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1792200000033

第33章 放宽心,凡事顺其自然

每个人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这心好像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这心好像羽地,可以滋长善根,种植功德;这心好像明镜,可以洞察万象;这心又如大海一般,蕴藏着无限宝藏。放宽了我们的心,就能凡事顺遂,活得自然,活得坦荡。

不算计,不争执

苏轼和秦少游都是才高八斗的大文人,因而常常为了谈学论道,争论不休,互不退让。

有一天,两个人在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由于那人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长满了虱子,苏轼就说:“那个人真脏啊,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

秦少游却表示反对,说道:“我看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这样一来,两个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主持公道,评论虱子是怎么生成的,并且决定输的人要为一桌酒席付账。

苏轼求胜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可是过后不久,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

两人都以为胜券在握,放心地等待评判的结果,禅师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禅师做了一次高明的和事佬,苏轼与秦少游两人的观点也得以和谐共存。

人生一世需要处理的各种事情太多了。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处理好与师长、亲人、朋友的关系;在经济方面,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在家庭方面,要培养夫妻感情、照顾子女生活;在精神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如此,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过于计较一些小事,那么又怎能拥有美好的心境呢,又怎么与他人友好相处呢?

得失都是常态

佛印正坐在船上与东坡把酒话禅,突然听到:“有人落水了!”

佛印马上跳入水中,把人救上岸来,被救的原来是一位少妇。

佛印问:“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寻短见呢?”

“我刚结婚三年,丈夫就抛弃了我,孩子也死了,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佛印又问:“三年前你是怎么过的?”

少妇的眼睛一亮:

“那时我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当然没有。”

“那你不过是被命运送回到了三年前。现在你又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了。”

少妇揉揉眼睛,恍如一梦。她想了想,向佛印道过谢便走了。以后,这位少妇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缘起缘灭,得到失去,好或不好,都是生命的常态,然而这一切都将过去。所以,在顺境中,不可得意忘形;在逆境中,不要自暴自弃,以心灵的常态对待生命就可以了。

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你又何必太认真呢?反正我们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把一切不幸都看成一种难得的体验好了。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也要为你能在有生之年体验末日而感到幸运。

不如意是因为拥有太多

有一位贫穷的人向禅师哭诉:“禅师,我生活得并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说我应该怎么办?”

禅师想了想,问他:“你们家有牛吗?”

“有。”穷人点了点头。

“那你就把牛赶进屋子里来饲养吧。”

一个星期后,穷人又来找禅师诉说自己的不幸。

禅师问他:“你们家有羊吗?”

穷人说:“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里饲养吧。”

过了几天,穷人又来诉苦。禅师问他:“你们家有鸡吗?”

“有啊,并且有很多只呢。”穷人骄傲地说。

“那你就把它们都带进屋子里吧。”

从此以后,穷人的屋子里便有了七八个孩子的哭声、太太的呵斥声、一头牛、两只羊、十多只鸡。三天后,穷人就受不了了。他再度来找禅师,请他帮忙。

“把牛、羊、鸡全都赶到外面去吧!”禅师说。

第二天,穷人来看禅师,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家变得又宽又大,还很安静呢!”

穷人的烦恼,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为他拥有太多,且又不舍得放手。

有时候压力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就像这个穷人,要的太多,想掌控的太多,而又无力承担,拥有就会成为负担。当他看开了一切,将心放宽,将压力释放出去,撒手一切,心内外就自然宽敞了。

沏开自己心茶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老僧释圆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

老僧释圆静静地听这位年轻人叹息和絮叨,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少顷,小和尚送来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的茶几上,微微一笑说:“施主,请用茶!”年轻人俯身看看杯子,只见杯子里微微地袅出几缕水汽,那些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释圆:“贵寺怎么用温水冲茶?”释圆微笑不语,只是示意年轻人说:“施主,请用茶吧。”年轻人只好端着杯子,轻轻呷了两口。释圆说:“请问施主,这茶可香?”年轻人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茶香也没有呀。”释圆笑笑说:“这是福建的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年轻人听说是上乘的铁观音,又忙端起杯子喝两口,再细细品味,还是放下杯子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老僧释圆微微一笑,吩咐门外的小和尚:“再烧一壶沸水送过来。”

少顷,小和尚便提来一壶吱吱吐着浓浓白汽的沸水,释圆起身,又沏了一杯茶,年轻人俯身去看杯子里的茶,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随着茶叶的沉浮,一丝清香便从杯里袅袅地逸出来。嗅着那清清的茶香,年轻人禁不住去端那杯子,释圆忙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见那些茶叶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厉害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腾出杯子,在禅房里弥漫。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沁得满屋津津生香。释圆笑着问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用水不同吧。”

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就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茶叶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浮了又沉,沉了又浮,沉沉浮浮,茶叶就释出了它春雨般的清幽,夏阳似的炽烈,秋风似的醇厚,冬霜似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的生活,就像温水沏的淡茶平静地悬浮着,弥漫不出他们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栉风沐雨、饱经沧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袭击他们,他们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茶,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溢出了他们生命的一脉脉清香。”

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具有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做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变消极为积极。

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稳稳地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那个走得最远的人。

不辩毁谤,沉默是金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在意,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白隐为给邻居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始终处之泰然,只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这样吗?”雍容大度的白隐禅师实在令人赞赏景仰。

环视芸芸众生,能做到遭误解、毁谤,不仅不辩解、报复,反而默默承受,还甘心为此奉献付出、受苦受难者有几?这样的忍耐是黑暗中的光芒。这与弘一法师对待诽谤的态度——遇谤不辩,是如出一辙。

