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1774900000038

第38章 小说(4)

二十年代初期的四川成都,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高府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和三少爷高觉慧从学校排练完话剧回家。二人一边走,一边谈论着排演的情况。到了一所挂有“国恩家夫,人寿年丰”对联的大公馆前,两个人走了进去。

这时,表妹琴已经在家里等候多时。她听说觉民的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明年暑假要招收女生,很想去参加。觉民兄弟竭力给她打气。望着眼前的她,觉慧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

此时,下人房里的鸣凤正坐在床沿上,思索着自己今后的命运和前途。七年前,她被一个面貌凶恶的妇人送到了这个公馆之后,就再也没有梦想和期望了,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屈辱和苦楚。这时,觉慧的面容突然出现在她脑海里,她方才感到了一丝暖意。她盼望着这张脸能向她伸出手,但这张脸却渐渐向空中升去,一下子就不见了。这时候,鸣凤的脑海里只剩下两个大字:薄命。

觉新是觉民和觉慧的大哥。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得到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赞美。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四年课程修完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他对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大学去深造,他还想过去德国留学。但他性格懦弱,不敢反抗。19岁那年,他父为他结了一门亲事,可配偶却不是与他心心相印的表妹钱梅芬,他顺从了。之后,他又听从父命,到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工作。从此,觉新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步入了社会,和妻子瑞珏一起,过着平淡却还安宁的生活。20岁那年,瘟疫夺去了父亲的生命。作家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新挑起了管理大家庭的重担。两年后爆发的“五四”运动一度唤醒了他的青春和激情,他贪婪地阅读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他从刘半农那里学会了“作揖主义”,从托尔斯泰那里学到了“不抵抗主义”,他把这些“主义”和高家的现实结合在一起,继续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

与大哥相反,三弟觉慧是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这天,他因与同学一起向督军请愿,被他的祖父高老太爷狠狠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他在花园里散步,遇到了鸣凤,二人互诉衷情。觉慧告诉鸣凤,将来一定会娶她。鸣凤美凄然打断了觉慧的话,她说,梦做得太好了不会长久。

钱梅芬出嫁一年就守了寡,婆家对她很不好。梅独自回到了娘家。觉新得知后,心情非常沉重,接连几夜在院子里吹箫。觉民担心大哥和梅表姐的悲剧会在自己和琴身上重演,觉慧安慰二哥说,他们决不会走到大哥的路上去,因为时代不同了。

旧历新年就要到了,高公馆又像往年一样忙碌了起来。觉民和觉慧在除夕的前一天下午来到了觉新工作的地方。三人谈起了爱情、思想和理想。谈话间,觉慧看到了大哥觉新眼里的忧郁了忍让,于是他便提高嗓门念起了《新青年》上的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新痛苦地哀求觉慧不要再念了,并向弟弟倾述自己的无奈,正在这时,高老太爷来了,他让觉新陪他去买东西,谈话也就此结束了。

新年到了,高公馆里热闹非凡。高老太爷眼见满堂儿孙,自认为“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除夕夜里,觉民和觉慧到姑母张太太家去“辞岁”,在琴的房间里,他们遇到了梅。梅美丽依旧,只是脸上多了一种凄凉和无奈。梅向众人述说心中的悲苦,觉民兄弟鼓励她不要悲观,梅却只能对他们的热忱报以微笑。

元宵节的夜里,传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开火了。处于市区的高家也遭受到战火的纷扰,各房纷纷外出避难,偌大的公馆里只剩下了觉新一家人和前来避难的张太太、琴还有梅。这天夜里,梅漫步于高家花园,遇到了瑞珏。最终,瑞珏的真诚打动了梅,二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姐妹。

过了三四天,战争的阴云暂时散去了。觉慧瞒着家人参加了进步刊物《黎明周报》的编写工作。琴也想效仿自己的同学,把头发剪掉,遭到其母的坚决反对。这时,琴看清了千百年来中国女子的屈辱史和血泪史,她决心要走另一条新的道路。

