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1792200000021

第21章 心有净土,解脱自我(1)

佛家的清净如同一粒小小的种子,虽然外表看来微不足道,但其中却蕴涵着最伟大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人能够实现非常大的提升。在紧张忙碌的日子里,需拿出许多小小的空闲为自己净心。片刻的净心会带来片刻的安宁,无数个片刻积累起来,人就获得了一份悠然自得的心情,整个身心也能达到和谐的状态,从片刻安宁到身心和谐。

不要执著于曾经的过失

从前,在舍卫国里住着一个老人,他和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后来老人受到佛陀教义的启发,就和儿子一起出家,老人当了比丘,他的儿子当了小沙弥,两人成为师徒。

这天,老比丘带着小沙弥一起出去化缘,师徒俩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等他们想到要回去时,天已经快黑了。师父年纪大,走得很慢,徒弟就上前来搀着师父走。

天色越来越黑,当他们来到一片树林中时,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只能听见师徒俩行走的脚步声和树叶的沙沙声,还有从远方传来的各种野兽凄厉的叫声。

小沙弥知道树林中常有野兽出没,为了保护师父,就紧紧抱住师父的肩膀,连扶带推地快步向树林边缘走去。

师父年老力衰,又东奔西走了一整天,早就累得走不动了,加上看不清楚道路,一个踉跄跌倒在地,头刚好磕在硬石头上,一下子就死去了。

小沙弥看到师父倒在地上,赶忙把他拉起来,可是见他没什么反应,才发觉师父已经死了,不禁大吃一惊,痛哭失声!

天亮以后,小沙弥独自一人回到寺庙。

寺里的比丘们知道事情的经过后,纷纷谴责小沙弥:

“你看!都是你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就是说嘛!竟然把自己的父亲推去撞石头,真是个不孝子!”

小沙弥有口难辩,心中觉得很委屈,就去找佛陀诉苦。

佛陀让小沙弥坐下,说道:“你要说的话我全都知道了,你师父的死不是你的错。”

话虽如此,但小沙弥还是眉头紧皱,无精打采的。

佛陀看了,微笑着继续说:“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从前有一个父亲生了重病,儿子很着急,到处求医问药。每天他服侍父亲吃过药后,就扶父亲上床躺下,让父亲睡个好觉。可是他们住的是一间茅草屋,地上又潮湿,引来许多蚊蝇,整天嗡嗡地飞来飞去,打扰父亲睡眠。儿子见父亲在床上睡不着,马上找来苍蝇拍到处追打蚊蝇,却怎么也打不完。

“儿子又急又气,转身抄起一根大棍子挥舞着,对着空中的蚊蝇拼命追打。恰巧有一只蚊蝇落在父亲的鼻子上,儿子一时没看清楚,慌忙一杖打去,父亲就这样被棍子重重揍了一下,连哼都来不及哼一声,就死去了。”

佛陀停了一会儿说:“孝顺的儿子在无意中伤人性命,只能算是一个意外,不能因此指责儿子是杀人犯,否则可就冤枉他了。”

佛陀看到小沙弥听得很认真,似乎有所感悟,就进一步问:“你使劲推你的师父,是怕师父遭到野兽的袭击,想赶快离开树林,并不是心存恶念,故意要伤害他的性命,是吗?”小沙弥点头称是。

佛陀说:“我讲的故事和你所经历的事有些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佛法是慈悲的,你安心修行吧!”

小沙弥听了佛陀的话,心中获得了安慰,从此更加勤奋修行了。

反省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对于自己的某个无心的错误过于自责,就是一种执著心的体现,这种自责也容易给人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人的正常生活。

犯错误总是难免,与其在自责的泥潭里面痛苦,不如做点更加有意义的事情来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

片刻的净心会带来片刻的安宁

佛陀带领阿难及众多弟子周游列国时,一日,朝着一座城市前进。而那城的城主早已耳闻佛的事迹,担心佛到城里后,所有的人民都皈依了佛,将来自己就无法受人敬重了,想到这里,城主心里不免担忧,于是下令:“若有人敢供养佛陀的话,就要交五百钱税金。”

佛陀进城后,就带着阿难去托钵,城里的居民因担心交沉重的税金而不敢出来供养佛陀。当佛陀托着空钵要出城时,一位老佣人正端着一碗腐烂的食物出门,准备将之丢弃,然而,当她看到佛陀庄严的姿态、大放光明的金身及眉宇间散发的慈悲与安详时,心里非常感动。但是,待她仔细一瞧,却发现佛陀的钵里空无一物。此时,老佣人心想:“如此相好庄严的人,吃的一定不是一般的食物。而他现在却委身在此托钵行化,这正是他的大慈悲啊!”