当诽谤已经发生,一味地争辩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是越辩越黑便是欲盖弥彰。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沉默是金。的确,对付诽谤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沉默,让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怡然自得,泰然自乐

赵州从谂禅师悟道以后,就在众僧人的请求下做了观音院的住持。除禅的一贯主张,他更加主张人要抛却妄念,心中明净澄澈,以使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里。这一天,在观音院的佛堂上,赵州禅师就是这样说的:“人生就好比明珠握在手里,黑的就显示成黑的,白的就显示成白的。一切心无所碍。我老僧把一根草当做佛祖的丈六金身来使,把佛的丈六金身当做一根草来用,也是心有佛性。不要执著于求找菩提,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

在佛堂里,赵州禅师的声音在响着,还有一丝余音从天际袅袅传来,似乎一切在这样的声音中都空明了起来。这时,一个僧人问道:“师父说菩提就是烦恼,不知这菩提是哪一家的烦恼?”

“菩提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求了就是烦恼。”

这僧人不解,就又问道:“怎样才能避免呢?”

赵州禅师知道这弟子的心中已经有了执著和妄念,迷误在语言的障碍中,就大声问道:“为什么要避免?”是啊,没有烦恼就无须避免了。

没过多久,这个弟子又来到赵州禅师的面前。这次他想求证自己的修行如何,就问赵州禅师:“如果能做到心中一丝都不挂,是否我就契悟了禅理呢?”

赵州禅师就问他:“不挂什么?”

“不挂一丝。”这弟子觉得,心中一丝不挂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说时脸上还露出了笑意。

这时只听赵州禅师大笑着说道:“这不,又挂上了吗?”在你想着“一丝不挂”的时候,烦恼丝已经悄悄地爬上了你的心头。

人存活于世间,去掉心灵的遮蔽,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费尽心机,不被那些无谓的人情、规矩所约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实自然,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岂不是乐事?

不过一副皮囊

一休禅师以机智聪慧而著称。他对待别人的过失从不直言相劝,而是顺其自然发展,并趁机用机智幽默的方式将别人的过失巧妙地表达出来,让人在轻松愉快中深刻反省接受教育。

他门下有一位将军弟子,这天将军请一休禅师吃斋饭,一休非常高兴。他给弟子们讲完经法,就如约来到了将军府。因为来时匆匆,他也没来得及换衣服,守门的警卫看他衣服破破烂烂,以为是哪里来的臭和尚,无论如何也不准他进去。无奈,一休禅师只好回去换了一件崭新的袈裟,门卫才让他进去。

将军左等右等不见一休禅师来赴宴,不禁有些着急。他刚想出门去看一看,这时只见一休禅师穿了一件崭新的袈裟急急忙忙从门外走了进来。将军有些诧异,但并没有多问,二人一起来到客厅。

等到用餐的时候,一休禅师自己并不吃,只是一味地把饭菜往衣袖里装。将军看见了有些纳闷,不禁问道:“师父,是不是想为家中老母或寺里僧众带些饭菜?如果是这样那就请您先用吧!过一会儿我叫人再给他们送去就是了。”

一休禅师道:“你今天是请我的袈裟吃饭,并不是请我吃饭,所以我就给袈裟吃!”将军一脸迷惑。

一休禅师解释说:“我第一次来时穿了一件旧衣服,你的门卫就把我挡在外面。我只好回去换了这身新袈裟,他才肯放我进来。既然以衣服的新旧作为邀请宾客的标准,所以我就认为你是在请衣服吃饭,我只好把饭菜让给新衣服吃啦!”

将军听完,一脸愕然。

对待别人的过失从不直言相劝,而是顺其自然发展,并趁机用机智幽默的方式将别人的过失巧妙地表达出来,让人在轻松愉快中深刻反省接受教育。一休禅师的育人之术果然非同凡响。从故事当中,我们也能得出如此结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就是人本身而已。将军的门卫因为眼中有着色相之分,所以凭借衣着来区分对待一休禅师,足见其心中等级之心的严重。其实,这些门卫不但将一休禅师分了等级,也把自己分了等级,从内心深处已经把自己当做了奴仆。

佛门中有语:佛即众生,众生即佛。禅宗六祖慧能就认为人人皆有佛性,这说明人人都可成佛,不分贵贱好坏,也即是众生平等之意。众生既然平等,一件衣服、一身外物又怎么能将人区分开?以貌取人,常常会把自己置于难堪的境地,穿衣戴帽仅仅是一种装饰,并不代表什么,为何要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别人?

佛教在中国的门派众多,至今为止,一些宗派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其将佛与众生之间画了等号,其中以禅宗最为成功。禅宗让看似高高在上的佛与人并肩同行,陪伴人的左右,同吃同住,导人向善。佛都如此平凡,人为何要自命不凡呢!

最糟糕不过是从头再来

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们家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赶路?”

禅师向他道谢,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半夜的时候,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干大买卖!”

那男子说道:“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那么恳切,那么虔诚。

禅师看他这样,对他说道:“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想要吗?”“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和尚为师,后来居然成为著名的禅僧。

在失败或者不如意的时候,人们往往怨天尤人,觉得世道不公。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人们之所以有此种烦恼,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自身力量的缘故。

其实,正像故事中所表达的,当你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这个灵魂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只要你需要它、相信它,它就不会离你而去。失败算得了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一念之间,无论如何,人都不要走上堕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