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1779700000038

第38章 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

一部黑色幽默经典小说。

作者:约瑟夫·海勒。

文体:长篇小说。

成书年代:1961年。

一作者介绍。

约瑟夫·海勒。

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把所谓”绞架下的幽默”这一创作观念与艺术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1974年海勒发表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出了毛病》,此外海勒还创作了百老汇剧本《我们轰炸了纽黑文》,1979年发表长篇小说《像金子一样好》。1985年出版的《上帝知道》,海勒把黑色幽默的艺术世界复活在古老而现代的神话世界里,把人与人、人与神的冲突与和谐放置于历史发展、社会更迭、生死轮回的文化背景中,充满着浪漫的想象与深邃的哲思。

海勒一生笔耕不辍。1994年完成《结束时分》以后,有人问他是否准备搁笔,他回答道:生命不息,写作不止。他果真在1998年推出了一长篇回忆录《悠悠岁月》,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的辛酸历程。

二作品档案。

《第二十二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出身于犹太家庭,其父原居俄国,因受沙皇迫害而迁居美国,不久老海勒亡故,家境艰危,但聪慧的海勒勤奋地自学写作。二战时,他加入美国空军作战,任轰炸员。战后上大学,主修文学,以后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他一直是位“广告文学”作家,业余时间除写小说外还兼写剧本。

战争是什么?它让素不相识的人自相残杀,人的生命与价值在爱国、荣耀、博爱的堂而皇之下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这恰恰是人类生存状态与处境的永恒悖论。正是对战争的切身体验与感悟,形成了海勒及他笔下人物观察世界的视角与方式,他最终采取了一种黑色幽默的创作姿态,把世界滑稽荒诞的一面毫不留情地暴露在众人眼前,作品看似嬉笑怒骂喜形不愠于色,却蕴含着作家深切的痛恨与悲切的哭泣。海勒作品风格的形成,也与美国战后的社会现实有关。当欧洲列强的实力在两次世界大战受到冲击与削弱时,美国却大发战争横财。到了五、六十年代,美国已号称世界头号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强国。然而,经济的高度繁荣带来了物欲横流、信仰丧失的精神极度空虚。随着美苏争霸、核武竞争、越战爆发,以及国内麦卡锡主义令人窒息的政治氛围,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被一种强大而异已的力量所操纵,人与人之间似乎始终处于敌对状态。美国青年从迷惘的一代走向垮掉的一代,人与社会犹如脱轨失控的列车在路上毫无方向地狂奔,几近歇斯底里。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在文学上,海勒等人形成了以幽默讽刺形式来表现人处境荒唐可悲的“黑色幽默”小说,与当时欧洲大陆上风行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遥相呼应。

三内容概要。

二战中,有个美国空军中队驻守在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上。战争在激烈的进行中,完成飞行任务后,飞行员们各有活动,休假、嫖妓、掷骰、打乒乓,有的待在帐篷里吹牛谈天,有的干脆装病住院,有人牺牲得无声无息,也有人被授予勋章,但无人在意“祖国到底代表什么?”

领队的轰炸手尤索林上尉精神已近崩溃,他只想苟存性命,总觉得人人都想害他。在天上时,总疑心有陌生人朝他和飞机放冷枪;回到地面,又猜测有人在他的食物里下毒。为使轰炸任务延期执行,他让大伙儿都腹泻。至于投弹是否命中目标,他以为并不要紧。终于,他谎称自己患了肝病,逃进了医院躲避战事。他总是千方百计想从医生那里搞到证明,以便一劳永逸。最使他烦心的是,他总觉得中队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在与他作对。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飞满32架次的人可不再飞行,可这又得由上官决定,所以,无论尤索林飞满多少架次,卡思卡特上校总把任务加到40次、50次……这样,谁也不可能停止飞行。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必须让任何一个疯子停止飞行。”可这又得由本人提出申请,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他是正常人,所以还是在劫难逃。有一次执行任务时,尤索林受到敌机的火力包围,好不容易才冲破了敌人的封锁。返程后,他去罗马找妓女荷西安娜。初时她只同他敷衍,这使他十分失望,后来妓女投入了他的怀抱。他发现她身上有一块美国人打伤的疤痕,便动了感情,要娶她为妻。可荷西安娜不乐意,她说:不嫁他是因为“他疯了,因为他居然要娶她”。这使尤索林十分意外和难堪。

