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1770000000047

第47章 思想矛盾(8)

2.厘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观念,自觉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经济伦理观念上容易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凭借市场经济之共性而推倒社会主义,二是凭借社会主义之特性而拒斥市场经济。要防止这两个极端情形的出现,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观念既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又不同于传统市场经济的经济理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观念进行划界,其目的在于纠正存在着的两种较为普遍的偏向:其一,用计划经济的伦理观念指导中国市场经济实践。由于计划经济是以国家和政府为经济主体的经济模式,经济活动常常以政治伦理取代经济伦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继续沿用政治伦理指导市场经济实践显然不合时宜。其二,用西方古典市场经济伦理指导中国市场经济实践。古典市场经济伦理浓缩在关于“经济人”的假设中,其核心是利益的最大化,实质是“物本”主义。进而言之,把人的价值物化为抽象的赚钱能力,以物流遮蔽人的交往,用金钱尺度替换了人的全面发展尺度。在人机关系上,以技术和工艺流程为标准,分解和简化人的行为;在价值选择上,以最高的效率为生命,以利润最大化为中心。这样,整个社会在不断地生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把人变成物,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两大社会危机——由贫困化引发的经济危机和由物化引发的人性危机。实际上,在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上述两种情形尤其是第二种情形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克服上述两种情形,一是需要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加速市场化进程;二是需要大力弘扬人文主义精神,自觉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发展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还在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而且包括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潜能的发挥;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生存需要,而且要满足具有超越生物本性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需要,因而不仅要强调经济发展和功利价值,而且要突出社会发展和人文价值,并把人从物的奴役中真正解放出来。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文主义精神的弘扬任重而道远,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和资本化的渗透,人的物化和异化现象可能会更加严重,拜金主义价值观念可能会更加流行,因而坚守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的形势和任务十分严峻,需要进一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自觉和彻底地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必须把单纯重视货币资本的意识转化为一种重视人力资源培育的意识。经济生产必须有货币资本的投入,在资本主义早期加大货币资本投入往往带来加倍的收益。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科技和知识的投入实现的。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哈比森教授所指出的,“人力资源……构成各个国家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生产力的被动因素,人则是主动力量。他积累资本;开采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推进国家的发展。很明显,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使其国民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国民经济中不能有效地利用,那么,这个国家的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得到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的投入是解开现代经济增长的钥匙。“在现有的劳动者既缺乏技术又缺乏知识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常规资本,也能够获取某些增长,但是,增长率则肯定是十分有限的。离开大量的人力投资,要取得现代农业的成果和达到现代工业的富足程度是完全不可能的。”在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往往只看到货币资本的作用,表现为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招商引资,而常常忽视人力资源的投入,不够重视本土人力资源的培育和生长,忽视人是现代生产的前提和货币资本产生效益的基础,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损失,而且强化了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念。因此,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关注和尊重每一个人,尤其是关注和尊重弱势群体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形成全社会对人才、知识、劳动、创造的尊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基本内核。

3.正确处理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辩证关系,促使人的精神境界趋向崇高

发展既要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又要追求社会与人的全面进步,这就涉及如何处理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问题。从其发展的整体目标来看,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显然均在追求之列,二者并非截然对立和相互排斥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正确处理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既满足世俗生活功利物欲的现实需要,又倡导和促进人们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和趋向崇高,并把二者有机地连接和融合起来。

第一,把财富贪欲的物质冲动升华为社会责任意识和成就意识。如果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冲动成为一个民族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因,经济活动必然失去理性,短期行为、不择手段、拜金主义都是单纯的物质财富的贪欲冲动的必然表现。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和拜金主义的滋生泛滥不仅无助于市场经济建设,反而会阻碍和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韦伯是一位典型的既肯定人欲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又反对拜金主义的思想家。他认为,“对财富的贪欲,根本就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倒不如说,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irrational)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种理性的缓解”。理性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实质,这种文化精神体现在人格中,便是一种新教徒式的“天职观”。这种文化精神与拜金主义的区别在于,拜金主义是一种获得贪欲合法性的狂欢,在理性上放纵贪欲,视贪欲的满足为目的,而“天职观”则是一种导引贪欲合理化的反省,用理性节制贪欲,把升华贪欲为社会创造力视为目的。诚然,在西方社会,功利性确实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但是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所建立起的相当完备的法律制度以及伦理道德和宗教体系,比较成功地将社会成员的功利性限制在合理和合法的范围和限度之内,并逐步引导社会成员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所要求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意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为个人超越有限自我提供了客观尺度,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要把贪图安逸和沉迷享乐的意识升华为追求生活品味和人生意义的超越精神。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贫穷是一种挑战,它考验一个民族能否面对艰难困苦;富裕也是一种挑战,它考验一个民族能否不沉迷于物质财富和感官享受而升华出—种更高的精神追求。尽管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奢侈性消费和虚假性消费,超前消费、奢华享乐甚至为一些发达国家所不及,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方兴未艾。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是紧密相连的,由于金钱是实现消费和享乐的基本手段和现实条件,所以当人们将消费和享乐作为目的时就必然信奉拜金主义。无论就党的建设而言,还是就民族文化的建设而言,要特别警惕和防止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合力作用,在观念和行动上确实做到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义之一,就是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摆脱物欲,保持对现实社会的精神超越,达到一种至高至上的精神境界。例如,庄子认为,人只有轻视乃至放弃身外之物,才能得到自主自由。庄子明确反对为了名利事业“伤性殉身”的行为,他告诫说:“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一个民族成熟和伟大的表现不是消费,不是沉迷享乐,而是创造,是对人生的独到体悟和意义追寻。

第三,把自然作为资源对象的意识升华为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现代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精神。汤因比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长处,“就是把自然的力量视为神圣的东西。通过灌输对自然的畏惧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利用自然的贪婪冲动”。人文主义在鼓励人的创造性的同时,也使人产生对自然的敬畏感,从而有助于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并促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人片面地追求产值和利润,把竭泽而渔和焚林而猎视为获取财富的“捷径”,杀鸡取卵式的掠夺开发严重地浪费了自然资源和破坏了生态环境,制约了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的环境状况是这个民族的道德之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过程中,要以预防环境污染意识扬弃环境污染治理意识,并升华出高尚的生态伦理精神。

简而言之,人文精神的真实意蕴不是教化人们在空洞的精神王国里生活,而是引导人们在追求功利的同时,不要陷入功利而不能自拔;在维持自己自然生存的基础上有所思想,在追求功利的基础上要提升超功利的境界,力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完满。

总的说来,弘扬人文精神,促进人们精神境界的升华,需要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尤其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强化人文教育。就中国社会发展而言,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都指向或者根源于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