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成功不是偶然:马云的激情人生与创业真经(超值金版)
1776600000038

第38章 做“唐僧”有学问(5)

打造团队是马云创业的第一大事,其分量远远超过了融资。打造团队也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可以说阿里巴巴10年的奋斗史就是一个团队的打造史,阿里巴巴创业10年的最大成果,不是令人瞠目的盈利,不是击败易趣,也不是香港上市,而是造就了一支国际一流的明星团队。

被互联网界广泛议论并表示无法理解的是,那些有海外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跳槽到阿里巴巴后,个人工资收入不但没升,反而狂降。雅虎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技术的首席设计师吴炯,到阿里巴巴后不仅工资降了一半,更失去了原来每年高达7位数的雅虎股权分红;而在美国通用电器担任要职15年的关明生,瑞典AB公司副总裁、耶鲁大学经济与法学博士蔡崇信,也都是跳槽到阿里巴巴后,工资比原来降了一大半。这群精英之所以在阿里巴巴刚刚起步的“贫穷时期”,聚到了马云身边,那是因为:一来他们看重的是阿里巴巴的发展前景;二来他们是被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所吸引。当然,现在阿里巴巴的薪酬和其他大公司的差距已经不再悬殊。

2000年5月,阿里巴巴已经形成了几乎无可挑剔并令人艳羡的高层管理班底:在GE工作了16年的关明生就任COO;法学博士、加拿大籍华人、曾在欧洲Invest AB公司做副总裁的蔡崇信就任CFO;雅虎搜索引擎发明者、美国籍华人吴炯任CTO;再加上CEO马云,这样公司就组成了坚强有力的4个“O”团队。2003年以后,微软(中国)原人事总监和联想网站原财务总监也加盟了阿里巴巴。

马云对当时的团队很满意。“阿里巴巴的职员一半是技术人员,一半是服务人员,基本上在IT行业都有2~3年的经验。策划人员比我有创意,市场人员比我懂市场,技术人员比我懂技术。我的最强项是考虑公司的战略,怎么去硅谷竞争,去全球竞争。”

马云是靠团队打天下的。不分新旧、不分土洋、大吏封疆、高管轮值是马云的团队打造术,是马云成功的用将用才之道。

这支团队高手云集、人才济济,而且目标一样、梦想一样激情一样。马云正是靠着这支团队才所向披靡。正是因为有了这支团队,阿里巴巴才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伟大公司。

马云的第一支团队就是他的十八罗汉。这18个人都是跟其创业的元老,至今仍是阿里巴巴最可靠、最坚定、最奋勇的骨干。然而创业元老的分化是必然的。如今18人中有1/4进入了最高管理层,成为阿里巴巴的核心团队成员。其余多数人是中层骨干,还有人至今仍是普通专家。

马云用人的原则是不分新旧,唯才是举。你是老人,你可以拥有原始股份,但你不一定能进入高级管理层。进入高级管理层还要看你的品质和能力,看你的成长速度。

如今马云的阿里巴巴团队已有几千之众。其中有一支由上百人组成的骨干团队,这支骨干团队就是由18个创业老人和8年来沉淀培养出来的新人组成的。还有一个几十人的核心团队,这就是马云所说的“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十八罗汉、四十太保”,也就是阿里巴巴的高管层。在这几十个核心高管层中,创业老人只占1/10,新人、海外精英、空降精英占了9/10。

阿里巴巴的核心团队即高管团队也曾几经变化。马云曾建立过一个只有一个“海龟”,其余全是“土鳖”的高管团队,也曾建立过一个只有一个“土鳖”,其余全是“海龟”的高管团队,最终马云建立的是一个“土洋参半”的高管团队(这里的“土鳖”是指本土人才,“海龟”则不仅包括海外归来的人才,也包括未归的国际精英)。

当马云打造了一个被称作“十八罗汉”的高管团队之后,随即就大吏封疆。让他们独当一面,开疆扩土。遂有孙彤宇出任淘宝网总裁,陆兆禧出任支付宝总裁,金建杭出任雅虎中国总裁。大吏封疆是马云的用将之道。

人才流动,特别是高管人才流动也是马云的用人之道。马云在2007年12月24日突然宣布:阿里巴巴集团COO李琪、CTO吴炯、淘宝网总裁孙彤宇、集团资深副总裁李旭晖将会离开现任岗位。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支付宝公司总裁陆兆禧将调任淘宝网总裁,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金建杭将调任中国雅虎总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淘宝网副总裁邵晓锋将调任支付宝公司执行总裁。马云解释:事实上高管海外学习这一战略已于近年来启动。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已经有多位管理层?在海内外著名的商学院进行短期或者长期的培训和学习,集团还为之成立了“组织部”,着眼于干部制度的建立,干部的成长和企业文化发展与传承。阿里巴巴称此次高管变动系正常调动,公司内部拥有完善的轮岗和学习机制,此次高管变动只是轮职制度中的一部分。

