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沃伦·巴菲特全传
1799300000018

第18章 谁是沃伦?巴菲特?(3)

1959年,费雪的经典力作《怎样选择成长股》问世,这本著作很快成为多数投资者必读的教科书,而“成长股”这个词语也因为该书的畅销而在股市中被投资者认识和了解,追寻“成长股”的“成长型投资”更是自此成为了美国股市多年以来的主流投资理念之一。费雪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研究分析企业不能仅停留在财务数字上,而应该从实际对企业的访谈中观察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这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在投资西斯糖果时接近3倍的净资产收购溢价使得巴菲特勇敢的跨出了格雷厄姆投资理念的框架。巴菲特对此曾经这样说:“当我读过《怎样选择成长股》后我找到费雪,这个人和他的理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对公司业务深入了解,使用费雪的技巧,可以做出聪明的投资决策。”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投资事业的投资大师,费雪象对待信仰一样坚定的执着于成长性投资,密切的关注着公司经营层面质化的特征,这成为了现代投资管理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他强调到处闲聊以挖掘可投资标的的葡萄藤理论,后来也深受金融投资人及许多基金经理人所推崇,并付诸实践。

在费雪看来,投资者买股票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自己预期的利润。因此,投资者应该回顾一下美国的股票市场史,看看人们累计财富的方法。费雪指出有一种人,即便在早年,找到真正杰出的公司,抱牢它们的股票,度过市场的波动起伏,不为所动,也远比买低卖高的做法赚得多。因此,大部分投资人终其一生,依靠有限的几支股票,长时间的持有,就为自己或子女奠下成为巨富的基础。这样的机会不一定就是在大恐慌底部的某一天买股票。持有这些公司的股票的投资者,每一年都能让投资者得到很高的利润。而投资者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具备分辨提供极好投资机会的公司的能力。

通过长期研究和分析自己和别人的投资记录,费雪总结出这样一个理论:如果投资者想在股市中赢取更大的财富,首先需要具备的一点就是要有足够的耐性。换而言之,投资者预测股价会达到什么水准,往往比预测多久才会达到那种水准容易。而需要投资者注意的一点是:股市存在着欺骗投资者的特性,按照自己的感情去做出判断,或者盲目的跟着身边的人做出选择,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损失惨重。

智慧锦言。

巴菲特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他对自己的两位启蒙老师的崇敬之情:我的血管里85%流着格雷厄姆的血,15%流着费雪的血。在巴菲特的身上,彰显了格雷厄姆与费雪的投资理念和思想逻辑,而这些也注定会带给巴菲特及伯克希尔公司巨大的财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成就了现代投资市场的投资楷模。

“潜伏”的魅力。

1、潜伏期的蜕变。

潜伏并不等于不振,每个人的人生都或多或少地遇到挫折,或者是找不准自己的人生之路的时候。倘若遇到这样的时候,什么都不要问,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就可以。因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从1951年到1952年,作为日后的投资大亨巴菲特始终在“潜伏”,他没有进入股票市场,而是安心地呆在父亲的股票经纪公司,做了一名投资推销员。

不久,他觉得应该把学到的投资知识传授给别人,于是在奥马哈大学承认教育部谋了个投资课教师的职务。但是,让他感到不安的是,前来听他课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居然只有四个人坐在宽敞的教室里,等着他。

他感觉到了压力,这种压力就是他的口才。为了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口才,他花了100美金选修了卡耐基的一门课程。

当他再度回到教室时,仅用了两分钟,就控制了整个课堂。他开始使用非常古怪的方法来传授投资技巧,比如,用计算尺计算钱是如何增长的。那些学生在看着尺子的刻度时,就彻底地相信了复利所创造的奇迹。

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巴菲特为什么能如此沉静地去把投资知识讲给别人听。当初,他的雄心壮志哪里去了?

当然,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也完全不符合这位将来必需要成为股神的性格。

1954年,他老师格雷厄姆向已经结婚两年的巴菲特伸出了手。就这样,巴菲特来到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不过,老师只给了他一个初级职员的身份。

巴菲特进攻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公司的整个历史的套利交易所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发现来自套利交易的年平均收益率为20%。巴菲特当然不只是做一个这样的研究,他吸收了这个公司所使用的这种套利交易的窍门。他后来的财富之路上,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并且他将这种方法一步步地完善起来。

在日后的巴菲特看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只是个小公司,它的运营资金只有600万美金。但对于格雷厄姆本人来讲,这个公司的大小,他丝毫不在意。因为他是个不喜欢赚钱的老头。并且,巴菲特在他的公司工作是免费的,这个老头也从来没有给过巴菲特进行投资的机会。这让巴菲特非常居丧,他后来说,“他对金钱没有强烈的要求,这正是我和他在一起感到郁闷的原因。”

这恐怕是巴菲特与格雷厄姆性格上的冲突,但并没有影响两人的关系。让巴菲特真正居丧的原因恐怕还是格雷厄姆的保守态度。这位老人家拒绝任何人对公司进行任何主观的分析,他最善于的就是坚持自己的教学准则。这常使投资公司出现持币待投的现象,从而丧失了许多机会。

的确,格雷厄姆喜欢寻求简单的方法为投资者提供安全,所以,在选择股票时他主要关心有关廉价股票的一些措施。格雷厄姆始终在实践自己的投资原则:购买股票价值一定要小于净运营资本三分之二的股票。

