏人文精神的经济发展,在利益的角逐中人们将不再受到自制、理性、公正、博爱等精神的约束,只有对金钱赤裸裸的无耻追逐,追求财富的欲望必然蜕变为纯粹利欲的冲动,最后导致私欲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的混乱和文明的丧失。邓小平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在物与人之间,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二维关系上,邓小平的诘问至今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发人深省。实际上,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从交易费用的视角看,新制度经济学十分强调信仰体系的经济制度意义,认为人文知识分子在社会进步中具有不可或缺的职能功用,人文意义教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文精神对社会经济制度起着内在的结构性支撑作用。

(二)拜金主义的总体述评

拜金主义是一种把追求财富、金钱和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最高价值以及作为生活唯一的和终极的目标的社会思潮。对拜金主义的描摹写真,不仅在社会上有许多的民谣谚语,而且在理论界也有一些至理名言。拜金主义虽然有其现实存在的理由,但是,最终必然会遭遇从人的本质异化到人的本质回归的过程。

1.拜金主义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的集中表现是唯利是图。正如一些学者所概括的:在拜金主义者看来,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软的,权力是硬的,钞票是实的,所以不谈空的,抛弃软的,抓住硬的,捞到实的,理想和前途是“有利就想,有钱就图”。进而言之,拜金主义具有如下一些表现:

第一,认钱不认人。在当今社会,一些人关心的追求的只是钱,变得越来越只认一个钱字,最后钱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似乎谁最有钱,谁就最有人格,就属于“上等人”,就应该最受尊敬。同时,有钱人“神气活现”,似乎这个世界就是有钱人的世界,这个社会是有钱人的社会。于是,人与人之间少了友谊和感情,人与人的关系多了金钱关系,不仅有姿有色的女子“傍”大款,而且有头有脸的领导也“傍”大款,为了金钱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美国思想家詹姆斯在批评美国时曾说过:“我们的道德软弱,造成了只崇拜成功这个邪痞女神的现象。而只以金钱来解释成功,乃是我们的国家之病。”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是值得后发国家高度关注的,其经验教训也是值得后发国家认真借鉴的。

第二,讲钱不讲理。物质财富的确是人们生活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俗语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然而,讲钱不讲理,意味着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教条,会使人变成一个完全的彻底的利己主义者。彻底的利己主义者在金钱面前会表现得异常贪婪,会最终失去理性,捞钱不择手段,发财不计后果。当一个人成为金钱奴隶的时候,就会任由金钱摆布,伤天害理,巧取豪夺,无恶不作。以前有句“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俗语,意思是说有钱可以让“鬼”来为自己服务,现在演绎成了“有钱能为鬼推磨”,即只要有钱甚至可以供魔鬼驱使。拜金主义者进一步把这句话演绎成为“有钱能使磨推鬼”,以此来说明金钱的魔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凡是我作为人所不能做到的,也就是我个人的一切本质力量所不能做到的,我凭借货币都能做到。”马克思在说明资本主义社会金钱魔力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异化。

第三,服钱不服法。一些人为了钱不仅不讲礼义廉耻和公德良心,而且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都抛之脑后,有的人不惜以身试法,干出违法犯罪的勾当。马克思在批判资本家的贪婪和残酷时曾经指出:“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2.拜金主义的根由

追求财富是人的普遍欲望。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获利的欲望,对营利、金钱(并且是最大可能数额的金钱)的追求,这本身与资本主义并不相干。这样的欲望存在于并且一直存在于所有的人身上,侍者、车夫、艺术家、妓女、贪官、士兵、贵族、十字军战士、赌徒、乞丐均不例外。可以说,尘世中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所有的人,不管其实现这种欲望的客观可能性如何,全都具有这种欲望。”进而言之,这种欲望来自于现实生存的客观需要。人的生活和生存需要是拜金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现实基础。

除了上述普适性的现实基础之外,中国的特殊国情是当下社会拜金主义滋生和存在的主要现实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承认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鼓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社会的天平开始向财富倾斜,在少数人先富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下,赚钱的欲望不仅从长期压抑下被普遍唤醒,而且在政治上取得了不言而喻的合法性。处于长期贫穷状态中的社会成员的物质欲望和金钱饥渴感一旦释放出来,就会以极快的速度膨胀起来,拜金主义价值观是赚钱致富意识膨胀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