马云的高管大调动,让人想起当年毛泽东的八大军区司令大调动。高管轮值可以说是马云很独特的用将之道。

尽管马云深谙用人之道,但这并不意味着阿里巴巴的骨干团队在认识上总是能够迅速到位、上下一团和气、不起波澜,比较典型的小插曲有元老风波与土洋之争,皆因马云措施得力,及时化解于无形。

2000年年初,马云第一次从18个创业元老中提拔了3个部门领导,随即引发一场华星风波(当时阿里巴巴刚进驻华星大厦)。事后马云说:“其实现在很关键。60~80人时要分部门,有人会当官,就会有政治斗争。以后阿里巴巴会有几万人怎么办?你们要学会欣赏对方,山外有山。你们现在无谓地吵来吵去,浪费时间,将来见面都很困难。将来阿里巴巴大了,你们有人在杭州,有人在上海,有人在欧洲,有人在美洲,想见一面谈何容易?”

5年之后,18个创始人的职务变化更大了。有人做了副总裁,有人做了总监,有人还是经理,也有人还是专家。但这18人依然都在阿里巴巴,不分新老,全靠才能。马云的用人之道已被大家欣然接受。

在阿里巴巴走向国际化时,马云并不看好他的本土团队,他的创业老班底。马云说:“阿里巴巴有个规定,凡是要坐主管以上的位置,必须在海外,如英国、美国接受3~5年教育,或工作过5~10年。”他还说:“这是个死命令。一起创业的那18个人可以当连长、排长,但团长、师长以上的人,我通通从外面请。”

2000年年中,阿里巴巴已经组建了一支超豪华的团队阵容,阵容之强大盖过了当时国内所有的网站。

请看当时阿里巴巴的核心团队。

马云,首席执行官;孙正义,首席顾问;萨瑟兰,顾问;蔡崇信,营运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吴炯,首席技术官;Sanjay Varma,副总裁、业务发展;雷文超,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郑明道,资深营运副总裁;王烈,美国营运副总裁;Todd Daum,副总裁、市场与合作;George Chan,副总裁、互动服务;李琪,副总裁、中国营运。

在这个豪华团队里,除了李琪一个“土鳖”派外,其他都是符合马云条件的海外兵团。

但当阿里巴巴遭遇寒冬时,马云很快发现:光靠海外兵团不行,还得靠本土将士。

“我马云就是一个普通人,可以管理这么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他们为什么不能?他们跟我创业时才20多岁,我请了那么多外国高管,仗打下来他们都死掉了;结果回头一看,倒是这帮土八路还拿着大刀往前冲。每个人都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们成长了。我最大的快乐是看到人的成长。”

开除95%不靠谱的MBA

1999年10月,阿里巴巴获得以高盛牵头提供的500万美元风险资金,创办者马云立即着手的一件事情就是,从海外引进大量的人才。当时,在阿里巴巴12个人的高管团队成员中除了马云自己,其他全部来自海外。接下来几年,阿里巴巴聘用了更多的MBA,但是后来这些MBA中的95%都被马云开除了。

马云回忆道:“首先我承认我水平比较差,但难道他们就没有错吗?因为这些MBA一进来就跟你讲年薪至少10万元,一讲都是战略。每次你听那些专家讲MBA讲得热血沸腾,然后做的时候你都不知道从哪儿做起。”

在马云看来,作为一个企业家,小企业家成功靠精明,中企业家成功靠管理,大企业家成功靠做人。因此,商业教育培养MBA,首先要教的是做人。马云对这些MBA的评价是:“基本的礼节、专业精神、敬业精神都很糟糕。”这些人一进阿里巴巴就好像是来管人的,他们一进来就要把前面的企业家的东西都给推翻。

因为一开始创业就遭受了MBA带来的教训,马云一直对MBA意见颇多。有一次,马云甚至向商学院发飙,他说,教授总是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但是我觉得商学院的客户是谁?是我们这些企业、这些用人单位,企业的声音要听。

马云对MBA有一个比喻,说这些MBA就好比把飞机的引擎装在了拖拉机上,最终还是飞不起来一样。“我希望调整MBA自己的期望值,MBA自认为是精英,精英在一起干不了什么事情,我跟MBA坐在一起,他们能用1年的时间讨论谁当CEO,而不是谁去做事。”

马云反MBA言论的背后,是他认为这些MBA“做人”有问题。换句话说,马云一直强调一种创业型的价值观,而MBA跟这种创业型价值观格格不入。

2001年,马云把4个同事送回了MBA,1个去了哈佛,3个去了沃顿商学院。马云看他们时专门说:“你回来时告诉我忘了MBA教的一切,你毕业了;如果还是条条框框,你没有毕业,继续回去学。MBA学了2年以后,还要起码花半年时间去忘掉MBA学习的东西,那才真正成功了。”

