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1779700000037

第37章 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部现代经典意识流小说。

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文体:长篇小说。

成书年代:1951年。

一作者介绍。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2010),美国作家,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塞林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塞林格从军事学校毕业,获得他毕生唯一一张文凭;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不久继续回国读书,先后进了三所学院,都未毕业。

《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二作品档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塞林格报名参军,经过一年多的反间谍训练后,作为一名反情报人员赴欧洲参加,直到1945年11月才退伍,之后又在美国国防部做了半年的文职工作。1946年复员回到纽约,专门从事写作。这段期间,他在不少著名文学杂志上都发表过短篇小说,如《科里亚氏》、《哈泼氏》等。1946年是他的突破之年,这一年,他首次在美国最重要的文学刊物《纽约客》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冲出曼哈顿的轻度反叛》,其中首次出现了后来《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考非尔德。后来凭短篇佳作《香蕉鱼的绝佳日子》,《纽约客》跟他签订了“第一拒稿权”合同,即杂志每年给塞林格一定数量的定金,要求他的作品要先拿给这家杂志先行选择,选中发表后的稿酬更高,塞林格因此成为被人艳羡的“《纽约客》作家”。

三内容概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三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妓女一到他又紧张害怕,最后按讲定的价格给了五块钱,把她打发走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十块钱,后来和他的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意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比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比,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比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为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

四主要人物形象。

霍尔顿·考尔菲德。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个16岁的寄宿生。这部小说仿佛是他的一番没有情节、没有故事的自言自语,但实际上却是描写一个青春期少年以他特有的敏感来冷眼观看世界、捕捉社会的虚伪和混乱,同时做着一场白日梦:他梦想自己旁观一群儿童在一个悬崖边的黑麦田中游玩,在崖下等候接救跌落下来的孩子。但是,他又不愿做英雄,只希望自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

五精彩篇章推荐。

他走后,我也没脱大衣什么的,就站在窗边往外眺望一会儿。我没别的事可做。可是旅馆那一边房间里在干些什么,你听了准会吃惊。他们甚至都不把窗帘拉上。我看见有个头发花白的家伙,看样子还很有身份,光穿着裤衩在干一件我说出来你决不相信的事。他先把自己的手提箱放在床上。然后他拿出整整一套妇女服装,开始穿戴起来。那是一套真正妇女服装长筒丝袜,高跟皮鞋,奶罩,耷拉着两条背带的衬裙,等等。随后他穿上了一件腰身极小的黑色晚礼服。我可以对天发誓。随后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像女人那样迈着极小的步子,一边还抽烟照镜子。而且只有他一个人在房间。除非有人在浴室里这我看不见。后来,就在他上面的那个窗口,我又看见一对男女在用嘴彼此喷水。也许是加冰的威士忌苏打,不是水,可我看不出他们杯子里盛的是什么。嗯,他先喝一口,喷了她一身,接着她也照样喷他他们就这样轮流着喷来喷去,我的老天爷。你真应该见见他们。在整个时间内他们都歇斯底里发作,好像这是世界上最最好玩的事儿。我不开玩笑,这家旅馆确是住满心理变态的人。我也许是这地方唯一的正常人了而我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大。我真想他妈的拍个电报给老斯特拉德莱塔,叫他搭最快一班火车直奔纽约。他准可以在这旅馆里称王哩。

节选自第九章。

六文学成就。

《麦田里的守望者》已被认为是“现代经典”,本书篇幅不多,只十几万字。作者除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外,迄今只写过这一部长篇小说,却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他们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评论家认为这本小说是当代最佳“成长小说”。往前,认为它和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不无相似之处:其后,《麦田守望者》直接影响了一类小说的创作。我们也看到,许多以青少年成长为题材的小说经常被人拿来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相比较,但迄今无一能将之超越。

七名家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问世,霍尔顿这个对虚伪深恶痛绝的少年形象竟然被千万读者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文中的崇尚自由的亲切语言受到热烈欢迎,而塞林格对我的影响可以与海明威相提并论。

约翰·厄普代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