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沃伦·巴菲特全传
1799300000026

第26章 无为之道(1)

静,则无惑。

1、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人们的感觉中,传奇人物都有不可琢磨的一面,或者说是神秘的一面。但巴菲特这个人非常容易看透,就仿佛在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一样。

有人说,巴菲特的管理思想,或称之为赚钱理念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人心目中的巴菲特并非是一个管理人才。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是不是他的投资本事遮盖了管理天份由此而让“管理”一词在巴菲特的字典里不被人所知呢?

我们都知道一位企业管理奇人,他的名字叫杰克·韦尔奇。这位炙手可热的人物曾以非凡的手段将通用电气公司管理得风生水起。1998年和1999年,他连续两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家”,同时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职业经理人”和“全球第一CEO”。“全球第一CEO”这个大帽子为他赢得了太多的金钱。一本《韦尔奇自传》为他赚进了710万美元的稿酬,这本书仅在中国的发行量就有100多万册。作为一个伟大企业的领导,韦尔奇所取得成就的确值得人们赋予他如此崇高的荣誉。

无疑,杰克·韦尔奇是一个管理天才,这从他的自传中就能看得出来。相比之下,似乎巴菲特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名声就逊色许多了。甚至还有人指出,巴菲特几乎就没有在操作层面做过有效的举措。他本人也承认:“伯克希尔公司并没有跟他们(经营团队)签订任何契约……我之所以用‘他们’这个字眼,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事业完全负责,不需要到奥马哈做演示文稿,也不需要编预算送交总部核准,对于任何开支也没有繁复的规定,我们只是简单地要他们就像是经营自己祖传百年的事业一样来对待即可。”

正如巴菲特的祖先经营那个杂货铺一样,从始至终都没有具体的管理方法,他们只是将头脑用在进货与卖货这两件事上。

早在2004年,杰克·韦尔奇的年薪已高达1620万美元,而直到现在,巴菲特的年薪不过10万美元。我们可以看到,杰克·韦尔奇只需要做一天,巴菲特就得忙碌半年。

不过,这两位经理人创造的管理成就却是不相上下的。杰克·韦尔奇担任CEO的20年间,通用电气进行了993次并购,市值增长了36倍,在韦尔奇的巅峰时期,通用电气创造过连续9年以10%幅度递增的纪录;而伯克希尔公司在过去的近50年中,净资产每年增长21.4%,累计增长3611倍;就企业的品质而言,评级机构穆迪公司给予了通用电气和伯克希尔公司同样的3个A。

一个是日夜不停的忙碌,一个是放手让公司自由发展,两人取得的管理成就是一样的。巴菲特的管理方式不由地让我们想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无为思想”。

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查理和我实际上只有两项工作,一项是配置资产,另一项就是吸引并留住才华横溢的经理来管理我们各种各样的业务,这并不难。……通常,我们收购来的公司的经理,已经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证明了自己的才干,他们在认识我们之前就是管理明星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挡他们的路。其要点是:如果我的工作是管理一支高尔夫球队—而且杰克·尼克劳斯(JackNicklaus,美国职业球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高尔夫球选手)愿意为我打球—那么他不会从我这里得到关于如何挥杆的指导。我们的许多经理原本就很富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创造财富。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一切,并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他们永远像所有者那样思考(这是我们能够给予一位经理人的最高评价),而且发现公司的各个方面都引人入胜。”

倘若将巴菲特的用人之道牵强附会来讲,《道德经》中“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阐述正是他这段话的一个注脚。伯克希尔公司给每一位经理人一项简单的任务,希望他们按照以下3种假设来管理公司:他拥有公司100%的权益;他本人及家人的唯一财产就是这家公司;他100年内不会将公司出售或与人合并。“我们取消了通常与CEO相伴的仪式性和与经营无关的活动,经理人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时间表。”也就是说,巴菲特尽量会让经理人们知道他们自己有权力去做应该做的事,这些事情即使做砸也不会受到巴菲特的责备,“你们的任何决定都不应该受会计因素的影响。你们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怎样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也有人说,巴菲特的办事风格或者说是管理风格其实是佛法式的。对于自己能处理解决的问题他从不拖延,对于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问题他就尽量避开它。他最本质的投资经验有二条:1、坚持中长期投资、尤其是坚持长期投资;2、坚持做自己熟悉的股票,也就是说,保持做熟不做生的操作方法。他经常说,自己会尝试着从一英尺高的障碍物上迈过去,而不会从7英尺高的障碍物上跳过去。倘若说佛法无边,巴菲特一直信奉的就是回头是岸。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巴菲特是一个总会尽力寻找明智、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使问题简单化。这也正是他经常提到的“因为从球场中间不存在什么高百分比的射门。”

对于有可能办到的事情,他如同父亲一样总是尽力而为,而对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就学他的母亲很明智地避开。他所信守人生的信条之一,就是避开麻烦。要知道,这在股票市场上就意味着避免资本损失,正如佛法一样简单而深邃,人所共知的,巴菲特投资理念只有两点:第一点是不要亏损,第二点是千万不要忘记第一点。

自掌管伯克希尔公司后,他每年都会写信给股东,解释他的投资策略。其主要思想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两点。

如果说,在投资上,巴菲特是抱着“相信”才肯出手的话,那么在管理上,他的方法就是信任,“我们的这种管理方式也使得我们能够轻易地拓展公司的经营活动。我们读过有关一个人只能管理多少下属的论文,但对我们而言,这毫无意义。当你拥有了能干的经理人,那么即便你直接管理着十几位、甚至是更多的经理,仍然能够有时间在午后小睡。相反,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虚伪、无能的经理,即便只有一位,你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伯克希尔公司的管理方式使得我们的经理人能够处于最佳的状态。”