顿时,这位老佣人生起了景仰的清净心,想要供养佛陀一些美味佳肴。但她因一贫如洗而无法如愿,心中既难过又惭愧,只好告诉佛说:“我实在很想设斋供养您,但是,我却什么也没有,仅有的只剩手上这碗粗糙的食物,若佛陀您不嫌弃,就请收下吧!”佛陀看出了她的虔敬以及供养的那份清净心,就毫不犹豫地收下了她供养的食物。

就在此刻,佛陀微笑着,并放出五色光芒,照遍天地,不久,再从眉间收回这道光芒。佛陀是已经开悟的圣者,其一言一行皆有深刻的含义,是不会无故而笑、无故而说的,而佛陀方才的举动令阿难不解。于是,他便恭敬地请示佛陀,是何因缘而微笑呢?

佛陀问阿难:“你可看见刚才老佣人满怀信心布施的情形?”

阿难回答:“看见了!”

佛陀接着说:“这位老佣人因为刚才的布施,往后的十五劫中,她将会到天上享福,不堕入恶道中。之后,她会投生为男子,并且出家修行,成为辟支佛,证得无上涅槃,受大快乐。”

这时,有个人看到这样的情形,就对佛陀说:“你虽贵为婆罗门,是净饭王的太子,却在得到布施后,撒了一个大谎。用这样不净的食物布施,竟可得到如此的果报,怎么可能呢?”待此人语毕,佛陀伸出他又长又宽的舌头,覆盖过脸直到发际。接着就问:“如果你看过经典的话,有这样舌头的人,你想他会说谎吗?”这个人回答:“根据经典记载,舌头可以盖过鼻子的人,所说的话就不会有错。何况是能长到发际,此人的话,绝对无所怀疑。但是,我仍然无法理解,就凭这么一点儿布施,为何能获得如此大的果报?”

佛陀接着问:“你可看过世间有什么稀有罕见的情形?”那人答:“有啊!我曾经在路上亲眼目睹一棵大树,居然能遮蔽住五百辆车,那树荫大得简直没有尽处。这可说是稀有难得的吧!”佛陀说:“这棵树的种子有多大呢?”那人回答:“大概就只有一般种子的三分之一大而已。”佛陀即说:“谁会相信你说的话呢?那样宽大的树木,竟然是由如此微小的种子所孕育出来的。”那人紧张地反驳说:“是真的呀!我没有撒谎骗人,因为那是我亲眼所见的。”

佛陀告诉这个人:“刚才的情形不也是这样吗?那位充满信心布施的老佣人,最后得到大福报,这和你遇到的情形不是一样吗?树的种子如此微小,也有如此极大的果报,更何况,如来已证到最圆满的果位,福田是如此丰盈,这样的事不是不可能的。”这个人听了当下豁然开朗,赶紧顶礼佛陀,忏悔自己的愚痴过失。佛陀欢喜地接受此人的忏悔,并慈悲地为他开示法要,由于一心听法的缘故,此人即证得初果罗汉。证果的他欢喜地举起双手,向大家呼喊道:“各位,甘露的门大开了。为何大家不赶快出来啊?”

城里的居民纷纷缴纳了五百钱税金后,蜂拥至佛前,表示欢迎与供养,并异口同声地说:“若能得到甘露法语,那五百钱又算得了什么!”

当所有的居民全都出来供养佛陀后,那道命令显然也就无效了。后来,城主也忏悔自己的过失,和大众一起皈依佛陀,同获清净的信心。

清净之心就是一粒小小的种子,虽然外表看来微不足道,但其中却蕴涵着最伟大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人能够实现非常大的提升。

在紧张忙碌的日子里,拿出许多小小的空闲为自己净心,片刻的净心会带来片刻的安宁,无数个片刻积累起来,人就获得了一份悠然自得的心情,整个身心也能达到和谐的状态,从片刻安宁到身心和谐,这又何尝不是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

读罢佛陀故事,也许人们还不能对佛法有深刻的体会,但是当你重新走入社会时,就会忽然发现,自己的心已清净了许多许多,周围的一切已明澈了许多许多,生活已充实了许多许多。

心灵是清净的,道路就会宽广平坦

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其再抽枝发芽,可也不见其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路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也许那些物欲太盛的人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劲。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扫出了一生的平淡美。

世人心中之所以有诸多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净,如果不能去除淫心、贪心、怒心,人就会陷在尘世的各种诱惑、迷惘中不能自拔,从而难以享受到生命中最本真的快乐。

如果心灵是污浊的,人的道路就会坎坷不平;如果心灵是清净的,人的道路就会宽广平坦。

何必执著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