马云由此总结出一个关于人才使用的理论:只有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那些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确实很高,但是不合适。公司当时的发展水平还容不下这样的人。

在创业过程中,到底是找精英团队,还是找平凡团队?在《赢在中国》的节目中,马云曾做过一个精彩的点评:

“创业时期千万不要找明星团队,千万不要找已经成功过的人跟你一起创业,在创业时期要寻找这些梦之队:没有成功、渴望成功,平凡、团结,有共同理想的人。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请进一些优秀的人才,对投资、对整个未来市场开拓才有好的结果,尤其那些35~40岁,已经成功过的人,他已经有钱了,他成功过,一起创业非常艰难。”

知人善任方为统帅之才

治业之术与治国之术是相通的。企业领袖与国家领袖也是相通的。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有现代管理者说:“管理企业如同管理国家”。

当今世界国力之争就是企业之争,而企业之争就是企业家之争。没有微软、GE、IBM就没有美国世界第一的国力,没有丰田、索尼、松下就没有日本世界第二的国力,没有华为、联想、阿里巴巴,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崛起。

同样,没有比尔·盖茨就没有微软,没有松下幸之助就没有松下,没有任正非就没有华为,没有柳传志就没有联想,没有马云就没有阿里巴巴。

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是领袖之才、统帅之才。

“善用人才,乃大领袖成功之要旨,使刘邦刘备之所以创大业也。愿马云兄常勉之。”这是西湖论剑时金庸写给马云的一幅条幅。

马云自幼习武,酷爱武侠小说,尤爱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是马云多年的崇拜者。马云年轻时无缘一见金庸。待到他创业有成,声名鹊起时,终于在香港见到了金庸。当时阿里巴巴的总部就设在香港。

两人相见恨晚,遂成忘年之交。金庸毕竟是熟读古书参透历史之人,他写的是武侠小说,也是历史小说。他熟知武林之事,更知帝王之术。金庸只给马云写过一幅条幅,竟在条幅中提起领袖之旨、帝王之术。也许在金庸眼里,马云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企业家已有企业领袖之相。

几年之后,马云真的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络业界领袖。

也许马云的领袖之才孕育在“孩子王”时代,但他成为企业领袖是在10年创业中。正如金庸所说:善用人才,乃大领袖成功之要旨。马云的成功离不开他的用人之道。

在阿里巴巴这个企业王国,马云的位置和形象的确有点像汉之刘邦、三国之刘备。的确,马云不懂技术,也不是管理方面的专家,在人们最初的印象中他可能只是阿里巴巴的一个发起人,一个名誉领袖,一个没有决策权和管理权的老板。但当你真的深入阿里巴巴进行考察时,才发现马云不仅是阿里巴巴的灵魂,而且是阿里巴巴真正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掌门人。

在高手如云竞争激烈的IT界,为什么会出现马云这样的英语教师出身的企业领袖?在国际一流人才云集的阿里巴巴,马云为什么可以稳坐帅位?

这是因为马云知己知人。

首先,马云知道自己有创业之才、决策之才、用人之才。其次,马云知道自己无技术之才、管理之才。马云自始至终清醒地知道自己在阿里巴巴中的位置,他就是一个举旗起事之人,一个战略决策之人,一个调兵遣将之人,一个用人之人。

就像刘邦无领兵打仗之才用韩信,无运筹帷幄之才用张良一样,不懂技术、不懂财务、不懂管理的马云,从雅虎挖来吴炯做CTO,招来国际专家蔡崇信做CFO,请来GE高管关明生做COO。

马云一开始就懂得一个人是打不了天下的。要靠哥们,靠人才,靠团队。“一个人怎么能干,也强不过一帮很能干的人。少林派很成功,不是因为某一个人很厉害,而是因为整个门派很厉害。”

马云知道一个人一辈子就是为了一个失败和成功,所以失败和成功都不是偶然,而是点点滴滴积累而来。是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我运气好,用到许多合适且很优秀的人。”

马云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自己的正确位置,绝不贪天之功据为己有。马云知道身边人手下人的长处和作用,“永远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同事的工作”。

马云对CEO新的诠释

马云创业初期,正是互联网最热的时候,雅虎、TOM、新浪等公司利用手中大把的钱高薪网罗拔尖人才。但阿里巴巴并没有像这些网站一样,相反,几乎所有进入阿里巴巴的员工与管理者,他们的收入都会比原公司收入减少一大半,从8 000元、9 000元降到3 000元是常事。马云从来没有考虑过烧钱,一方面他没有那么多钱来烧,另一方面,他已经预见到网络泡沫经济的到来。尽管如此,阿里巴巴依然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

诸如前文提及的IT高手Tonny、雅虎搜索引擎发明人蔡崇信等各方面的精英无不是“自降身价”投靠了阿里巴巴。这些事一直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