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1782700000047

第4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公元1914—公元1918年)(2)

日本在1914年8月对德宣战,9月2日即出兵占领我国山东龙口,随即相继占领潍县、济南,控制胶济铁路,并在11月7日攻占青岛。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也乘机南下掠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马绍尔、马里亚纳和加罗林诸群岛。1915年1月18日,由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秘密提出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月7日,日本政府对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袁世凯政府除对其中第五条(中国政府须聘用日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武昌到南昌,南昌至杭州、潮州间的铁路修筑权让与日本等)声明“容日后协商”外,其他各项均于5月9日予以承认,并与日方签订《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等卖国条约及13个换文。但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在英美关于不得损害他们在华利益的声明之下,实际未能全部生效。

协约国多次要求日本派遣军队到欧洲作战,日本政府均以种种借口拒绝出兵。直到1917年3月,才以英法承认它对德属太平洋岛屿的占领为交换条件,派遣三艘军舰去印度洋和地中海。

在整个大战期间,日本仅以其军人死亡300人、负伤失踪910人的轻微代价,夺取了德国在远东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占领,而且大发战争横财,增强了它在帝国主义列强角逐中的实力。

1914年到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和造船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1914年,日本建造船只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同期生铁和钢产量均增加一倍,自给率分别达到48%和73%。当然,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日本的工业水平还是很低的。

日本一战期间在远东的扩张和来自欧洲的军事订货,使它在1914年至1919年间的进出口贸易增加3倍以上,从战前长期入超转而为出超,总额累计13.2亿日元。日本成为主要海运国之一,还取得了18.9亿日元的贸易外收入。1919年,日本也像美国一样,从战前负债17亿日元的债务国成为借出5亿日元的债权国。

日本战时经济的繁荣,其主要因素在于对中国的扩张和掠夺。它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并加紧掠夺中国的资源。当时它在中国境内设置27家银行,信贷业务遍及各主要经济部门,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1917年和1918年,日本向中国段祺瑞政府提供巨额贷款,为数在5亿日元以上,所有贷款都附有各种各样苛刻的政治条件。当时日本总理大臣寺内正毅曾自夸说,日本从这种巨额投资中所得利益,“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

美国的介入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只向德国而不是其他同盟国宣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海军潜艇无差别攻击对美国军舰造成威胁)。

1917年4月6日,美国站到协约国一方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军事、政治形势和战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14年至1916年间,美国仍是一个中立的强国,然而它给予协约国大量的物质援助,并从中获得巨额利润。仅美国48家大公司1916年的决算就有9.65亿美元的盈利。中立政策对美国的垄断组织是极其有利的。同时,美国也不反对出卖商品给德国。

德国的海上封锁使这一贸易不便进行,有时甚至不可能进行。因此,1917年4月以前,德国仅从美国获得2 000万美元的贷款,而协约国则得到20亿美元。

到1917年初,美国与协约各国已有了非常密切的经济关系,成为各国的债主。如果这些国家在战争中失败,美国就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不能容忍德国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德国是它在世界市场上的危险竞争者。

此时,各交战国的经济都遭到了破坏,这些国家的人民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尽管协约各国已经历艰难困苦,但美国统治集团并不怀疑这些国家会取胜,也不想错过分赃机会。美国打算全副武装地去参加分赃,并同协约国平起平坐地摆布战败国。美国的计划还包括削弱它的远东对手——日本。

对美国的垄断集团来说,严重的障碍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和平主义团体(美国限制军备同盟、美国反帝国主义者联盟、美国和平协会、美国独立同盟、妇女和平党、美国中立同盟等等),它们的成员有各阶层和各种不同职业的代表人物。这些团体积极主张美国中立。

