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1782700000046

第4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公元1914—公元1918年)(1)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它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也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掠夺战争。

战争主要体现为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中大约有6 500万人参战,1 000万人失去了生命,2 000万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巴尔干“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欧洲东南门户,连接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东、近东的必经之地,同时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和棉花等资源,各国垄断资本都在这里加紧渗透,使该地区成了列强争夺的焦点。

德国为了争取俄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拉拢和导演下,1873年,德、俄、奥三国拼凑了一个“三皇同盟”。德法战争和俄土战争使俄德、俄奥关系迅速恶化。到1878年,《三皇同盟条约》到期就没有再续订,代替它的是1879年10月7日德奥的《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受到俄国攻击,另一方以“本国的全部武装力量”予以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在受到其他列强攻击时,双方保持“善意”中立。意大利由于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失去了地中海的均势,经不住俾斯麦拉拢,投靠到德奥一方,并于1882年5月20日在维也纳签订盟约,形成了“三国同盟”,矛头指向沙俄与法国。为摆脱孤立的境地,1887年,法国向俄国提出了结盟呼吁,并向俄国提供了19亿法郎的两笔借款。到1892年时,法俄两国缔结了军事条约草案,规定一方在受到德奥意攻击时,双方应以所有兵力相互支援;一旦与法国作战,法国应提供130万兵力,俄国应提供70~80万兵力。1893年12月27日,沙皇批准了《法俄协定》,这样欧洲就分裂为森严对立的两大营垒。

进入20世纪后,俄德两国争夺的地区转向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在巴尔干成为霸主。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这条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小亚细亚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直抵波斯湾的所谓“3B”铁路,使柏林、拜占庭与巴格达联成一气。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势力就能直捣近东和波斯湾,控制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但这不仅激化了俄、德矛盾,而且也加剧了英、德矛盾,因为它威胁着英国在北非、西亚和印度的殖民利益。1900年,俄土又签订条约,土耳其同意不会将小亚细亚北部铁路的租借权让给任何一国。

德国的迅速强大打破了欧洲的“均势”,使得英国不得不抛弃“辉煌孤立”的外交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条约》,借日本之手,削弱了自己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沙俄的势力,加强了在远东的地位。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寻求途径同与其争夺殖民地的宿敌法国接近。1903年4月,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巴黎,“亲善”活动开始;6月,法国总统卢贝回访,两国外长就非洲殖民地问题进行谈判。1904年4月8日,两国签订了《英法协定》。《英法协定》的成立,使德国深感不安,它在外交上采取措施破坏《英法协定》,企图使俄国脱离法国但未获成效。俄国外交大臣拉姆兹多夫宣称:“我们朋友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朋友。”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在欧洲,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准备。各盟国一面利用外交伎俩进行和平欺诈,一面进行疯狂扩军备战。德国国会通过了军事法案,积极主张推行“冒险海军”政策,并于1905年12月到1906年1月,在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主持下制订了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对法俄作战的计划,即《施里芬计划》。德国外交部秘密资助“泛德意志同盟”,宣扬“必须建立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德意志帝国,一个置于德国霸权之下的日耳曼民族的世界帝国”。针对德国实施的海军法案问题,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曾经承认“真正决定我们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为此加速扩充海军。在海军作战方面,海军大臣丘吉尔竭力主张英法海军联合,英、法、俄分别进行协调动作。1912年7月,英法达成舰队合作的默契,同时法俄也签署了一项秘密海军条约,规定英国海军应在北海占优势,法国海军在地中海占优势,俄国海军则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占优势。在协约国内部,除拼命增强军事实力外,也广泛进行协调作战的各项准备。同盟国与协约国剑拔弩张,怒目对峙,战争危机频频爆发。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在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和冲突,巴尔干这个欧洲的“火药桶”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就在这个夏季的星期天,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的大街上,发出了两响震动世界的枪声。这两声枪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那天早上,一列豪华的专车驶进萨拉热窝车站,从车厢走出了奥匈帝国王储弗兰兹·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索菲女公爵。斐迪南大公环视一下四周的人群,随即偕妻子钻进了一辆敞篷汽车内,几分钟后,敞篷车队离开火车站,向萨拉热窝市中心驶去。

