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1774900000044

第44章 小说(10)

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是短篇集《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生动地描绘了知识分子阶层的众生相,对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作了深刻的解剖,文笔犀利、机智、幽默,深刻地针砭了令人窒息的社会世态。由于他学贯中西,小说作品恰当地引用了中外文字、历史典故,讽刺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解放后从事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对文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各门学科均有很深造诣,著述甚丰,主要有《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等,对中西诗论、文论作了广泛而精微的辨析、比较和阐发,融渊博知识和精辟见解于一炉,成就卓著,被誉为“文化昆仑”。钱钟书。

二作品档案。

《围城》是钱钟书惟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围城》创作出版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动乱年代,展示的却是战火硝烟后的另一个世界知识界的生活,通过对抗战初期从西欧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命运的描写,再现了20世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从而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旧中国的黑暗和腐败,展示了旧“民主个人主义”思想妆扮起来的知识分子的灵魂及其历史命运。他们的生活领域如同被围困的城堡,尽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却想逃出来,而他们的人生观,他们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则使他们无法逃脱,于是便只能在其中倾轧、角逐、煎熬、潦倒。借此,形象地宣布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破产,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围城》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比如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但两个人都没有方鸿渐的经历,倒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比如出国留学、担任大学教授,与作品有相合之处,作者可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了些启示,但并不能对号入座。

小说问世之后,颇受欢迎,不到两年就出了三版。解放后,一度绝版30年,1980年再次重印,在青年中激起了强烈反响。

三内容概要。

1937年夏天,印度洋上,一艘法国邮船正向中国开来。一路上,方鸿渐和鲍小姐勾勾搭搭,这让苏文纨小姐看在眼里,心里极不舒服。

方鸿渐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前清举人。他在读高中时就由其父作主与同乡周姓商人之女订婚,但他并未见过自己的未婚妻。后来他到北平上大学,给父亲写信,要求解除婚约,但遭方老先生教训一顿而作罢。不料未婚妻不幸夭亡,而鸿渐知道后却有犯人蒙赦的感觉。秉承父亲的旨意,他给岳父写了一封深表痛惜之情的长信,言词恳切,感动了岳父,岳父慷慨资助,送他出国留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历了一番,先后上了三个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他的兴趣颇广,可生性懒散,所学无甚成就。第四年他看到钱已所剩不多,便决定回国。为了对父亲和丈人有个交代,他花了40美金从一个爱尔兰骗子那里买了一张“美国克莱登大学”假博士证书,穿着博士服,戴着博士帽照了张相,寄回家中。

苏文纨是大家闺秀,品貌端正,又是法国文学博士。她和鸿渐在北平大学时是同学,但过去二人接触并不多。这次同船回国,她有意要和鸿渐接近,不料想被同船的鲍小姐抢了先。鲍小姐已有未婚夫。船到香港,接亲友的人拥向船来,鲍小姐投到一个半秃顶的黑胖子怀里,鸿渐若有所失,正在凭栏发呆之际,却见苏小姐打扮得袅袅婷婷立在身后,二人终于言归于好。

方鸿渐陪苏小姐在香港玩了两天,二人十分亲密,而苏文纨对鸿渐更是百般体贴,但鸿渐自觉对她的情谊只能是到此为止了,无论彼此距离多么近,终不会走在一起。

回到上海后,二人分手后,鸿渐到岳父家,岳父备感荣耀,登报炫耀方鸿渐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

鸿渐见此羞恼不己,恨不得把报纸撕为两半。方鸿渐回到县城家里看望父母,又见父亲率亲朋冒暑在月台迎候,地方日报记者也来拍照采访。县立中学的吕校长请鸿渐去作讲演,方老先生一口应允。方鸿渐没有真才实学,也没带讲稿,临时现编,大讲鸦片和梅毒,校长非常失望。那些地方绅士也不敢把女儿嫁给他了。

抗战爆发,鸿渐全家到上海租界避难,鸿渐住在岳父家,并在岳父的银行里当职员,他觉得闲散无聊,去看苏小姐,留美博土赵辛楣正追求苏小姐,看见苏小姐倾心于鸿渐,大为不快。剑桥归来的诗人曹元朗也向苏小姐大献殷勤。苏小姐对鸿渐虽情意绵绵,可鸿渐却看上了苏小姐的表妹。事情摊牌后,苏文纨羞恨交加。方鸿渐向唐晓芙求爱而遭拒绝,苏文纨则嫁给了曹元朗;从此,赵辛楣把方鸿渐看作“同情兄”,两人成为挚友。方鸿渐情场失意,又被岳父解聘,离开周家。

