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
1772600000026

第26章 刀光剑影——中华军事之最(2)

最早的女将军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将军是商代的妇好。妇好是商代国王武丁的妻子,武丁是商代中后期著名的国王,在位59年,死后被尊为国商宗。为了国泰民安,妇好曾多次作为远征军的统帅,率领商王朝的大军驰骋沙场。

据殷墟卜辞记载:商王朝为了与西北方的游牧民族羌方作战,曾动员了1.3万人,这是卜辞中动员军队人数的最高纪录。在那个时代,1.3万人是一支庞大的军队,而这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正是妇好这个女性将领。妇好早死于武丁,武丁后期的卜辞多次说到对妇好的祭祀。卜辞还记载了武丁曾祈祷妇好的阴魂帮助他震慑和战胜敌人,这从侧面反映了妇好生前的盛名。

最早使用烟幕的战斗

烟幕用于战斗,远古已有传说。“上尤能作大雾,军士昏迷。”这里所指的“作大雾”,就是人工烟幕。但是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则是在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后,继续向南进兵,分兵数路渡江,准备一举灭陈。隋大将贺若弼率军由广陵(今江苏扬州)渡江,进占京口(今江苏镇江),接着向陈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挺进,隋军在城郊钟山附近的白土冈与陈军遭遇,陈将鲁广达率军拼死抵抗,隋军4次败退,形势紧急。隋将贺若弼“纵烟以白隐”,即放烟幕,隐蔽自己。陈军以为隋军已败,便纷纷以隋军士兵的人头向陈主求赏,贺若弼见陈军已乱,遂乘机率部反击,陈军溃散,隋军反败为胜,后终灭陈。此次战斗,隋军转败力胜的关键就在于使用了烟幕。这是中国最早使用烟幕的战斗。

最早的军事条令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是中国最早的军事条令。相传是姜子牙所写,但到了战国时已经散失。

它不是专门的军事理论著作,而包括有军法、军礼、军事条例、条令等典章制度,具有军事教典的性质。因为它由“司马之法”而来,故称《司马法》。

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

《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最早传递军事信息的方式

最早传递军事信息的方式叫做烽火,广泛用于古代战争之中。

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其燃起表示战事的出现。烽火台一般建在高处,台上备有柴草、狼粪、硫磺、硝石等物,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

古代对于烽火台的设置、种类、组织、信号、程序等都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如明成化二年就明确规定:“今边堠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现存最早的兵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名著,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由中国古代军事学家、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所著,也是被译成外国文字种类最多、版本最多的一部著作。

《孙子兵法》全书分为“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问”等13篇。无论从战争的重要性,战争的胜负基本因素,将帅作用,治军思想,还是遵循战争规律而设定的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原则等,在《孙子兵法》中都有科学的论述。其中绝大多数思想和作战原则至今仍有利用价值,有的甚至远远走在世界前列。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名言,揭示了正确指挥战争的规律,至今仍是科学的真理;又如“不战屈人之兵,上之上策也”的思想,是今天的威慑战略的最早阐述。

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孙子最早并且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战争问题,并能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加以分析,科学地归纳出战争的普遍规律和若干作战指导原则,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早的边防士兵歌

中国最早的一首边防士兵歌曲,是汉代乐府中的鼓角横吹曲《关山月》。当时,边防士兵经常在马上弹奏演唱这支歌,其内容主要反映他们的艰难困苦和思乡之情。现存最早的《关山月》曲谱,日本于1768年刊行,由中国明代魏之琰所传(当时他去日本避难),其歌同是唐代李白的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931年,中国刊行的《梅庵琴谱》中的《关山月》,与在日本刊行的《关山月》,音调不同,而调式、音韵相似。《梅庵琴谱》中的《关山月》没有歌词。现在流传的《关山月》,是杨荫浏、夏一峰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李白“明月出天山”这首诗重新整理的,其歌曲淳朴、大方、自然、豪放。

最早的军事教科书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北宋元丰三年(1080),为适应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神宗命令当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组织力量校定、汇编、出版上述七书。武学博士何去非参与了此项工作。校定这七部兵书,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到元丰六年(1083)冬才完成了刊行的准备工作。校定后的这七部兵书命名为《武经七书》,共25卷。这是北宋朝廷从当时流行的340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

