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1774900000014

第14章 小说(9)

第三,揭露社会的黑暗,鞭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残害人民的罪行,热情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聊斋志异》插图王建峰绘制。

《促织》通过因向朝廷征缴蟋蟀而导致成名一家家破人亡的悲剧故事,指出皇帝的淫逸玩乐是百姓受祸的根源。故事写明朝宣统年间,皇帝喜斗蟋蟀,每年都到民间征收。各级地方官吏媚上邀宠,以求升官发财,把这个苦差使层层下压:抚臣责令县宰,县宰责令里正。市井游民偶得佳种,便高标价格,居收奇货。狡猾的里正则借此渔利,勒索人民,按户口人头摊派费用,把这笔沉重的负担统统压在人民头上。为了买到一只蟋蟀,往往倾荡数家之产。

故事的主人公成名,是个没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忠厚老实,不善言词,于是硬让他当里正,被派上了征收蟋蟀的差使。他既不敢按户摊派人头捐,自己又无钱赔贴,只得早出晚归,四处寻找。官府限期追讨,找不到就挨刑杖,两腿被打得浓血淋漓,以致躺在床上,只求一死。后来费尽心力找到一只,举家庆贺,如获至宝,却不料又被几岁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这一下犹如大祸临头,成名的妻子吓得“面色灰死”,儿子也因“畏罪”而跳井自杀。开始成名怒气冲冲地到处找儿子算账,可是当他在井里找到儿子的尸首时,立刻“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绝望到极点。天黑时“取儿藁葬”,发现儿子还有点气息,稍觉宽慰,但是回头看见蟋蟀笼子空空的,又不免“气断声吞”,无心再过问儿子的死活了。

成名儿子的生魂最后化为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去应付官差。抚臣把成名儿子的生魂所变的蟋蟀,小心翼翼地装在金丝笼里进献给皇帝,并且上奏章详细禀报蟋蟀的性能及善斗的本领,皇帝大为高兴,立刻赐给他名马衣缎。抚臣想到这份功劳得力于县宰的督责,不久县宰就得到抚臣“才能出众”的保荐。官吏们用人民的血泪和生命,换得了各人的升官发财。最后作者用“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为结语,意味深长地讽刺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大家都沾那只蟋蟀的光,名成利优。县宰高兴之余,不但免除了成名的差使,而且“又嘱学使,俾人邑庠”,成名多年未中的秀才,这回凭县宰一声吩咐,立刻如愿以偿。只有成名的儿子最可悲,他在床上昏昏沉沉地躺了一年多,才苏醒过来,总算得了一条活命,这就是他得到的最大恩赐了。

第四。书中还有一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揭露,或讽刺世态之庸俗,或刻画人心之险恶,或指出对鬼怪、恶势力要敢于斗争,给人以多方面的哲理启示。

《画皮》写王生贪恋美色,引鬼人室,不听别人的忠告,结果差点送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一切人和事物,要善于识别他们的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听不入耳的劝告很可能是有益的,否则等到恶人挖去你的心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四主要人物形象。

小翠。

小翠是一个狐女,她的母亲曾经受侍御王太常庇护,免遭雷霆之轰。她为替母报恩,主动来到太常家,甘愿做王之痴儿王丰元的媳妇。小翠活泼、开朗而又颇有计谋,她自从进王家门后便笑声不止,笑容不断。虽然丈夫是个连父母都无法辨认的痴人,她却从未有过半点愁容。虽然她身怀治愈痴儿呆病的绝技,却并不马上施展,而是直到除去王家的劲敌王给谏后,才显示其本领。小翠还心地善良,当婆母怒而杖打王丰元时,小翠一改笑而不言的态度,屈膝求情。她离开王家后,对王丰元为她寝食不甘、恸哭欲死的恋情深深感动。和丰元见面后,她劝丰元另娶新人,以延续王家宗嗣。为了使王丰元彻底忘记自己,小翠凭仙术改变了自己的声貌,以让他喜欢别人。

