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1780700000035

第35章 杂家——兼收并取杂合百家(1)

“杂家”产生于战国末期,是一个博采各家学说的综合学派,《汉书·艺文志》所列“九流十家”之一。杂家“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反映了封建大一统形成过程中的文化融合趋势。实际上,杂家起初并非一门刻意传承的学派,也无正式名称,直到《汉书·艺文志》首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后,这个学派才被正式定名。

■ 闲话杂家——博采各家学说之长 ■

杂家,中国一个古老的学术流派,活跃于战国末期至汉初。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其实,“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期文化大融合的趋势。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地都吸收了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自己的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割肉互啖

齐国有两个好赌勇的人,一个住在城的东郊,一个住在城的西郊。有一天,他们二人在路上偶遇,相约一起去喝酒。喝着喝着,其中一个说:“光喝酒没意思,我去弄点儿肉来下酒吧。”另一个人说:“你的身上有肉,我的身上也有肉,你干吗还要另外找肉呢?”那人一听,不甘示弱,立即去准备好了调料。于是两人便抽出刀来互相割下对方身上的肉,蘸着调料吃起来,直到流血过多而死。——引自《吕氏春秋》

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载,杂家著作有《盘盂》26篇,《大禹》37篇,《伍子胥》8篇,《子晚子》35篇,《由余》3篇,《尉缭》29篇,《尸子》20篇,《吕氏春秋》26篇,《淮南内》21篇,《淮南外》33篇等。

杂家著作以秦代的《吕氏春秋》、西汉的《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杂家著作现在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子》《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后世有赵蕤所著的《反经》综述杂家。

另外,杂家著作中含有很多道家的思想,因此也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例如,《淮南子》在古代就曾被划入《道藏》。而且,胡适先生也曾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写道:“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两汉之间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

■ 杂家先驱——秦国宰相吕不韦 ■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人,杂家的先驱,主持编撰了杂家名著《吕氏春秋》。吕不韦早年是位家累千金的大商人,后来弃商从政,被拜为秦国国相,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先河。

作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投机家,虽然几千年过去了,但吕不韦一生的经历,对后人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他的权术、公关手段、自我炒作的广告宣传等做法,仍然是比较前卫的,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吕不韦白手起家,在尚未婚娶的年龄就成为赵国首富,其“奇货可居理”论功不可没。为了发展经商事业,他从经济不发达的卫国迁居地处交通要道、各国的名人云集、经济比较发达的赵国。他广泛结交赵国达官贵人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不过,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吕不韦尽管家累千金,但社会地位却很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决定弃商从政。他把奇货可居的经商理论与政治权谋结合起来,直接从高层入手,孤注一掷,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作为自己进入上层社会的阶梯。

在花费巨资包装子楚的同时,还大演美人计,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给子楚为妻,以博得子楚的欢心。把秦国公子子楚拉入怀抱后,吕不韦凭借其巨大的财力,到秦国都城咸阳四处结交上层关系,大力宣传炒作子楚的能力。他深知枕头风的重要性,拿大笔的金银财宝贿赂秦王宠爱的华阳夫人,成功地使子楚登上了秦王的宝座,成为庄襄王。

吕不韦因拥立有功,被庄襄王任命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十万户。庄襄王死后,其年幼的儿子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仲父”。这时候,吕不韦门下已有食客三千,家童万人。因秦王嬴政年幼初立,由吕不韦摄政。

吕不韦的政绩

执政期间,吕不韦以“并天下”为目标,极力使秦国富强起来。他施仁政于百姓,广交宾客,招贤纳士,收李斯为舍人,主持修造了著名的郑国渠,又任用蒙骜为将军,出兵攻打韩、赵、魏,灭东周,取韩国的成皋、荥阳,置三川郡;拿下魏国二十城,设置东郡,为秦国开拓疆土数千里,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吕不韦要权有权,要金银有金银,但他却不满足,因为自己的学问太浅,虽然身为宰相,仍然怕被以后的文人学者瞧不起,毁掉自己的一世英名。于是,他广集满腹经纶的文人学者,专门编撰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吕氏春秋》。这部后来流芳百世、千金难改一字的经典之作,也使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后来,吕不韦因叛乱等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嬴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害怕被诛,乃饮鸩而死。

总之,作为一个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人,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他的很多观点,做事的方法,就是到了现代,仍然是比较超前的。以此看来,吕不韦不愧为一位千古奇人,但由于其利欲心太重,不懂得急流勇退之道,最后落了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这个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杂家名人——西汉淮南王刘安 ■

刘安,影响广泛的杂家名人,曾主持编撰了杂家名著《淮南子》一书。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汉文帝时,刘长密谋叛乱,被流放蜀郡,途中绝食而死。他的封国淮南国也被取消,收归中央管理。后来,文帝把原淮南国一分为三,分别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还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当时年仅16岁。

刘安以“无为而治”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但他并不一味地因循旧法,而是对道家思想加以改进。他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淮南国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刘安的治国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不过,刘安素有政治野心,好行小恩小惠以笼络民心。汉景帝时,爆发吴楚七国谋反的“七国之乱”,刘安曾准备举兵响应,后来因国相反对而作罢。汉武帝即位后,刘安又勾结太尉田蚡,整治攻战武器,以金钱买通各郡国,觊觎帝位。

