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1792200000024

第24章 无暇慈悲心,满手慈悲事(2)

年轻人开始对高僧产生了怀疑,他彻底绝望了。日暮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披星戴月,连夜赶回了家。到家时已是午夜。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叩响门环,“谁呀?”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很快,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就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着他。这时,他一低头,蓦地发现母亲竟赤脚站在冰冷的地板上!刹那间,他灵光一闪,想起了高僧的话。他突然明白了一切。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不能事亲,焉能成佛?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所以说,孝的止境,在于以父母待你之心回报父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贫穷富有,孝由心生,不由外物。《孝经》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作为子女,我们常常享受着父母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索取的那样理所当然,接受的那么心安理得。为了孩子,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父母都是那样的义无反顾!然而,在这个父母之爱与子女之爱的天平上,永远是不平衡的,毕竟,我们为父母付出的实在太少了,但父母对我们仍是满怀期待。从你真正感悟的那一刻开始,用心爱你的父母吧,如果认为以道德与良心之名过于空大,不妨把它作为让今生今世少一些遗憾的手段之一,多孝敬父母,趁现在还来得及孝敬的时候。

有布施的心,何时都能修行

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527年),达摩祖师泛海经广州至建业,会见梁武帝。梁武帝是当时有名的佛心天子,崇尚佛教,大兴土木,建寺造院,广赐度牒,剃度僧尼,并且自己三次出家,以身侍佛,均被臣子重金赎回。他觉得自己为佛教做了广大的布施,所以,他问达摩祖师有何功德。

没想到达摩祖师严肃地回答他:“没有功德。”

梁武帝急了:“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说:“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不是实相。”

梁武帝问:“怎样才是功德?”

达摩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由于与梁武帝相谈不契,于是,达摩祖师不辞而别,折苇渡江。

达摩祖师认为梁武帝的布施没有实相,那么什么样的布施才具有实相呢?达摩祖师开示我们,“净智妙圆,体自空寂”的布施,才是具实相的布施,才是真正修行意义上的布施。说得再通俗一点,布施是为了整治贪心,为了修行净心,为了体验世间万事万物的空性。

在佛法的世界当中,布施中有一种是财布施,又把它分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就是身体。在医学界里,有许多捐赠眼角膜或捐赠内脏者,这是内财的一种。再者,我们以体力去帮助别人,也是内财布施。如果我们为别人工作不求报酬,就是义务的工作,这也是属于内财布施。由此可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做布施,只是因为没有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萨道。假如我们有一颗布施的心,那么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修六度,都在修菩萨法。

布施不在多寡,重在无私诚意

印度有一对老夫妇,生活十分穷苦,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糊口。一天,他们感觉到自己越来越老,离死越来越近,应该利用为人的宝贵机会,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积达福德和增长觉慧的事。他们商量如何做最为妥当。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于是他们决定邀请舍利弗尊者到他们的家中接受午餐供养,然后在舍利弗面前祈祷,以得其加持。

于是,这对老夫妇做好准备,请来舍利弗,以午餐供养,陈述所愿,并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后一切如常,只是当稻米成熟,他们也像别人一样去收割时,却发现他们那一小块稻田所产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纯金。

不久,人人都在谈论金稻田,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到信佛的著名印度国王阿闪世耳中。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完全不应该。我是国王,我应该是那块地的主人。”于是他立刻命令大臣没收老夫妇的土地,而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稻田赐给他们。阿闪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妇,叫他们搬到另一块土地上去居住。但是这样一来,没收的金谷又变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妇移居的那块新地上的稻米却又变成了黄金。获悉此情,国王说:“去,再照样做一次,把金米没收。”

这样连续做了七次,每次当使者没收了老夫妇的地,而把另一块给他们时,都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国王得米,老夫妇获金。

七次过后,人们特别想知道这件奇怪的事情的缘由。于是他们去见佛,把情形描绘一番,佛听后,为他们解释了老夫妇今生做功德与其今生得果报之间的业缘。

六度万行,“布施”为首。布施如同在田地播种,因缘和合时,就会开花结果。然而,发心布施要有智慧,若能以清净心供养三宝,如同在沃土播种,果实必定丰硕肥厚。三宝是度脱众生舍离老病死海之坚牢船,以清净心、恭敬心、欢喜心供养三宝,令正法久住,必能为自己及大众开创光明的未来。

供养财富不仅是种福田,更重要的是断除贪心的修炼。物质财富的供养,不在质量和数量,重在无私的诚意。

付出爱心,自然会证得善果

从前,有一对贫穷的夫妇,靠做佣工来维持生计。

一天,丈夫看见一些长者们前往寺院里参加供僧法会,回到家后,想着想着,不禁哭了起来。妻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呢?”丈夫回答道:“唉!别人能够满心欢喜地供僧修福,而自己却是贫穷下贱,连修福报的机会都没有!心里真难受。”妻子便安慰他:“别再伤心了,这于事无补,不如把我卖了,卖来的钱就可以布施供养!你看怎么样?”丈夫更伤心了:“如果把你卖了,我岂不是更加难过?”于是,妻子想了想,又说:“干脆我们一起卖身为奴,不仅可以供养,还可在一起修行。”丈夫同意了。

于是,夫妇俩找到一个富贵人家,向主人借了一笔钱,要办一场供僧法会,这笔钱如果无法在七天内还清,他们就必须永远在这户人家当奴仆。得到钱以后,贫穷的夫妇便开始不眠不休地筹备法会,并且互相勉励:“现在还能够随自己的心意来修福,应该好好把握因缘,往后的一切就很难预料了!”