一次,尤索林在执行另一次任务时,同机飞行员被打死,溅了他一身血,从此,他发誓不再穿衣服,果然,在领取飞行十字勋章时光着身子,使长官十分尴尬。后来,他没有请假就驾机到罗马,发现那里已成一片废墟。由于没有通行证,他在罗马被捕,被送回岛上,可奇怪的是他不仅未受处分,上司还打算送他回国。原来他们认为,尤索林走了,其他飞行员就可以不受其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就会安分守纪,更加卖命地去战斗,而且科尔中校和卡思卡特上校都可以晋升。不过,他们要尤索林接受一笔小交易,不然就要将他送交军事法庭。只要他同意这么做,他们就把他作为英雄捧上天,不仅让他回国,还要在国内的新闻媒介上宣传他的事迹。尤索林自然很高兴地同意了,谁知他步出房间时,被一个妓女杀伤,被送进了医院。官方宣传说,尤索林因拦阻一名**刺客暗杀长官而受伤。在医院里,尤索林良心发现,向牧师坦白了一切,并决定不听命于上司,最后,他在牧师和丹比少校的帮助下,逃往比较和平安宁的瑞典去了。

除尤索林外,书中着力描写的人物还有卡思卡特上校,随军牧师希普曼和食堂管理员迈洛。

卡思卡特上校为人圆滑之极,而且自负,一心想往高处爬。他处处疑心,觉得没有人会喜欢他。为了当将军,他视手下的飞行员为炮灰,强迫他们执行比别的大队更多的飞行任务,以显示自己的突出才能。有一次他听说丹尼卡医生战死了,便增加飞行架次,尽管医生之死与此毫无关系。而实际上医生还没有死,这使医生成为一个靠同事救济为生的“活死人”,上校拒绝见他,理由是他死了。同时,大队的科恩中校还宣布,一旦医生出现,要当场将他火化,连医生的妻子都被胁迫不许证明医生仍旧活着。卡思卡特上校最恨的人是尤索林,想方设法要证明尤索林是个共产党颠覆分子。他最信任的人是食堂管理员迈洛。

迈洛表面上老实巴交,不谙世事,实际上最善于钻营,又会溜须拍马,贿赂长官,深得上头的赏识。卡思卡特上校让他管理食堂,并命令每一中队派一架飞机和一名驾驶员,随他去各地为长官采购各种新鲜食品。迈洛因此大发横财,他到处贩运投机,并成立了一家公司:”迈一明水果土产联营公司”。他伪称这家公司里人人都有股份,以此笼络别人为他卖命。不仅如此,他还作为商人与敌方作交易,比如把石油或滚珠轴承高价卖给德军,还同德方订立合同,规定用高射炮每击落一架美军飞机,德方须给他一万美元。同时,他还与美军订立合同,’要炸掉德军防守的桥粱,好让交战的美德双方不相上下,以便从中坐收渔利。但此事查获后,他并没有受到丝毫处罚。他甚至把有德国**字样的飞机印上他自己公司的名字,以便自由飞抵各地做生意。迈洛成了大人物,还是西西里巴勒莫城的市长,因为他把苏格兰的威士忌运到该市,使它成为世界上三大苏格兰威士忌输出地之一。他还是马尔它岛的总督,奥兰的王储,巴格达的哈里发,大马士革的教长和阿拉伯的酋长。此外,他还被一些落后地区奉为神灵,迈洛处处受到至高的礼遇。他的原则是:只要生意还能维持,要价再高也算公正;只要能获取最大利润,冒最大的风验也在所不辞。

随军牧师希普曼上尉是个瘦弱的家伙,他每天都想回家同妻子团聚。他对空军大队的一切事件十分困惑,经常自问:”有没有一位上帝?有没有真正的信仰?死后有没有灵魂?”他是作为一个尴尬的角色出现在飞行大队里的,他在飞行员执行任务前为他们念祈祷文,主持阵亡或其他各种死亡的战士的葬礼,等等。一方面,他内心总在怀疑这些举动是否真正是与上帝在交流。他总觉得自己不能够胜任牧师的工作,这么一想,他就更想念妻子了。哈里德将军发现了他的这些不忠实于上帝和长官的思想,扬言要枪毙他。卡思卡特上校拒绝了他减少飞行次数的请求,这使他非常失望。他对一切都丧失了信心和希望,甚至想要放弃军官职位,去当一名伞兵。他未泯的良心促使他帮助尤索林逃往一个”桃花源”瑞典。希普曼的心被这样的念头占据了:”信仰全完了。”

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怪事不断地出现,令人无奈何,人似乎是毫无出路的。这一切危险其实都源于那个永远摆脱不了的圈套,就是那个可以随意解释,统御一切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四主要人物形象。