近代第一个综合性兵工厂

1865年,清朝政府在上海创建中国近代第一个综合性兵工厂,即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江南机器制造局在同治年间是全东亚最大的兵工厂,对于清朝的军事力量以及重工业生产都有提升作用。

从1865年开始,在李鸿章、曾国藩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局开始了对德式武器的仿制。1867年仿制出德国毛瑟11mm前膛步枪。这是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种步枪,威力惊人。

除了枪弹之外,该局也在1868年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制船身)惠吉号。

1891年时,为中国首次炼出钢铁。但整体而言,江南制造局在晚清时的军备生产品质并不好,且生产成本高于直接购买。

最长的行军

世界军事史上最长距离的行军要数中共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11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14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最早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中国人是卢鹤绂,原上海复旦大学著名的物理学家。1942年,他撰写了《重原子核内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向国人指出:一千克铀235全部裂变时产生的原子能,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燃烧放出来的能量。他在结论部分写道:“就现实而论,此种浓厚之能源必将有其特殊之用途。”他告知国人,原子弹就要出世,以唤起人们足够的注意。这篇文章于1944年在重庆《科学》杂志上发表。

文章发表的第二年,即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卢教授“浓厚之能源”“特殊之用途”的论断惊动了国民党当局,国民党当局要他写一篇说明原子弹是什么东西的文章。于是,他先写了《原子能和原子弹》一文,接着又写了《论原子弹和物理学》一文,首次公开揭示估算原子弹和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堆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后来几经周折,这两篇文章得以在《美国物理月刊》发表,美国人称赞卢教授是“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这场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是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正确决策,华野、中野的密切配合,指战员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的结果。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20世纪80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

近代最早的新式海军

鸦片战争后、清朝水师船只陈旧,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同国外海军作战,几乎毫无战斗力。

同治五年(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发展造船业,得到了批准,下令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航政局,仿造西方新式兵舰,用来装备水师。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派兵侵略中国台湾,清政府加快了筹建新式海军的步伐。当时清政府除督促加紧制造兵舰外,又花费巨款从英国、德国等购买兵舰军人,随后分别组建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个舰队。舰队的各级军官和专业技术人员,大多由在海军学堂学习过的人担任。这三个舰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海军。

最早的海军基地

位于中国山东威海湾内的刘公岛,是山东威海市的天然屏障,也是京、津的门户。1881年始,清政府在此操办海军,遂成为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

刘公岛东西长4千米,南北最宽处2千米,面积为3.15平方千米。岛上有北洋水师提督署、制造局、铁码头、船坞、水师学堂、炮台等历史遗迹。刘公岛北坡陡峭,南部坡缓滩平,有天然海水浴场。岛上林木葱郁,环境幽雅,是极佳的避暑胜地。现刘公岛已对外开放,每年夏季,海内外许多游客来此度假。

最早的炮兵部队

神机营是明代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是明朝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和炮兵部队。清代沿明制,神机营常守卫于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时亦扈从。

永乐八年(1410)征交趾(今越南)时,朱棣得神机枪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也成为明军的一个兵种。该营是京军三大营之一(其余两营是五军营及三千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创建于1510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红军最大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大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错误路线的指导,红军损失很大,在这紧急关头,中共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中央军及10个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翻越山脉18座(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河流24条,攻占过大小城市63座,作战380多次,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个省,最后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吴起镇。

1936年10月9日,红军总部及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会宁,同第一方面军部队会师。10月22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静宁,同第一方面军的第2师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全部结束了长征。

第一所军官学校

1924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广州建立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亲自兼任黄埔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任党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熊雄、聂荣臻、叶剑英等先后在该校工作,一批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选派到军校学习。

该校设有步兵、炮兵、工兵、辎重,骑兵、交通、无线电等科,教授战术、兵器;筑城、地形、交通通信“五大教程”和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等,实行军事、政治训练并重的方针。分设高级班、专业班、学员队,教导总队。黄埔军校共办7期,先后为国民革命军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北伐战争开始后,黄埔军校迁至武汉,邓演达代校长。军校改名为军事政治学校。

第一次核潜艇远航训练

1986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403核潜艇首次远航训练获得圆满成功,完成了90昼夜自给力考核训练,创造了人民海军潜艇远航史上总航时、总航程、水下航行时间、水下平均航速,一次性潜航时间的最高纪录。

参加这次远航训练的403核动力潜艇,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它具有续航力大,航行速度高,隐蔽性能好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