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岁的冯乐山要向高老太爷讨一个丫头做姨太太,高老太爷决定把鸣凤嫁给他。无望的鸣凤期待自己的恋人觉慧能够拯救自己。但当时,觉慧忙惊天动地为刊物写文章,对鸣凤出嫁的事一无所知。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找到觉慧,但觉慧由于赶稿的缘故,没听完鸣凤的诉说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刚离开,觉民就赶来告之了觉慧事情的真相。觉慧四处寻找鸣凤,但一切都太迟了,此时,鸣凤已经怀着绝望和对觉慧的爱,投湖自尽。

鸣凤自杀以后,高老太爷并未作罢,他又逼另一个丫头婉儿去给冯云山做妾。鸣凤的死使觉慧悔恨万分,而自己祖父的所作所为,更使他认清了自己所在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丑恶。戏剧学院演出经典大戏《家》

在高老太爷的66岁寿辰上,冯云山提出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答应了。而当时,觉民与琴正处在热恋当中,他当即表示反对,并在觉慧的支持下,选择了逃婚。觉新夹在祖父和弟弟之间,感到左右为难。于是,他在这件事上又采取了不抵抗主义。觉慧因此骂他是懦夫,在外的觉民也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成为第二个梅。最后,抵不住良心的谴责,觉新来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了祖父的怒斥。祖父还告诉觉新,如果月底觉民还没回家,这桩婚事就叫觉慧顶替。恰在这时,梅去世时,觉新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在梅的葬礼上,他绝望地哭起来;觉慧则没有哭,望着梅那瘦削的、毫无血色的脸,他的内心发出了怒号:“梅表姐,我恨不得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觉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在定瞒着高老太爷,在外面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高老太爷得知真相后,对自己的子孙感到极度失望,从此一病不起。而克定一干人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放肆地在外面打牌、找女人,高公馆里吵闹声、说笑声依旧。高老太爷的病日益加重,陈姨太请来巫师,到各屋捉邪,把整个公馆闹得鸡犬不宁。觉慧厌恶地看着这一切,并把巫师拦在了自己的房间外。弥留之际,高老太爷要觉慧召回觉民,并答应解除同冯家的婚约。待觉民回到家时,高老太爷只来得及看到孙子最后一眼,这个大家庭的最高统治者就永远合上了双眼。

高老太爷死去不久,瑞珏的预产期也日渐临近。以陈姨太为首的高家长辈们认为,高老太爷的灵柩还停在家里,如果这时候有人生孩子,就会有血光之灾。觉新再一次答应了这一荒谬要求,把瑞珏安排到了城外去生育。最后,伴随着一声声的惨叫,瑞珏难产死去。觉新这时才明白:是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前途和他最心爱的两个女人。

这时,觉慧再也无法在这个家中呆下去,他决心离家出走,前往上海。当他向觉新宣布这个决定时,觉新犹豫了一会儿,突然以平时少有的语调坚决地表示:“好,我一定帮你。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我帮你筹路费……”

由于船的时间有变,觉慧的行程突然提前了。临别的前一个晚上,觉新兄弟三人默默地坐在一起,觉新突然站起身,到屋里拿了几个罐头给觉慧,并说了很多叮咛的话。觉慧努力克制住心中的悲痛,告别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继母。

次日黎明,觉慧站在船头,心中默默告别了过去18年的生活,怀着新的希望和憧憬,奔赴上海。

四主要人物形象。

觉慧。

“五四”新思潮孕育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彻底而大胆的叛逆者。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基于“五四”时期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是热心于结交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最后,当封建大家庭的黑暗让他忍无可忍的时候,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对觉慧的描写,表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和抗争的精神,反映了“五四”时期青年一代的初步觉醒。

当然,小说在塑造一个“幼稚而大胆”反封建主义叛逆形象的同时,也客观地揭示觉慧毕竟是从破败的旧家庭长大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人物,他的思想和行为还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觉新。