弗兰兹·斐迪南大公是在刚刚结束的一次军事演习后来萨拉热窝巡视的。六年前,奥匈帝国用武力吞并了波斯尼亚。不久前,他对邻近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产生了兴趣,希望也占有这块富饶的土地。在来萨拉热窝之前,他亲自指挥了一次军事演习,假设的进攻对象就是他今天来到的萨拉热窝。这种恶劣的侵略行径,早已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恨。以加弗里洛·普林西普为首的七人暗杀小组就埋伏在街道两旁,伺机展开行动。

斐迪南大公的车队来到阿佩尔码头,埋伏在这里的是一名叫察布里诺维茨的青年。他冲出人群,奋力向车队扔去一枚炸弹,只见炸弹落在车篷上又弹到地上,在第三辆汽车前面爆炸,炸弹的碎片击伤了总督和大公几个副手。斐迪南大公虽然在车队前面,却没有受到伤害,但被爆炸声吓了一大跳,索菲夫人更是惊恐不已。察布里诺维茨见刺杀没有成功,立即吞下一小瓶毒药,纵身跳进河里。坐在第一辆车里的萨拉热窝市长和警察专员大叫:“快捉住他!”几名警察应声跳下河去。

几分钟后,奄奄一息的察布里诺维茨被打捞上来。察布里诺维茨忍着疼痛,用充满愤怒的眼神瞪了一眼斐迪南。斐迪南心中一惊,但他仍故作镇静地说:“这家伙有精神病!不必管他,我们继续前进!”说完,车队又开始前行。

受惊的车队颠簸着驶到了萨拉热窝市中心的市政厅,坐在第一辆汽车里的市长下车后急步登上台阶,宣读早已准备好的欢迎词,斐迪南怒气冲冲地从车中跳下,上前抓住他的胳膊质问道:“市长先生,我到这里进行和平访问,难道你就用炸弹接待我吗?”市长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幸好,索菲夫人上前相劝,斐迪南才收敛了一下口气说:“好吧!请读你的欢迎词吧!”

欢迎仪式结束后,斐迪南提出要到医院探望一下受伤的人,萨拉热窝市长正要阻挡,见斐迪南满脸怒气,只好作罢。车队重新上路,向医院方向驶去。这一次,警察专员为了安全起见,执意安排侍从官员站在汽车的踏板上,手按刀柄,保护斐迪南大公夫妇。车队行驶到拉丁桥时,普林西普早已作好准备。这位年仅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此时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杀死罪恶的斐迪南大公。当斐迪南的专车离他不到二米时,他冲上前去,对准斐迪南夫妇扣动扳机。斐迪南大公夫妇当场死亡。

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本来就充满火药味的巴尔干“火药桶”一下爆炸了。早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此时找到了一个好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7月23日下午,奥地利使节向塞尔维亚政府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对斐迪南夫妇之死进行解释和道歉,禁止反奥刊物,镇压反奥组织,与奥匈官员一起追究罪犯的责任,并对策划该事件的同谋提出起诉。塞尔维亚7月25日给出的答复无法令奥匈帝国满意。奥匈帝国皇帝立即下令断绝与塞尔维亚的外交关系。7月28日晚,奥匈军队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一下子炸死居民五千多人。紧接着,德、俄宣战,法、英对德宣战,奥匈帝国向俄宣战,在短短几天内,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都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范围从欧洲扩展到亚洲、非洲和美洲,到1918年,全世界有33个国家卷入了这场大战,大战前后持续四年零三个月。

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唱主角的是协约国、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英、法、俄等军事集团的一方,称为协约国;德、奥等军事集团的一方,称为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大陆是主要战场。欧洲战场有四条战线,即以英、法、比利时军队与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与奥匈德军作战的东线,以及巴尔干战线、意大利战线。此外还有高加索战线及近东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

1915年圣诞节,德军新任参谋总长法金汉向指挥部提交一份作战部署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里,法金汉计划在东线进行防御,而在西线重点对法军右翼部队据守的凡尔登要塞进行突袭。他指出,眼前法国是最易受攻击的协约国国家,虽然英国在英伦海峡那边仍很安全,但是法国自1915年的血战之后正处在崩溃边缘,这时如果全力进攻凡尔登要塞,法国最高指挥部不得不动用所有后备军来守卫凡尔登,这样一来,法国将流尽鲜血,它的抗战决心也将破灭。

