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1775700000015

第15章 春暖花开中的气(1)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春季一共有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那么,这六个节气都有什么特点和有趣的风俗呢?

立春习俗。

按我国传统农历,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天,自古以来颇受重视,民间也有“新春大如年”,“春朝大于年朝”的说法。

立春作为节气形成于周代,而立春的重要习俗,迎春的产生和正式举行则开始于东汉时期,《后汉书·祭祀志》记载说:“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迎春者至,自野中出,则迎者拜之而还。”此后历经各个朝代,成为官方重要的礼俗活动,到清朝时,达到高潮。

在清朝,迎春礼仪由中央政府制定并且在全国统一施行,其范围遍及中国整个农业地区。东起胶东半岛、福建沿海,西到甘肃、宁夏一带,北自东北边陲的黑龙江,南抵海南岛,无不举行迎春礼。

《大清通礼》对于迎春礼做了这样的规定:“直省迎春之礼:先立春日,各府州县于东郊造芒神、土牛。春在十二月望后,芒神执策当牛肩,在正月朔后,当牛腹;在正月望后,当牛膝,示民农事早晚。届立春日,吏设案于芒神、春牛前,陈香烛果酒之属,案前布拜席。通选执事者于席左右立。府州县正官率在城文官丞史以下朝服毕,诣东郊。立春时至,通赞赞:行礼。正官一人在前,余官以序列行,就拜位。赞:跪,叩,兴,众行一跪三叩礼。执事者举壶爵,跪于正官之左,正官受爵酌酒,酹酒三,授爵于执事者,复行三叩礼,众随行礼,兴,乃抬芒神、土牛,鼓乐前导,各官后从,迎入城,置于公所,各退。”由于中央政府对于迎春礼仪做了这样的统一规定,所以各地的迎春礼举行时间以及仪式大多类似。

在迎春礼俗活动中,各种娱乐活动十分活跃。在河南信阳,市民玩鱼龙、角抵、高跷等游戏;在甘肃灵台,立春前一日,有“社火过堂”习俗,“官令招集各里、各甲杂业人等,名为七十二行,各按职业分穿朱衣玄裳,妆成故事,会聚县署大堂点验”。

有的地方迎春大多在立春前一日或当日进行。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宝山县志》记载:“‘立春日’前期,县官督委坊甲整办什物,如亭台、彩仗之类。先一日,县令率僚属迎春于东郊。”在山东齐河,立春前一日,造泥牛和芒神,预置在东郊。“邑令率僚属具吉服,陈鼓吹杂剧以迓之。饮盒酒,迎回,将芒神及泥牛置大门内,仍于堂上设席演剧,邀绪绅士饮春酒。”在江苏吴县,立春前一日,知府率领僚属行迎春礼,出娄门到柳仙堂迎芒神、春牛。其时男女争睹,并以其所颁之式来占卜雨水的多少以及有无疾病瘟疫。广东《揭阳县志》卷二《典礼·迎春》有这样的记载:“每岁立春,遵照会典,迎春于东郊,出土牛。仪注:先期塑造土牛、芒神。前一日,各官常服,迎至县门外,土牛向南,芒神在东西向。立春日,早,陈设香烛酒菜,各官俱朝服,行一跪三叩礼。”《揭阳县志》卷七《岁时》也有这样的记载:立春前一日“迎春”,多装故事,谓之“扮景”,观者塞途,土牛过,争以谷、豆、果粒抛掷之,甚有用瓦砾者。至期鞭春,争取土牛归,以其利六畜,是日祭先祖。另据台湾1959-1978年的《苗栗县志》记载,在清末,当地是立春当日举行迎春盛典。在江西庐陵,也是立春日迎春,“郡县官率属迎春于城隍庙,南从太平桥过,候人跪桥侧,扬声曰‘春到太平’”。