红玉。

冯相如家境贫寒,几年前妻子去世,狐女红玉仰慕相如的为人,假称邻女,翻墙来到相如家,和他私定终身。半年后,两人在一起的事情被相如的父亲发现,冯父将红玉骂了一顿,并不准相如和红玉再来往。红玉知道无法和相如白头偕老,只好忍痛分离。临走前,红玉赠白金四十两,为相如谋划娶邻村卫氏,使他有一个温暖的家。两年后,冯妻生下一子。清明节时分,卫氏上坟,碰到邑绅宋御史,御史贪恋卫氏的美貌,安排几个手下闯入冯家,青天白日将卫氏抢走,并打伤冯家父子。冯父被活活气死,卫氏自杀身亡。因宋御史勾结官府,冯生有冤无处申。后遇一侠士,杀死宋御史,但冯生为官府逮捕,幼儿被丢弃到荒山之中。只因县官受侠士警告,冯相如才得以释放。家破人亡的冯生,正在悲痛欲绝濒临绝境之时,红玉忽带其子回到家里,和他一起重创家业。

鸦头。

鸦头是妓院里的一名狐妓,与穷书生王文相爱而私奔,不幸被鸨母发现。派人抓回后,鸦头受尽折磨、凌辱。她深深地爱着王文,对母亲要将她嫁给他人的计划坚决不答应,故被鸨儿囚在牢中。鸦头和王文同居时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王孜,长大成人后将鸦头救出牢狱,一家人得以团圆。鸦头是一位爱情专一、性格坚强,敢于反抗的妇女形象。早年,她深深看透妓女与嫖客的关系只有钱色,因此,当她遇到敦厚、纯朴的王文时,便不顾鞭创裂肤,饥火煎心的痛苦,以身相许。她不甘心和心上人只度一夜鱼水之欢,不愿忍受妓院黑暗无天日的生活,勇敢地与王文出逃,并不怕吃苦,亲自种田织布,自食其力。

郎玉柱。

一个只知读圣贤书的呆子。他深信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他家庭贫困,宁愿变卖家产来维持生计,对父亲留下的满屋图书他一片纸儿也舍不得卖。他把父亲书写的荀子《劝学篇》当做人生座右铭,不分春夏秋冬,昼夜研读。一日读书,偶然在《汉书》第八卷处发现一位纱剪美人,更信书中说的颜如玉没有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纱剪美人居然活了。美人告诉玉柱,她叫如玉。对玉柱的读书方法,如玉不赞成,每当玉柱坐着读书时,如玉坐在一边,劝他不要死读书,说当官的没一个是读书读出来的。郎玉柱不听,如玉生气地逃回书中。郎玉柱怕失去她,发誓不再读书了,如玉又从书上走了下来。但郎玉柱积习难改,又背着如玉偷偷地读书,如玉发现后又逃走了。为了让玉柱改变死读书,读死书的习惯,如玉教他下棋弹琴,以享天伦之乐。邑宰史公听说这件事后,感到奇怪,要看看如玉到底长得怎样,如玉藏了起来。史公十分恼火,利用职权,将玉柱抓起来,毒打一顿,并将郎家图书全部烧毁。这年,玉柱高中进土,查清了史公犯下的罪恶,将史公绳之以法。

五精彩文段推荐。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又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以薪积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以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小;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山市》

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恻之云:“首句隐亡八,次句无耻也。”

洪经略难征,凯旋,至金陵,醮荐阵亡将士。有旧门人谒见,拜已,即呈文艺。洪久厌文事,辞以昏眊,其人云:“但凡坐听,容某诵达上闻。”遂探袖出文,抗声朗读,乃故明思宗御制祭洪辽阳死难文也。读毕,大哭而去。

《三朝元老》

六文学成就。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兼采众体之长,不仅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和孤愤。

大量的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是《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成就。这些形象塑造的基本方式是:以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为核心,巧妙地融合进他们作为“物”的自然属性或幻想属性,使之成为一种人性和物性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这样,这些花妖狐魅既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使人忘其为异类;又蕴含着他们本体的固有气质和超现实的神异性,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大大增强了形象的美感。

《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却又顺理成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其情节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人物性格逻辑和幻想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在同一个情节系列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作品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采用的是优美、典雅、精炼、传神的文言,又做到了文言体式与生活神髓的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作品的叙述、描写语言,都在文言形式中蕴含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极富描摹力和表现力,大大增强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性和趣味性。

七名家点评。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老舍。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鲁迅。

《儒林外史》

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讽刺小说。

作者:吴敬梓。

文体:讽刺小说。

成书年代:清代。

一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林山人,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29岁应试举人落第,从此再也不应乡试。30岁以前,就将田产房产都消耗光了。33岁时移家南京,开始了他的卖文生涯。36岁那年,曾被荐应博学鸿词之试,但只参加了省里的预试,就托病辞去了征辟,甘愿过素约贫困的生活,54岁时死在扬州。

他出身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

二作品档案。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刊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三内容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