到了第六天,眼看所有的事都已准备就绪,寺里却得到了一个消息:国王也要在同一天举行法会。比丘们都认为,应该先将机会让给穷苦夫妇,然而,国王知道后,非常愤怒:“是哪一家小民,胆敢跟我抢日子!”于是立刻命令他们改期。这对穷夫妇虽然无奈,却坚持不改。

国王不得不召见这对穷夫妇,要他们说出一个理由。穷夫妇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禀告给国王,并恳求国王:“我们今生如此穷苦,就是因为过去没修福报,这辈子恐怕只剩这一天还能自己做主,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我们才极力争取!请求国王成全。”听了这对夫妇真诚的发心,国王不禁心生怜悯,不但准许他们如期进行法会,还赏赐了财宝,划了十个村落让他们居住和管理。

布施是一种付出,而在付出前要有舍己为人的发心。发心为了利益他人而付出,付出自己喜爱的、执著的。

而布施,也不是让人们始终无所得,布施无论在逆境或者顺境,只要有一颗至心,努力地付出爱心,自然会证得善果。

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

在释迦牟尼佛驻世的时候,有一对夫妇生活极其贫苦,他们住在一个小破房子里,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于是只好天天到街上去乞讨。乞讨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难的是夫妇俩没有衣服穿,只有一条裤子。没办法,他们只能轮流着穿。假如今天丈夫出去讨饭,就穿这条裤子出去,讨回来的饭,夫妇分着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讨饭,也穿上这条裤子。日子也就这样马马虎虎地一天天过了下去。

有一位辟支佛,他有宿命通,能观察人的前世宿命,他看到这对夫妇穷成这个样子,于是用心观察一番,发现这两个人在宿世之中不肯布施,所以今生就只有受穷,穷得要两个人穿一条裤子。“啊!这回我要度他们去!”这位辟支佛就发愿要度两个人,让他们有机会种福,于是到这对夫妇的门前来化缘。这位辟支佛是一个比丘的样子,托着钵,站在门口。这对夫妇看见有个和尚来化缘,而自己家里除了一条裤子什么都没有,于是丈夫就对太太说:“唉!我们都要发一点布施心来求求福。为什么我们这么穷呢?就是因为以前我们不肯布施,所以现在穷成这个样子,今天我们应该做个布施。”

太太说:“做布施?我们有什么可以布施?”

丈夫就说:“我们还有一条裤子啊!可以布施给这个出家人。”

太太听了之后就发了脾气,说:“你真是混账、糊涂!我们就一条裤子,如果布施给比丘,连这出去要饭的本钱都没有了,不能出去要饭,我们怎么活呢?”

丈夫就劝他太太:“不错,这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你看,那比丘在这儿也不走。再说我们生活已经如此贫苦,简直是生不如死,还不如布施掉这条裤子,我们在这里饿死算了。”

太太一听,叹了一口气说:“唉!好吧,你喜欢布施,就布施好了!”这夫妇俩就把这一条裤子从窗户递给了比丘,比丘接过裤子后,就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辗转供养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我方才在一个穷苦人家化来的一条裤子,这条裤子是他们全家的财产,可是布施给我了。”

释迦牟尼佛接受了这条裤子,然后对人说:“他家里就这么一条裤子,都能布施出来,尤其供养的是辟支佛,所以将来能得福无量。”

当时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会里,国王也在这儿,国王一听,就想:“自己国家有这么一个穷得连饭也没得吃、连衣服也没得穿的人,自己在皇宫里吃得好,穿得暖,这怎么能对得起百姓呢?”于是,国王生了大惭愧心,就派人给这穷苦的家庭去送米、送面、送吃、送穿。

两夫妇只布施一条裤子,便即刻得到了果报。他们以后也去见佛,佛就为他们说法,一说法,这两人即刻就证到初果。

贫穷布施难。人在困难的时候仍能布施,这才是真正有布施心;越难越能做,这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善财难舍”,有很多人总是害怕别人劝他布施,其实布施是多方面的,并不一定非要把财物给人才叫做布施,就是我们贫穷得一无所有,仍可以布施。比如说,见到人的时候,就先和他打招呼,向他说:“你早呀!”或是:“吃过饭了吗?”“谢谢你!”“请坐吧!”“阿弥陀佛!”如能把这些话常挂在嘴边,不但会有很好的人缘,而且这就是在行“语言的布施”。

除此之外,见到人时含笑、慈颜、注目,这就是“容颜的布施”。见到有人拿不动东西,事情做不了时,去帮助他,代他做,这就是“身行的布施”。见人受苦心生怜悯,见人布施心生欢喜,这就是“心意的布施”。

只要愿意布施,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佛法不是陈列品,不是贵族的,佛法是大众化的,佛法是人人都能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