因此,刘安在广置门客进行“学术研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蓄力量,为有朝一日的谋反做着准备。不过,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刘安的谋反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便被门客雷被、伍被,以及他的孙子刘建告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刘安笃好神仙黄白之术,宾客甚众,其中苏飞、李尚、左吴、因由、雷被、伍被、毛周、晋昌八人才高,称之“八公”。据传,八公合力炼成神仙丹药,刘安吞服丹药后与八公携手升天,余药鸡犬啄食亦随之升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自此流传千古。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进入淮南,从刘安家中搜出了准备用于谋反的攻战器械,以及伪造的玉玺金印。刘安畏罪自杀身亡,王后、太子被处死,宾客及与阴谋有牵连的数千人都以罪受诛,淮南国从此被废。

据记载,淮南王刘安从小才思敏捷,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他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为王40多年来招贤纳士,将淮南国国都寿春建设成为西汉的一个文化、学术、科技中心。

刘安还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汉武帝非常欣赏他的才情,曾命他著《离骚体》,这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

刘安还招募天下博学多才的宾客方术数千人,一起研讨学问,著书立说。他们的主要著作20多种,涉及哲学、文学、音乐、自然科学等。其中,又以《内书》《外书》和《中书》最为重要。现在,《外书》已经失传,《内书》又称《淮南鸿烈》或《淮南子》,流传至今。

刘安还曾单独作诗歌《淮南王赋》82篇、《群臣赋》44篇、《淮南歌诗》4篇、《淮南杂星子》19卷、《淮南万毕术》等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物理、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可谓包罗万象。这些著作集中地体现了道家思想。

传说,刘安还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艾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有趣的是,明朝罗颀在《物原》中提到,《汉书》中有刘安做豆腐的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现在在淮南市火车站广场前还有刘安的骑马雕像,每年九月有豆腐节。

■ 《吕氏春秋》——杂家的治国思路 ■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一部杂家名著,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著而成。说起这本书的著成,就不能不提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养士与著书立说之风。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兴。战国四公子礼贤下土,在各自府中都养着众多门客。吕不韦认为,强大的秦国不能在招贤纳士方面落于人后。于是,他也广招门人,并给予优厚的待遇。一时间,吕不韦门下食客多达3000人,其中有很多文人谋士。

那时著书立说之风盛行,各家学说流行天下。吕不韦认为,真理不可能由一家独占,诸子的学说各有特色,应广采众长。于是,他便命门客综合百家之说,编成了一本涵盖天地万物事理的书——《吕氏春秋》。其中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等,共计20多万字。

《吕氏春秋》一书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杂家兼收并蓄的特点,并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其思想,显然已超越诸家学派的门户之见,博取众长、客观地对待民族文化遗产。

书中强调,“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并将各家长处总结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杂家广采众长的特点清楚地反映其间,正是本着这种态度,杂家能够客观地对待各派学说,有分析、有鉴别地汲取各派学说之精华,在《吕氏春秋》中形成了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体系。

《吕氏春秋》在阐释其思想及体系时,并非仅博取众长,陷入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状态之中。它认为,以“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

“一字千金”的炒作

吕不韦深知炒作造势的巨大作用,他在《吕氏春秋》成书后的炒作宣传,真让后人自惭不如。他悬赏千金改动《吕氏春秋》一字的举动,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完全是为了炒作自己。几千年前的吕不韦,就有如此超前的炒作意识,如此高明的炒作手段,真是个奇才!

在《吕氏春秋》的思想体系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该书的这一特点还表现在:在提及各学派时,一般都按照老、孔、墨……的顺序排列;而在论述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等内容时,则较多地汲取了儒、墨两家以及管仲的思想内容;在哲学思想上,则在对老子的“道”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加以推崇;对于法家思想中的合理部分,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吕氏春秋》在吸取老子顺应自然思想的同时,舍弃其消极避世的成分,并且兼采儒、墨、法、兵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内容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编著该书,是为了综合百家之学,总结历史经验,为行将出现的统一全国的专制中央政权提供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另外,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当时的旧说佚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价值。不过,由于全书出于众多门客之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也有未能融会贯通的地方。

组织门客编著《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执政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吕氏春秋》既是吕不韦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嬴政(后来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这部书被嬴政弃用,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过,《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并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 《淮南子》——百家思想的大杂烩 ■

《淮南子》,是一部内容相当庞杂的古代名著,由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士数千人”编著而成。全书原有《内书》21篇、《外书》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伦理、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水利、医学等众多领域,共计20多万字,近代学人梁启超称其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划时代巨著。

令人遗憾的是,今本《淮南子》只剩下《内书》21篇,包括《原道训》《天文训》《时则训》《览冥训》《主术训》《道应训》《兵略训》《说林训》《人间训》等。

该书总结了汉文帝、汉景帝等当权者所提倡、并在统治阶层中长期流行的道家思想,而且糅合百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反映了刘安对汉初黄老政治思想的改良意图。不过,这种改良并未受到汉武帝的重视,更未能挽救黄老之学被儒学所取代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