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战役爆发。德军1 400门大炮以每小时10万发的速度把炮弹抛洒在凡尔登的野战防御阵地上,眨眼之间,法军阵地一片火海。接着,德军又用13门16.5英寸口径的攻城榴弹炮,把一颗颗重磅炮弹射向要塞最坚固的工事,在一阵阵爆炸声中,法军整段的战壕被夷为平地。

经过一个白天的猛烈轰炸之后,德军又用5.2英寸的小口径高速炮对着法军扫射,并用喷火器把法军前沿阵地变成了火海。这样反复轰炸和扫射之后,凡尔登要塞附近的战壕完全被摧毁,整个法军彻底暴露在德军面前。炮火刚刚停息,德军6个步兵师从10千米宽的战线上向法军防线冲击。虽然法军阵地上到处是火,但士兵们仍然凭借剩余的工事进行奋勇抵抗,把敌人的冲锋一次次压了回去。经过两天激战,法军终因寡不敌众,前沿的野战防御阵地失守,一万多人被德军俘虏。

凡尔登失利的消息很快传到法军总司令部。霞飞总司令立即下令召开会议,命令参谋总长火速赶到凡尔登死守阵地,等待后续部队的增援。随后,又委任贝当将军为凡尔登地区司令官,前去督战。贝当来到凡尔登后,看着堆满尸体的前沿阵地,预感凡尔登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

这时,德军攻占了东北部的要塞杜奥蒙炮台。这个炮台原有一个轻步兵师固守,经过德军12万发炮弹的狂轰滥炸,守卫将士全部阵亡,德军轻而易举地将它占领了。

贝当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在前线划定了一条督战线,严令士兵不惜一切代价顶住德军进攻。紧接着,几位将领召开了一个前线会议,讨论怎样保证后方援军和军火物资的迅速到达,贝当说道:“当前情况十分危急,我已和霞飞司令联系过了,让他赶快派大部队增援,在一星期内调集大约20万人马和2万多吨军火物资,这样才能保证凡尔登不落入德国之手。诸位认为哪条交通线可以完成这么多人员和物资的运送?”

负责后勤的一名指挥官回答说:“除了通向西南的一条巴勒杜克到凡尔登的公路还没彻底破坏,其他已全部被德国人的大炮切断了。”

贝当问道:“这条公路的路面怎样?能禁得住6 000辆载重车昼夜通行吗?”

“不行!必须修复一下,否则,这么多汽车来往穿行,会造成很多车祸。”后勤指挥官回答。

贝当立即命令组织一支抢修队,在沿途平民的协助下,铺砌和拓宽公路路面,以保证运输车辆安全通行。接着,他委托刚才那位后勤指挥官前往督促修路,保证27日开始通车运行。指挥官受命而去。

道路提前两天修好了,6 000辆汽车顺利通过这条路,19万援军和2万多吨军火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凡尔登要塞。

法金汉怎么也想不到,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法军竟派出这么多援军赶来。于是,他只好重新部署作战计划,让德军休整一下,准备更大规模的进攻。

3月5日,大规模的战斗开始了。法金汉命令德国步兵从30千米的战线上一齐向法军阵地发起进攻。贝当命令法军所有的大炮一齐开火,还击德军。几个回合下来,德军死伤惨重,退了下去。法金汉命令德军停止战斗,集中兵力,突击马斯河左岸,并由急促的冲击改为稳步进攻。到4月份,德军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苦战,仍未突破法军防线。进入7月后,德军由进攻改为防守。最终结果是,法军一共伤亡35万人,德军的伤亡人数也几乎同样多。

1916年10月24日,法军转入反攻,迅速收复丢失的炮台,德军全线溃退,退出了凡尔登战役。12月18日,凡尔登战役结束。法金汉不久即辞去德军参谋总长的职务,回家务农。

日本趁火打劫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攫取了很大的利益。日本元老重臣井上馨给元老院、内阁讨论日本是否参战的联席会议写信说:“这次欧洲大祸乱,对日本发展国运乃大正时代之天佑良机。”他指出必须抓住时机,“确立日本对东洋之利权”。

日本迫不及待地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接管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独霸中国,进而攫取德国的太平洋属地,向南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