巴菲特即使同意老师的投资原则,但真的落到实处,他始终认为,按照这种保守态度,是永远不可能积累起巨大财富的。他意识到这一点后,开始研究质量因素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影响。在那段时间,他四处到其他公司拜访,探寻一家企业比另一家更成功的秘密。格雷厄姆不赞成并巴菲特这样做,但也没有提出反对。所以,巴菲特就把这些研究结果默默地用在了自己的投资上,他取得了比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更高的投资收益率。

终于有一天,巴菲特对自己的老婆说,“我觉得在这个公司不是真正的生活,总有人向我走来,在我耳边轻轻地告诉我一些极好的生意。我一直处在兴奋状态。对于经纪人的业务我是出色的顾客。令人烦恼的是,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后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不宣布关门,巴菲特也不可能在那里呆一辈子,他已经做好了腾飞的准备。

1956年,格雷厄姆终于宣布退休,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解散,此时的巴菲特通过自己的投资已经是拥有14万美元的25岁的小财神了。

这一年,他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在一般人看来,14万美金足够自己退休以后用的了。巴菲特在回到奥马哈的开始一段时间,也没有什么在创富上的整体规划。他几乎想过在距离华尔街1100英里的中西部城市,度过自己以后的岁月。

可是有一天,在与父亲谈到投资问题时,父亲对他进入投资业信心不是很十足时,巴菲特愤怒了。

他当着父亲的许多朋友平静地宣布,自己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实现不了这个目标,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

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巴菲特并没有开玩笑,倘若在30岁前不能成为百万富翁,他真的会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

于是,所有家人和朋友纷纷出钱,为他筹集了10.5万美元,1956年5月,巴菲特有限公司成立了。他对这些股东们说:“我将像经营自己的钱一样经营这个公司。我会承担相应的损失,也应获得我相应的利润。但我不会告诉你们我是怎样经营的。”

巴菲特的公司成立起来后,他在离他楼上卧室不远的由玻璃围起的走道里经营开了这家公司。巴菲特无人可敌的投资传奇从这里开始了。那个后来被称为股神的人已经踏上了征途。

2、征途中的考验。

在开始时,巴菲特的办公场地曾引起了别人的怀疑。一位投资者看到巴菲特居然在离卧室不远的过道里操作公司的业务时,说服不了自己把钱交给这个年轻人。

许多人对巴菲特的公司并不看好,但他自己却有着令人惊讶的自信—这种自信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疯狂—他并不担心如何挣到更多的钱,却经常担心如何处理当他变得富有后难以计数的金钱,更担心他的孩子们会受到金钱的腐蚀。

我们始终无法想象,一个在当时还没有稳定收入的人会有这样疯狂的自信。当然,他还是办真事办正事的。一种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巴菲特先要说服自己,而一旦他做到了,他就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因为他知道预测股票市场走势与买卖时机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任何资料能用于判断宏观经济形势。

唯一让他相信的就是他自己的分析,他一个又一个地选出廉价的股票,此时,他的才智并没有反映在他的经营范围上—那只局限于投资业,他的才智蕴藏在他的精神之中,他的整个精神都凝聚在一个绝妙的发泄中,就如同他在孩提时代分发报纸一样。他一个公司接着一个公司地分析着,然后记在脑子里。当他一旦发现某个公司变得便宜了—股价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了,他便迅速出击。

毅力、自信和聪明成就了巴菲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已拥有了五家合伙人公司。五年,他果然成了一名百万富翁。

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奇迹,只是因为没有人创造。倘若将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相比,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比尔·盖茨在30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亿万富翁。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在投资领域,巴菲特在30岁前的确创造了许多奇迹。这种奇迹仿佛一根火柴,猛地划亮,从此后,奇迹之路在他面前展开,火光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直至成为今天我们顶礼膜拜的股神巴菲特。

有人说,理解巴菲特需要一百年。因为他的确是美国生活中的一个独特形象,他不仅是位伟大的资本家,而且是位伟大的解释美国资本主义的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他的所有都在教导我们该如何考虑业务;他同时用财富与神话证明了股票投资是一种合理的具体的事业,而不是撞大运;他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追求着最高的权益资本收益率。

许多年前,或许有人会问,谁是沃伦·巴菲特。但许多年后,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倘若你还不知道沃伦·巴菲特是谁,那你真的就落伍了。

智慧锦言。

在30岁前,巴菲特打开了财富之门,30岁后,他走进了这扇门。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承认,只有他,可以从容自若地走进这善门,并且他从来不会将门关上,等着许多人走进来。

非常专注。

1、难能可贵的“专注”。

在下雪的时候,伸出双手去迎接晶莹的雪花,待到手中的雪花足够多的时候把它揉成一个雪球。把雪球放在地上慢慢滚动,推着它滚过草坪,滚出院子,继续向前……这样的游戏,你我小时候都不陌生,而半个多世纪前酷爱玩滚雪球的男孩沃伦·巴菲特,恐怕也未曾料想自己会推着“雪球”一路前行,几乎全部的人生都用来寻找“很湿的雪”。巴菲特本人曾这样说过:“为了取得成功,一定要找到湿雪和一道长长的陡坡。”“湿雪”即为在合适环境中能够不断滚动增长的基金,而“陡坡”则是让资金有足够的时间变大、变强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