是一个性格复杂的艺术典型,也是《家》中最见功力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命运却怯于行动的人。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觉新,有着许多美好的素质和禀赋,他善良、聪慧,有自己的理想,有过对婚姻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但是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一生下来就深受旧礼教的毒害。长辈们用“严肃”、“正经”的手段来塑造着他,于是,他的才智被破坏了,理想化为泡影,只能按照长辈的意思去生活。他有所奋斗,但最终无力自主,所以他只得恭维敷衍,用消极的处世之道应付现实。他同情觉慧、觉民反对封建家长的斗争,却又从维护秩序的立场出发来管教兄弟。

在“五四”思潮中,觉新也是有所汲取的,但这其中,对他影响更多的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哲学。渐渐地,他就变成了一个“读新书,过旧式生活”的人。在觉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复杂的双重性格:他出生在“诗礼传家”的官僚地主家庭,封建传统观念在他身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但另一方面,他处在新民主主义思潮影响日益广泛的时代,“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婚姻自由”等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在他受伤的心灵上必定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他既不同于封建势力中的顽固派克明,荒淫无度的克安、克定,专制独裁的高老太爷;又有别于具有典型叛逆性格的觉慧和觉民。

高老太爷。

封建大家庭的家长,是一个虚伪腐朽而顽固的封建卫道士的典型。他多年为官,并靠此创下了一份丰厚的家业。他极力维护自己在大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秩序。他表面上仁义道德,背地里荒淫无耻。但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冲击下,家庭逐渐败落,儿辈腐化堕落,孙辈觉醒反抗,使他一气而亡,家庭终于分崩离析。

五精彩文段推荐。

她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湖水在黑暗中发光,水面上时时有鱼的唼噪声。她茫然地立在那里,回想着许许多多的往事。他跟她的关系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脑子里重现。她渐渐地可以在黑暗中辨物了。一草一木,在她的眼前朦胧地显露出来,变得非常可爱,而同时她清楚地知道她就要跟这一切分开了。世界是这样静。人们都睡了。然而他们都活着。所有的人都活着,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

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此外便是她现在所要身殉的爱。在生活里她享受的比别人少,而现在在这样轻的年纪,她就要最先离开这个世界了。明天,所有的人都有明天,然而在她的前面却横着一片黑暗,那一片、一片接连着一直到无穷的黑暗,在那里是没有明天的。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明天,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上散布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她想,这一切是多么可爱,这个世界是多么可爱。

她从不曾伤害过一个人。她跟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顺从地接受了一切灾祸,她毫无怨言。后来她终于得到了安慰,得到了纯洁的、男性的爱,找到了她崇拜的英雄。她满足了。但是他的爱也不能拯救她,反而给她添了一些痛苦的回忆。

他的爱曾经允许过她许多美妙的幻梦,然而它现在却把她丢进了黑暗的深渊。她爱生活,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地关住了她,只给她留下那一条堕落的路。她想到这里,那条路便明显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带着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虽然在黑暗里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好像有什么人要来把她的身子投到那条堕落的路上似的,她不禁痛惜地、爱怜地摩抚着它。这时候她下定决心了。她不再迟疑了。她注意地看那平静的水面。她要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她要跳进湖水里去……

节选自《家》第二十六节。

六文学成就。

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复杂性格。整部作结构鲜明。巴金明显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小说以梅与觉新的感情悲剧、鸣凤之死、瑞珏惨死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全面地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这部小说描写的人物多达70人左右,但由于采用了单纯明快的笔法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情感冲突这条主线交织在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显示出高超的构思能力。

《家》中的人物都是多维的,性格并不单一,有血有肉,显得生动感人。例如,觉慧是作者的理想和希望的化身,是作家所要肯定的人物。巴金在《家》中如实描写出了这个人物进步的一面,但也没有讳饰他的一些弱点。如对于和鸣凤的爱情,他自己也缺乏坚持到底的意志和决心。再比如作品中的高老太爷,他是作者憎恨和诅咒的对象。他的专横、独断、顽固扼杀了诸多青年的生命。他包办觉新的婚事,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妾,反对孙子上新学、读新书。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也憎恶那些胡作非为、花天酒地的不肖子弟,在临死之前,作家也深情地写出了他的忏悔和对孙儿的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