立春的习俗还有很多,下面再逐一介绍。

打春。

打春又叫“鞭春”,是鞭打春牛的简称。春牛是一头泥塑的土牛,以桑木为骨架,身高四尺,长三尺六寸;头尾全长八尺;画四时八节三百六十日十二时辰图纹。

打春,通常在立春时刻或立春日早晨举行。打春仪式最高由皇帝亲自主持,太监执行。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中说:“立春,前一日,临安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及驾临幸,内官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御药院例取牛睛以充眼药,余属直阁婆掌管。预造成小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备随以金银线彩段为酬。”这个活动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描述,不过没有“驾临幸”的记载。

地方上,各个县以上的政府都要主持打春牛活动,但各地稍有不同。例如顾禄《清嘉录》卷一写苏州立春前一日,在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观者如市,男妇争以手摸春牛,谓占新岁造化”。到了“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竟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球相赠,预兆丰稔”。而扬州的迎春仪式在城东“蕃厘观”内的“后土祠”内进行。这位“后土神”是女的,称后土娘娘。这一天,扬州的府官身穿朝服,带着一班随从,抬着春牛到后土祠举行仪式,宣读祭文,然后用“五彩鞭神”抽打春牛,直到春牛被打碎,将碎了的泥土拌和五谷撒向空中,祈求后土娘娘保佑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立春后一天,举行“劝耕”仪式,官员们来到扬州城北的天宁寺西侧的“省耕旧舍”,由知府亲自驾牛套犁,扶着犁把耕田,再象征性地撒些谷物种子,意味着春天的农作开始。

在山东齐河,“至立春时,各官出拜芒神毕,各执春杖击牛者三,以示劝耕之意。随从胥役将牛马打碎,谓之‘打春’。”《宝山县志》载:“至日,鞭牛碎之,随取另制小土牛,侑以鼓吹,分送乡达。民间争取春牛土置床下,云宜田蚕。”

在辽宁义县,众官立春日齐集官衙前鞭牛“打春”。打春时,拿着纸鞭鞭牛三下,打第一鞭时唱“一鞭风调雨顺”,打第二鞭时唱“二鞭国泰民安”,打第三鞭时唱“天子万年春”。在吉林海龙,也是在立春这天打春,唱颂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大人连升三级,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合属官民人等一体鞭春。”并在门壁写上四个红字,春王正月。

抢春。

官吏打春后,春牛破碎,人们抢取牛土和牛纸的行为称为“抢春”。有些地方,制作春牛时在牛腹中事先放些食品,供人们争抢。河南汝南立春日,“郡守复率僚属至春场,亲自扶犁绕春场一周,僚属亦次第仿行。春气透,鞭春牛,牛腹预藏胡桃、柿饼、栗、枣、花生等物,鞭后散落在地,民间男女多争食之”。

抢春的习俗在各地流行,只是各地民众对抢来的牛土或牛纸有不同的用途。在山西潞城,人们拾春牛土,以避牛瘟。在云南景东,农民争相取春牛之土春棚之枝,带回放在牛栏间,据说可以使牛不生病。在广东东安,立春日鞭土牛,百姓争取土牛身上的泥块放到猪圈中,说这样可以令猪壮如牛。在江苏苏州,人们也争抢春牛。据说抢了红色纸,家里难免发生火灾,抢了青色纸,家中会有人害病,抢了黑色纸,则晦气临门,但如果抢到了黄、白色纸,则大吉大利。家有未出痘的小孩,用红线将牛尾穿起来挂在牛角上,据说可以免疫。在陕西靖边,“小民争抢春牛,得撮土即调水涂灶,或剥得牛身席片,用纸糊为器,谓岁收必丰,年运必达”。在高陵,人们争相用土牛皮涂灶,叫做“祛蚍蜉”。

打春官。

打春官流行于浙江等地。每年立春日的“迎春”活动中,由当地管农事的胥吏,有时是乞丐扮演春官,头戴无翅乌纱帽,身穿朝服,脚登朝靴,坐在四周围上红布的明轿中巡游街市,表演幽默风趣的动作。也有拿着“春鞭”边走边表演赶牛的。人们争向春官掷米,谁掷中了一年吉利。