尤索林。

主人公尤索林被世事的反常折磨成了一个怀疑狂,一个不可知论者和虚无主义者。他在神圣的感恩节上大发不敬之词,贬抑辱骂上帝:“考虑到他有充分的机会和权力可以办事,再看看他把事情弄得这样乱七八糟,他的不称职真够叫人大吃一惊了。”尤索林愤愤不平地发誓,要在世界末日到来时用手去抓住上帝的脖子。由此可以推断,尤索林害怕的不是上帝,倒是那条“军规”常常使他毛骨悚然,惶惶不可终日。它是死的阴影,像巨石一般悬挂在人们的头顶上,随时落下,威胁着人的生命。面对自然的打击,人们往往肃然起敬。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们尽管作出巨大的努力但不得不悲叹自愧弗如。然而尤索林敢与之抗衡的并非是来自自然的威力,而是人类自己的罪孽。它同样可以凌驾于任何个人之上,肆无忌惮地逼人就范。

五精彩篇章推荐。

科洛尼下士最初是从大队部打来的一个电话得知这一消息的。当时,他非常震惊,便轻手轻脚穿过情报室,走到布莱克上尉他这会儿把平伸着的小腿搁在办公桌上,正打着盹儿身边,用震惊的语调,低声把这消息告诉了他。

布莱克上尉一下子来了精神。“博洛尼亚?”他兴奋得大叫起来。“太让我吃惊了。”他放声大笑。“博洛尼亚,嘿?”他又哈哈大笑了起来,惊喜地摇了摇头。“嗬,好家伙!要是那些狗杂种知道自己是飞博洛尼亚,真不知他们会是什么模佯,我巴不得马上就瞧瞧他们那一张张面容。哈,哈,哈!”

自从梅杰少校击败他出任中队长那天以来,布莱克上尉这是第一次真正由衷地开怀大笑。当轰炸员们来到情报室,领取图囊时,他阴死阳活地站了起来,立在前部柜台的后面,为的是千方百计从中获取最大的乐趣。

“没错,你们这些婊子养的,是博洛尼亚。”当全体轰炸员颇为怀疑地问他,他们是否真要飞博洛尼亚时,他便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对他们这么说,”哈!哈!哈!试试你们的胆量吧,你们这些狗杂种。这次你们可是没有退路了。”

布莱克上尉跟在全体轰炸员的最后面来到帐篷外。其他所有军官和士兵全都带着钢盔、降落伞和防弹衣,集聚在中队驻地中央四辆卡车发动机正空转着的周围。布莱克上尉饶有兴致地察看这些军官和士兵得知真相后的反应。这家伙个子虽大,却心胸狭窄,性情忧郁,脾气暴躁,又老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那张皱缩苍白的脸每隔三四天便修刮一次,大多数情况下,他似乎总在皮包骨的上嘴唇蓄两撇金红色的八字须。外面的场面倒是并没有让他失望。每张脸都因惊恐而阴沉了下来。布莱克上尉美美地打了个哈欠,擦了擦眼睛,擦去了最后一丝困意,于是,幸灾乐祸地纵声大笑起来。每当他告诉别人要试试胆量时,他总这么笑的。

那天,杜鲁斯少校在佩鲁贾上空阵亡以后,布莱克上尉差点就被选中接任他的职位。自那以来,轰炸博洛尼亚不料竟成了布莱克上尉一生中最有收获的一件大事。当杜鲁斯少校阵亡的消息通过无线电传回中队驻地时,布莱克上尉内心一阵兴奋。先前,他从不曾真正考虑过这种可能性,不过,尽管如此,他马上便认识到,接替杜鲁斯少校担任中队长,他自己是合乎逻辑的必然人选。最初,他是中队的情报主任,也就是说,他比中队里任何别的人都要聪明。。

节选自第十一章《布莱克上尉》

六文学成就。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所描写的世界是荒诞和混乱的,但它给读者的印象却如此的真实。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物是这般地痴愚可笑,但又使人觉得个个栩栩如生。它的总体内涵耐人寻味。作者描绘这令人痛苦与迷惘的荒诞世界,暴露“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意在抨击、揶揄恶梦般的社会现实。

《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在思想意义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艺术成就也令人瞩目,突出地体现了“黑色幽默”文学的主要特征。它具有独特的戏剧性结构,全书写了40余个人物,这种被称为“人像展览式”的描写手法最能反映广阔的生活画面,构成一个喧闹的荒诞世界。这部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有些事件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人物的观点加以反复阐述,粗读时给人重复、拖沓的感觉,但细读之下却感到十分巧妙,互为补充,同时又是人物性格塑造的有力手段。

七名家点评。

一代人中往往有可能出现一个开创新面的作家。海明威是这样的作家,塞林格是另一个。《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三十八岁的作者约瑟夫·海勒也是这样的作家。他的杰作是我们这一时代的经典。

《洛杉矶明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