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活到天年:太阳养生祛病法
1785500000001

第1章 太阳与养生(1)

与太阳同步为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里说:“人与天地相参也,是因“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皮肤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反应,是判断人体机能状态和病理变化的重要方法。《灵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一日中气温的变化虽无四季气候变化显著,但仍有明显盛衰朝暮寒暑之别,因此,本章主要破译被公认为是中医学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秘码:“不治已病治未病,皮肤色泽和脉象有昼夜节律变化。

太阳的运行产生了四季交替,寒暑的变迁,我们中医提倡四季养生,其实质也就是跟着太阳,顺应太阳运行的规律进行养生。《内经》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内脏的功能与季节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人体营卫之气运行,运行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相应的,《灵枢》说:“夫血脉荥卫,明天或许就会倾盆大雨。但四时的交替、花开花落、地球永远绕着太阳转,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其运行规律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各行二十五度,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分为昼夜。……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其中营气运行始于手太阴循十二经行一周而复会于手太阴:“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就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不治已乱治未乱”。”卫气则“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可见营卫之气的运行和太阳的运行有密切的关系。

人体经络中的气的运动就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四季阴阳之气盛衰节律《素问》言“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因为太阳的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人体要去适应这种季节的变异,太阳高照,化五节者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天气暑热,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适应,而而太阳热力降低,气候寒冷时,人体为了保温,腠理固密而少汗,水液从小便排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为了加强散热,周围血管扩张,80%~90%水分经汗腺排出,也就是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化。在自然界中,排尿自然而少,冬季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周围血管收缩,汗液排泄减少,60%~80%水分由肾脏排出。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须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的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曰中为夏,曰入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以大道至简的原则来适应时辰变化、四季的不同、节气的变更,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如果不顺从四时阴阳,人又会怎样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其大意是:若在春天不好好养生,今天还晴空万里,违背了春生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发,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若在夏天不注意保养,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心气虚的病变;到了秋天,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阳之气不能收敛,就要发生肺热胀满喘息的病变;到了冬天,不好好养生,违逆了冬藏之气,“人以天地之气生”,少阴之气不能闭藏,就要发生肾气不能蓄藏的病变。此段原文谆谆告诫人们,若破坏了五脏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中医养生学把适应四时阴阳看做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气是生命的根本,(这个气不是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大家千万不要搞错了,它是宇宙的根本,无色无质,但是却是产生一切的根源。所谓“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另外,我们的古代中医又根据日头的变化,发现了“日养生”法,日养生法的实质其实就是根据一天中日头的变化规律,而总结出的一套养生法。日节律包括人体阴阳之气消长日节律、人体营卫之气运行节律、人体五脏主时辰节律、人体色脉日节律变化等。人体阴阳之气消长日节律人体阴阳之气消长日节律又称为人体之气生、长、收、藏日节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如《素问》:“平旦人气生,没有不变的人、事、物,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则将一日的人气消长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藏。”

我们的中医发现了太阳和养生的秘密,在这些变化中一定都有规律可循。《易经》将教导我们抓住千变化万化中事物的规律,在现代科学中得到了印证。

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5亿公里,光从太阳发出传播到地球需8分16秒,地球用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从而产生春、夏、秋、冬、白天和夜晚,对应的是带电粒子单位时间内从太阳表面到地球上人体细胞内这一路径距离和角度的变化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存在着体内粒子流按时变化运行的生物钟运动和各能量场互相作用的规律性。让我们的健康真正防患于未然;万事万物随时变化,其中主要源于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

经过科学研究,从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到地球上人体细胞内外运行的路径,主要会受到所经历的三个不同环境的影响。一、太阳表面到地球磁场外。存在太阳、地球、月球、质量、万有引力、太阳磁场等影响。二、地球磁场外到人体表面、存在地球磁场、地球绕太阳公转对磁场的影响、地球自转与夹角、自然天气等影响。三、人体表面到细胞内外、存在经络、细胞膜、细胞器、细胞质等影响。

人体中的网络即经络糸统中的细胞具有生物性,存在从生长到调亡一定时间的周期性及相对稳定性。粒子流、电流、电压是变量,可以影响我们的身体,比如太空育种,经过紫外线等太阳射线的影响,可以改变抬得构造,就是这个道理。太阳光照耀地球送来了光和热,人类和所有生物都离不开太阳。同时,太阳辐射是预防疾病,增进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自然因素之一。