这种情势正好使美国垄断资本家可以假手交战国来大捞一把。但是当德国宣布进行“潜水战”,从根本上损害美国利益的时候,威尔逊政府又能利用这一情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鲁西塔尼亚号、阿拉伯人号和沙塞克斯号被击沉后,美国政府加紧在国内进行****宣传。许多报纸杂志鉴于美国舆论的和平主义倾向,遂把美国的参战说成是迫不得已的事情。4月6日,美国参战,随后,其他一些美洲国家在美国及协约国的政治与经济压力之下也相继对德奥集团宣战。1917年参加战争的有27个国家,其中协约国方面占23个,中欧强国集团是4个。诚然,许多参战的国家并未直接参加军事行动,但是,这些国家的人民却在某种程度上深受他们所反对的战争之害。

美国政府作了很大努力,以便尽快把经济纳入战争轨道。他们将全国划分为21个军事工业区,对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加速生产军工产品采取了措施。美国开始制造2万架飞机(其中5 000架在国外制造),以及3.5万辆大型载重卡车。1918年的生产计划规定筹建16个大型枪炮工厂,预定1919年生产出1.9万辆坦克。

美国陆军的人数不多。截至1917年4月6日,美国陆军共计有12.7万名士兵和7 239名军官。国民警卫队独立编制的地方部队为12.36万人。国内强大的反****运动不允许政府和陆军部在和平时期增加军事开支,同时,也就不能扩大陆军。

这一状况早在战争爆发前就引起美国政府和军界的极大不满。他们号召美国人结束当前的沉睡状态,集中最大注意力保障“国防”和“普遍的和平”,也就是建立起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以便干预世界范围内的政治。

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任何进展,不禁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1917年夏,美国开始将其军队调往欧洲大陆,在圣纳泽尔、拉罗舍尔、罗什福尔、波尔多和马赛等法国南部的一些港口登陆。道路勤务部队和工程技术人员最先到达,其任务是为迎接主要部队作准备。辅助部队铺设大约1 600千米的新铁路,架设16万千米的电话线,建成大量临时兵营、医院、仓库。第一批战斗部队于1917年6月底开始在圣纳泽尔登陆。

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的状况大为改观,但是美军的援助不能立即就位,因为美军前往欧洲的速度很慢,到1918年初,在法国的美军仅20万人。联军指挥部不准备在战局中使用美军来实施独立行动。

协约国“惨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的有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于1914年、意大利于1915年、美国于1917年参战,就连贫弱的中国也在1917年站在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

协约国集团虽然取得大战的胜利,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除了美国攫得很多实际利益,日本掠获不少外,其他国家大多失大于得。尤其其主要成员英法两国,实际上只是一种“惨胜”。至于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更在大战结束一年以前即被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

从大战一开始就卷入战争,肩负协约国主要战争重担的英、法两国,不仅损失惨重,而且整个国力遭到严重削弱,使其在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的角逐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战争给英法两国带来的损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战争直接损失巨大。1913年,英国本土人口4 586万人,法国本土人口3 979万人。战争期间,它们的军事人员死亡分别为90.8万人和153.7万人;负伤、被俘、失踪者分别为22.8万人和480.3万人。英国1913年至1918年国家预算从1.97亿英镑增加到25.79亿英镑,五年中增长12倍,整个战争支出达125.54亿英镑,相当于同期国家收入的44%。法国战时所受物资损失达2 000亿法郎。其东北部十个省开战不久即被德军占领,被占区原为重要采矿、冶金和纺织中心,主要产品在全国产量中的比重,钢为63%,铁为81%,煤为74%,毛织品为81%,砂糖为76%;沦陷四年,与法国经济生活相隔绝,工业品完全丧失。

其次是生产大幅度下降。大战期间,尽管军事工业有所发展,但英法整个工农业生产趋向衰退。英国工业指数,1913年为100,至1918年降至80.8。1913年至1918年间,生产资料生产下降14.3%,消费品生产下降23.9%。法国工业生产在战争的头两年急剧下降,1916年后有所回升,至1919年才达到1913水平的57%。1913年至1918年间,棉花消费量减少近50%,羊毛消费量减少80%。小麦产量从1913年的8 690万公担(869万吨)降至1917年的3 660万公担(366万吨)。牲畜总数由1914年的250万头减少到1918年的17.5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