在赵辛楣的推荐下,方鸿渐收到了湖南三闾大学的聘请,与赵辛楣、李梅亭、顾尔谦和孙柔嘉小姐结伴,同赴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时局维艰,国难当头,交通十分不便,方、赵一行迁延时日太久,沿途历尽千辛万苦。李、顾二人自私势利,丑态百出,方、赵对他们很为不屑。

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原本聘鸿渐为教授,听说鸿渐无学位,便略使小计,改聘为副教授。李梅亭本来是要来当中文系主任的,但高松年将此位子给了部里汪次长的伯父汪处厚。赵辛楣因与校长有交情而被聘为教授兼政治系主任。

鸿渐被指定教伦理学,可他并不熟悉这门课,又缺少参考书,加上他讲课经验少,学生们对他并不尊重。柔嘉在外文系任教英语,遭学生取笑,无法任教,后由鸿渐接替。学校像官场,派系林立,校长有“嫡系”、“外围”,外文系主任刘东方和历史系主任韩学愈明争暗斗,善于投机的李梅亭当上了训导长。历史系教授陆子潇则不时地炫耀社会关系。

方鸿渐知道韩学愈原来也是“克莱登”大学的博士生,这却无形中树了一个大敌。韩学愈千方百计要挤走方鸿渐,他离间鸿渐和刘东方的关系,还派高年级的亲信学生,去旁听鸿渐的课,让他们找茬要求换老师。鸿渐得知这是韩学愈搞的鬼,便先下手为强,把韩学愈的底细捅给了刘东方,也亏得刘东方才使事件平息下来。刘东方则托中文系主任汪处厚的太太作媒,要将自己的妹妹介绍给方鸿渐。遭拒绝,鸿渐又得罪了刘东方。汪太太年轻美貌,高松年是汪家的常客。赵辛楣对汪太太有好感,赵辛楣和汪太太一次私会被高松年带汪处厚抓住。高松年的吃醋受到汪太太的奚落。赵辛楣再也无法在学校呆下去了。第二天一早动身离校。

赵辛楣走后,鸿渐去通知孙小姐,二人半路巧遇,边走边谈。孙小姐颇有依恋之意,鸿渐说受赵辛楣托付照顾她,如准备回家,他可以和她同走。孙小姐托词试探,假说有人写匿名信给爸爸造他们二人的谣,正说话间,李梅亭和陆子潇走来,孙小姐急忙伸手拉住鸿渐的右臂,仿佛求他保护。李梅亭的目光射在鸿渐的右臂上,连妒带讽地取笑他俩何时请吃喜糖,鸿渐如在云里,失去自主,只得信口应允。

陆子潇在鸿渐房里看见一册拉斯基作的《共产主义论》小册子,他通知了李梅亭,李又书面呈报高校长,高校长借口鸿渐思想有问题,把他解聘了。

方鸿渐偕孙柔嘉离开湖南,转道香港去上海。在赵辛楣的劝导下,鸿渐和柔嘉在香港匆匆结婚。离港前,鸿渐夫妇到赵家辞行,不期遇到苏文纨,结果被趾高气扬的苏文纨羞辱一番。鸿渐夫妇怏怏回到旅馆,免不了一场暴风雨般的争吵。

回到上海,鸿渐经赵辛楣的介绍到华美新闻社当了资料室主任,柔嘉也在她姑妈所在纱厂人事科任职。方家的旧规矩和两个弟媳的说长道短.使孙柔嘉难以忍受,柔嘉的姑母有点地位,瞧不起方家和鸿渐。两亲家也各抱鄙视。保姆李妈偏袒柔嘉,还常在柔嘉的姑妈面前搬弄是非,姑妈也常干预二人的生活。鸿渐夫妇经常争吵,感情日益恶化。鸿渐所在报馆,受到租界当局警告,主编被迫辞职,鸿渐出于义愤也跟着辞职。柔嘉得知此事,非常生气,方鸿渐想到重庆投奔赵辛楣,柔嘉怕不保险,并对他倚赖朋友的行为极不满,劝他到姑妈厂里做事,鸿渐断然拒绝,二人唇枪舌剑大吵起来,以至动起手来。鸿渐气愤中走出家门。然而,“他无处可去”。回到家里,柔嘉已经走了,他和衣倒睡在在床上,夜深人静,那只祖传的老钟敲响了过去的时间。