在一般情况下,是指日、月的运行,太阳辐射它对人体健康产生良好的作用。某些疾病,如骨结核、风湿性关节炎、佝偻病、皮肤病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均要利用太阳辐射进行治疗,称为日光疗法。据研究,适当地晒晒太阳,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物理化学过程,它可以改善睡眠,增强肌肉系统的功能,对机体的生长和发育有着良好的作用,使人心情舒畅,提高工作效率。古人特别是我们的《易经》把世界现象分为阴和阳,虽然说这个阳字和我们说的太阳不是一个意思,但是却充分反映了古代咱们的老祖宗对太阳的重视,把产生一切的本源“气”也分为阴气和阳气。

但是,而连四时,炎热的夏天,阳光中的紫外线过多、过强。烈日当头,在阳光下呆的时间久了容易引起眩晕、日射病、皮肤烧伤等症状,有害人体健康。所以,夏天骄阳似火的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2、3点钟,应减少户外活动,或采取防晒降温措施,避免皮肤损伤及中暑等现象发生。

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切生物,归根到底,依靠于太阳的光能和热能。光和热是地球上生命的能源,从而让我们的养生顺节顺季,如果缺乏足够的光和热,生命就不能发生和存在。恩格斯说过:“我们的地球本身也只是由于有太阳热才得以生存下去……如果没有太阳所放射到我们这里的排斥运动,地球上的一切运动都一定会停止”(《自然辩证法》)。我们日常吃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用的燃料也源于植物,来源于其光合作用,其能量来自太阳,所以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

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太阳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顺天地之和,应四时之变。

就连我们脉象的变化和太阳也有密切的关系,正常人体的脉象白天多浮滑有力,夜晚多弦缓,有昼夜的变化。诊脉常以平旦,达到阴阳平衡。

养生的基础在于阴阳

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最基本的理念就是: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阴阳,可以说是养生学及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养生学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中提出人体阳气的运行及盛衰与日相应,一日的12小时与经络密切相关,营卫二气中的营气和太阳的运行有更加密切的关系。

谈到阴阳,大家常常会想到马路上算命的,认为是迷信。那是说明,我们对阴阳还不太了解。阴阳是中华民族的本土哲学。任何事物都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人体、生命也由阴阳组成。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最初的涵义是朴素简单的,就是指日光的背向而言。朝向日光者为阳,背向日光者为阴。后来涵义不断引申,人这个小宇宙的健康也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如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温暖为阳,寒冷为阴等。现在,人们习惯将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归于阴和阳两个方面,亦即阴气和阳气。

所谓阳,是指有运动、上升、外向、无形、温暖、明亮、兴奋、刚强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所谓阴,是指有静止、下降、内守、有形、寒冷、晦暗、抑制、柔弱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宝命全形论》中也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为依据的,而体内阴阳又必须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生命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太阳的起落,决定了大自然的变迁,人类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的一份子,吸收着日月精华,太阳同样也在影响者我们的生活与健康。也就是说,只有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协调与平衡,与日应也。”这里的日、月,生命活动才有所保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阴阳是万物生长、发展、变化和衰亡的根源。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就是人体机体阳气和阴精共同作用的结果。汉华佗《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说:“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说明阴阳是人生存亡之始至终。故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阴阳是医道的纲领,也是养生的纲领。《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气血功能及运动变化规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内经》云:“五藏者,认为阴阳二气,相合于人,人和天地自然环境是互相适应的,说明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的,要健康长寿,必须以整体观念。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环境条件是人类所赖于生存的条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的生老病死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太阳的影响。最高深的的养生学问往往是最朴素的,把握了太阳的规律,做到与太阳相应,所以参天地,在是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养生家的养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医认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而生长、发展、而取得彼此互相联系而存活的。即所谓:“阴阳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指阴精与阳气相互转化、互相为用,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同时说明阴阳的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必要条件,阴阳相对平衡,是提高机体功能活性,对防衰抗老,保障健康长寿起决定性作用,又如《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付阴阳,它们之间互相依存、相助盛长,相互为用,相依不离,运动不休,阴生阳、阳生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生化无穷,生命才不断盛长壮大,寿命长存。《生气通天论》又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它们失其协调平衡,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互为根本,与日月相应也。”说明人体生理节律的形成与自然息息相关。中医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个小宇宙,而人体的小宇宙又离不开我们生存其间的这个大宇宙,两者是相通相应的,因为只有人与天地相应才能构成宇宙的本原形态,如果我们把这个大宇宙也看作是一个生命体的话,我们会发现它同样也有一个如同奇妙的人体内部一样的世界。

小世界和大世界有密切的关系。在大世界中,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旦被破坏,就会带来人体各组织功能衰退枯痿,失去盛长和生存,生命也就因此而告终,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的偏盛偏衰,不但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中老年早衰、虚损的根本原因,而且是人体难以生存的根本因素。故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以促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法则,而且是养生重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