戴春鸡。

戴春鸡又叫迎春公鸡、“春鸡”。流行于河南及山东滕县、费县、曲阜等鲁南地区。立春前,年轻妇女用彩色碎布缝制“送春娃娃”、“唤春咕咕(布谷鸟)”、“迎春公鸡”之类节日佩饰物,立春日佩挂在孩子胸前或左衣袖上,预示新春吉祥。未种牛痘的孩子,春鸡嘴里还要衔一串黄豆,以鸡吃豆来寓意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在河南项城,人们剪彩做春鸡,大多戴在小孩的头上或袖上。在山西灵石,立春日用绢做成小孩形状,俗名春娃,戴在儿童身上。

写春贴、作春福。

春贴是立春时节用来装饰房屋的。东北人家每逢立春日喜欢在红纸上书写“宜春”二字,贴在房门上。这个习俗早在晋代荆楚地区就已经存在,如《古今图书集成》和《岁时杂咏》记载,北宋司马光和欧阳修都写有类似绝句的春贴。

民间则在大红纸上写上“立新春,大吉大利,万事亨通”或“春”、“福”、“寿”等字样,粘贴在门框、户牖HTK(yǒu窗户)HT间,或大门外贴“出门见喜”,或在十字路口上贴上“姜太公在此”等春贴,认为它可保康泰吉祥。

在立春日云南景东县祭祀祖先、安徽泾县祭祀土地神、浙江和湖南一些地区祭祀太岁。有的地方还安排巫祝主持祭祀活动,如在浙江会稽,立春日用巫师祷祭,叫做“作春福”。

春盘、春饼、春酒。

春盘源自晋代五辛盘,用于宴席和馈赠。这五辛分别是:小葱、大蒜、辣椒、姜和芥末。《遵生八笺》记载,晋于立春日以芦菔(萝卜)、芹菜为春盘。唐代立春用的春盘,据杜甫《立春》诗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傅纤手送春丝”,就有生菜和萝卜丝。苏轼的诗歌菜单上写宋时的春盘:“辛盘得春韭”、“青蒿黄韭试春盘”,则是青蒿和黄韭。明清立春用萝卜和生菜制作春盘。

时代和地域不同,盘中之物也就稍有变化,但大都是用五辛搭配时新的蔬菜。有时候,人们爱在春盘的搭配组合上花些心思。比如将芹菜、韭菜和笋调和,取勤劳长久蓬勃之意;又比如将萝卜、生菜摆弄在一处,即元好问《春日》诗中说的“载红晕碧助春情”。

春饼与春盘齐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春饼是把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的。“春饼卷春盘”,即将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清代林兰痴有诗曰:“调羹汤饼估色春,春到人间一卷之。二十四番风信过,纵教能画也非时。”

吃春饼是北方人的习俗。春饼就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的饼,用饼铛(chēnɡ烙饼用的平底锅)或锅烙制而成。在清朝时,春饼的制作程序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令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蒜花、黑枣、胡桃仁、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到了现在,春饼的吃法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后食用。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

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吃春饼讲究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在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

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脏也。”立春无酒,农舍间会少了红发酡颜的醉翁,农民们也少了“把酒话桑麻”的谈兴。宋诗中提到立春饮的酒常是黄柑酿的。现在,北方人喝的是烧酒,南方人饮的是米酒。

雨水习俗。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雨水不是节日,所以这天民间很少有过节的习俗活动,不过在四川一带,每年雨水节气时,当地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罐罐肉、椅子回去拜望父母。久婚未孕的女儿,也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母亲会给女儿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在衣裤里面,以示吉祥,祈求来年得子。

对于庄稼来说,雨水这天最宜种稻和移植柑橘,农谚说:“雨水种稻”、“雨水节,接柑橘。”台湾各地立春时,日出是上午6:36分,日落是下午5:42分,雨水时,日出比立春早10分钟、日落比立春迟8分钟,白天的大好时光一天比一天长。

惊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