四主要人物形象。

方鸿渐。

出身于败落的封建绅士家庭,既无远大理想,又无真才实学,但他为人正直,有一定的民族自尊心,鄙薄“西方文明”,耻于作资本家的走狗。在名利场的角逐中,他不愿意同流合污,鄙视欺世盗名,结果到处碰壁,在社会无立足之地。在情场角逐中,被欺骗愚弄,结婚后,家中纷争不绝,使他处于痛苦的“围城”之中,陷于孤寂绝望的境地。他的性格的悲剧,说明远离人民和时代的进步,必然找不到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奋斗的勇气,是抗战时期具有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孙柔嘉。

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产物,她受过高等教育,她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她与方鸿渐的分手是她性格所决定的。

赵辛楣。

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是当时社会知识阶层里的一个典型,是个受过美国教育,用烟斗抽烟的,只要可能,随时都要演讲的傲慢的年轻人。他的环境使他不免会沾染上那个阶层的习气,但他和那些冒牌的文化人如曹元朗,李梅亭还有所区别的。他还有可爱的一面。

苏文纨。

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出身于一个政治家庭,留法女博土。与方鸿渐同船回国时爱上方鸿渐。欲嫁方鸿渐不成,后嫁给曹元朗。身为文学博士,却是文化圈里的冒牌知识分子,还抄袭别人的作品。

唐晓芙。

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极为生动。作品写她是“摩登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她是苏文纨的表妹,在苏家与方鸿渐邂逅,一度相爱。作者似乎比较偏爱这个人物。

五精彩文段推荐。

有许多都市女孩子已经是装模做样的早熟女人,算不得孩子;有许多女孩子只是浑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还说不上女人。

《围城》第三节。

“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像你们的报纸宣传品、训练干部讲义之类。”

《围城》第四节。

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空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剌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剌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围城》第六节。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围城》第八节。

生存竞争渐渐脱去装饰和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廉耻并不廉,许多人维持它不起。发国难财和破国难产的人同时增加,各不相犯:因为穷人只在大街闹市行乞,不会到财主的幽静住宅区去;只会跟着步行的人要钱,财主坐的流线型汽车是跟不上的。贫民区逐渐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块癣,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几乎天天发生,有志之士被压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声的交通路线,向地下发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阴毒暧昧的人形爬虫,攀附了他们自增声价。

《围城》第九节。

六文学成就。

《围城》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围城》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在人物的展示过程中,作者的讽刺之笔可以说完全地集中在抗战初期中国的上层知识分子身上。作者以其深厚的讽刺艺术功底以及驾驭长篇小说的高超技巧,刻划出了一系列生存在他称之为充斥着臭人丑事的粪窖的世界的知识分子的人物画脸谱。这里面有知识界、文艺界的名流如褚慎明、董斜川、曹元朗等;有涉世未深,到处碰壁的留学生如方鸿渐;有被西方文化和半殖民半封建文化扭曲的女性形象如苏文纨:还有一批在高等学府里忙于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而误人子弟的假道学们如高松年、李梅亭、韩学愈、汪处厚等。这些带着一些漫画倾向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中国这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某一病态部分。所有这些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钱钟书更站在哲理的高度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他的讽刺早已远远超出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时代。《围城》中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手法中处处见锋芒,达到近乎完美的讽刺效果。

《围城》中的比喻形式上的多样化。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同时认识了深刻的道理。赵辛楣初遇方鸿渐:“赵新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的读本。”这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分得不能再开,因此才产生了让人吃惊不已的修辞效果,从而把赵辛楣既轻蔑又嫉妒的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小说中大量涉及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及掌故,这也是作品精致的修辞(尤其是比喻)实践成功的重要原因。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它们构成了《围城》博喻的一大特色。又如“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的通信”等等。这种新颖独特的比喻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围城》小说的令人吃惊的讽刺与幽默的效果正是通过如落英缤纷般的妙喻才表达出来的。正是因为采用了极富魅力的比喻才形成了小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艺术方面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