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1792200000023

第23章 无暇慈悲心,满手慈悲事(1)

佛法大乘的慈悲精神,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处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应如是布施,应万缘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这是生命的最高道德,也是宗教最闪耀的情怀,是世间最美丽的心灵。有了一颗无暇的慈悲心,就能成就满手的慈悲事,慈悲不但是成佛的根本,更是做人的根本。

慈悲可以成佛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求佛问道,时日一久,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着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

“你们二位前往求佛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寡妇看到老三一表人才,自愿以身相许。老三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

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老三再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结婚,老三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户人家的儿女们都长大了,老三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老三自愿帮助她,他不入山打坐,反而为一家孤儿寡母服务,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他才是真正懂得佛道的。所谓佛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

慈悲不但是成佛的根本,甚至是做人的根本。一个身怀无私之心的人,总是把他人的悲苦装在心里,把自己的私利放在一边,这种人才是真正的佛者。相反,现实中也有一些人,他们总想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结果生出许多无端的烦恼。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应该懂得,仁爱应摒却私心,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善与爱无法共享的世界必是一片黑暗。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一个自私的人注定会伤害到自己,而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反而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把自私从你的心里赶走,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光明。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有一个孩子,他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中,大声叫道:“喂!喂!”附近的小山立即有了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笨蛋!”山上立刻传来“你是笨蛋”的回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孩子气冲冲地回家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孩子说:“那我明天再去那里说些好话。”

“应该这样,”他的母亲说,“在生活中,不论男女老幼,你对别人好,别人便会对你好;如果我们自己粗鲁,别人就不会对我们友善。”

的确,人与人之间就正如这山谷的回音,倘若你能去善待他人,那么别人也必定会善待你;倘若你对他人恶语相向,那么他人也必定会对你恶语相向。

在佛家看来,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你拥有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的人的相处。”因此,当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去善待他人。

要有扑火的爱和勇气

远古时,有一片大森林忽然起火,大量树木被烧着,不少动物的家园被毁,它们四散逃窜。

林中有一只雉鸟,挺身而出,它拼尽自己微薄之力欲熄灭这场大火。它飞向远处的河,跳入水中,把自己的羽毛湿透了,再飞入森林救火。

如此往返,飞来飞去,不以为苦。但毕竟杯水车薪,于事无补,但它还是坚持这样做,竭力想救灭大火。

这时,帝释天见它这么不辞劳苦,便问道:“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雉鸟答道:“我只想救这场大火,好让森林中的动物都能得到安身之处而已!森林是动物赖以为生的。我虽然身体小,但还是有力量的,尽管这力量很微弱,但还算是一分之力。既然还有力量,为什么不尽力扑救呢?”

天帝于是又问:“你的力量这么微弱,肯定是扑不灭这场大火的,那你打算干到什么时候?”雉鸟答道:“我一直这样飞来飞去,取水救火,一直到我飞不动了,死了,才会停止。”

这种不计功利、价值、得失,毅然跃入火坑的傻劲,就是一种源于大悲心的菩提心。

雉鸟就是这样的一只拥有菩提心的鸟。它对他人的爱已经远远地胜过了对于自身的爱,它用它那仅有的一颗菩提心拯救着他人,而这其中所彰显出来的善良足以让我们感动。

悲悯和善良源于一颗圣洁的菩提心。为了让一切有情众生能够远离这种痛苦和痛苦所造成的障碍,佛自己首先要了解这种痛苦,从内心、从个人去体会这种痛苦,进而对他人生出不忍的怜悯心。

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要生起这种不忍怜悯的悲心,首先要让自己完全地去爱别人,且爱他人胜过爱自己,我们才有办法生起这样强烈的大悲心。有了这样的爱心,人与人将会相处得更加融洽、和谐,世界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慈悲的基础在孝道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时,曾为比丘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在印度波罗奈国流传着一个陋习──当父母年老时,就将他们活埋,以节省食粮来养活子息。时间一久,竟成了这个国家的法律规定。

波罗奈国中有一位长者,他的儿子十分孝顺,因此,对国内有这样一条法律实在不能认同,总希望有一天能够纠正它。

岁月不饶人,长者逐渐老了,儿子为了孝顺父亲,便偷偷在地下建了一座密室,将父亲藏在里面,每天以上好的饮食供养父亲。他这份孝心感动了天神,天神现身前来协助。天神手中拿了一卷纸,来到波罗奈国王的面前,对国王说:“这张纸上有四个问题,如果七日内能够解答出来,我就拥护你和你的国家;如果答不出来,我就把你的头劈成七块!”说完,就立刻消失了。国王紧急召集群臣共同商议,然而,大家望着纸上的四个难题,绞尽脑汁却还是束手无策,期限在一天天逼近,国王急如热锅上的蚂蚁。于是,他将问题昭告天下,说解答出问题的人,能得到最大的奖励:“不论什么要求,国王都答应他。”

天神给国王出的难题是:什么是最大的财富?什么是最大的快乐?什么是第一美味?什么最长寿?

长者之子见到这四个问题,立即跑回家询问密室中的父亲,长者一一给出了圆满的答案:信用是最大的财富。修行正法是最大的快乐。诚实语是第一美味。法身慧命最为长寿。

长者之子向国王禀告这些解答,于是国王顺利通过了天神的考验。国王高兴极了,便问长者之子:“这些答案是你自己想,还是别人教你的?”长者之子回答:“是我父亲教导的。”国王非常诧异:“你父亲?他不是已经很老了吗?他现在在哪里?”“请大王恕罪,我的父亲确实已经老了,而我违反国法,私自将他藏在家中的密室。”长者之子接着说:“大王,父母对我们的深恩,如天地一般:十月怀胎、辛苦地抚养长大,还要教育一切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样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们。纵使有人能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走一百年,并且无微不至地侍奉、供养,这样做,都还无法报答父母的深恩啊!大王,我别无所求,只希望大王能废除‘活埋年老父母’这条法律。”

当然,波罗奈王必须遵守诺言,于是答应长者之子一切的要求。而事实上,国王也深受感动,不仅废除了这条法律,还增加了另一条法律:“凡是不孝顺父母的人,将治以重罪。”

佛陀对比丘们说:“能够孝养、恭敬父母,即是孝养、恭敬一切佛及贤圣,这是非常殊胜可贵的。”佛陀接着说:“当时的长者之子就是我,由于当时能够去除不孝的陋习,更成就孝顺的法律,这份功德福报,也就是今日成佛的资粮!”比丘们听了都赞叹不已,纷纷发心效尤。

孝敬父母,这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心存孝敬,才能找到心中的真佛。

佛家讲慈悲,基础在孝道。“孝养父母,尊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净业三福的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可见“孝”在佛教中何其重要。孝心是做人的基础,孝心是学佛的起点,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很难想象能给别人多少爱,能为社会付出什么。

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无量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应将这感恩的心,推及一切众生,人人皆能如此,这个世界必定更祥和。明白这个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奉行孝道,时时处处关爱父母,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的同时,也让父母享受到一份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这就是佛家现世的一种慈悲,一种善行的最基本的体现。如果在孝敬自己父母的同时,还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待其他的老人也有这份善心和敬重,的确是善莫大焉!

成佛前,先成就孝行

据传,很久以前,有个年轻人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年轻人因为苦恼而迷上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天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这一日,年轻人听说远方一座无名山上有一位得道高僧,心里不免敬仰,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又怕母亲阻拦,便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走了。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那位得道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听完他的一番诉说,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请教佛法时,高僧开口道:“我可以给你指条路,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又有何难?”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贫寒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他没有赤脚。第二天,他投宿在一户富有人家,更没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说的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