不过,如我们所知,无为的一个弊端则是,一旦你所任用的人并非是人才,那么,无为就将失效。不过,巴菲特有他自己的方法。在买进一家企业时,他一定要寻找有一流管理人员的一流公司。“只与我喜欢、信任并钦佩的人做生意。……但我们不希望与缺乏值得敬佩品质的经理合作,无论他们的业务前景多么动人。我们从未与一个坏人做成过一笔好买卖。”所以,巴菲特“购买并管理了大量不同的企业25年之后,还是没有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问题,但学会了如何避开这些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已经非常成功。”

2、与世无争的完美主义者。

在这个世界上,从古到今真正可以实现无为的人又有几个。至于那些退避山林,吟风弄月的无为之徒并非是我们世俗中人所能理解,也没有任何必要理解的。他们对这个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如同巴菲特这样对人类社会有着卓越的贡献者同时又是个无为管理者的人屈指可数。无为所以难以真正成为一种手段,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控制欲望与争强好胜的本性。

也就是说,想要达到无为境界,“与世无争”是一个必须因素。

这一点似乎与他父亲的做人风格有所区别。他的父亲一生始终在争,与他的敌对党争斗,与政府的错误方针争斗。巴菲特虽然也关心政治,可前提是必须要为他的财富服务。

不争的前提之一就是不躁动,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静”。在1998年5月,巴菲特和盖茨应邀在华盛顿大学发表演讲。有一个问他们的问题是:“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

巴菲特笑着回答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盖茨补充道:“我认为沃伦·巴菲特关于性格的话完全正确。”

巴菲特的性格过多的是继承了母亲的性格。他的母亲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当年,小巴菲特生活在一个情感封闭的氛围之中,与他共事的很多人,即便在几十年之后,都清楚他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包括他的儿女都很少见到父亲放松他那张严肃的面孔。据彼德·林奇的回忆说,在初次拜访巴菲特时,自己为巴菲特处所的平静所震惊。巴菲特的案卷,整齐地按字母排列,看上去仿佛是上个世纪的档案。他不喜欢到处走,也不喜欢关心与自己事业无关的事。有一次,当巴菲特正在马撒葡萄园拜访凯瑟琳·格雷厄姆时,有人惊叹落日之美,巴菲特却摇头说自己没有看到,仿佛他没有必要集中精力注意落日;即使是在加利福尼亚沙滩前的度假公寓,巴菲特也是连续数周安静地待在室内,没有人可以在海边见到他的身影。

“静”并非是如死尸一样对任何事不闻不问,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静”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境界,而巴菲特将它看成是一种智慧:“你还会看到,我们偏爱那些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和行业……原因很简单,我们寻找的是未来10年或20年有利可图的买卖。迅速变化的行业环境可能会提供巨大的机会,但也会带来不确定性。作为公民,我们欢迎变化。新颖的创意、新奇的产品和全新的流程等等会提高国家的生活标准。但作为投资者,我们对于潜在的变化,与我们对于太空探索的态度类似,我们鼓掌欢迎,但我们宁愿不参与。”

在闲庭信步里,财富倍增。这就是巴菲特的风格,也是任何一个想要成为富翁的人本该具备的一种基本心理素质。巴菲特绝不会像“调度资金在股票市场横冲直撞,追涨杀跌”的华尔街和纳斯达克挥斥方遒的豪客们,他安静地坐在那里,看着一切改变,算计着一切发生,然后慢慢地出手。巴菲特的低预算风格是人所共知的。《华盛顿邮报》的女老板格雷厄姆夫人曾经这样说起他:“他这个人非常的节俭。有一次,我们在一家机场,我向他借一角硬币打个电话。他为把25美分的硬币换成零钱走出了好远。‘沃伦’我大声叫道,‘25美分的硬币也行呀,’他有点羞怯地把钱递给了我。”格雷厄姆夫人讲述的另外一件事更是让人惊叹巴菲特的“计算”:“我正坐在弗吉尼亚的家里,读着本·格雷厄姆为初学者写的书,还有一篇由迈瑞尔、林奇、皮尔斯、芬纳尔或史密斯的人写的一篇《怎样阅读一篇财务报告》的文章。有人告诉我说,我要尽快地读完本·格雷厄姆的书,因为沃伦不愿意由于把书借出奥马哈公共图书馆的时间太长而缴纳一笔数额很小的罚金。”

“我们愿意无限期持有一只股票,所以市场绝非是必须的:我们持有的证券没有交易,并不会令我们不安。我们最终的经济命运将取决于我们拥有的公司的命运,无论我们的所有权是全部还是部分。”巴菲特这样说道。

即使是巴菲特的相貌也仿佛在印证他是一个安静的人:一张坦率的、表情严肃的圆脸上,一绺头发蓬乱地贴在额前,一头浓密的头发,难以梳理平整,零乱的好像要飞起来似的,。他的脸有点椭圆形,上面镶嵌着一双淡褐色的眼睛,看东西时需要戴上厚厚的远近两用眼镜,眼镜腿儿挂在耳朵上。

就是这张椭圆形的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修炼,持有这张脸的巴菲特已经在为人、处世、理财方面日臻完善。伯克希尔的巴菲特历史上,从没有一次的敌意收购行为。伯克希尔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金融霸主,是因为美国的绝大部分企业都希望有机会能够纳入到伯克希尔公司的大旗之下。巴菲特“无为”,来的公司他欢迎,不喜欢他购买自己股票的人,他就不做。他从不与被并购过来企业的管理层争夺对企业的控制权,所以,任何被伯克希尔并购的企业都歌功颂德,因为对它们而言,巴菲特是救星,而非侵略者。

巴菲特的“静”使得每一家加入的公司都没有任何压力,《华尔街日报》曾刊登过一篇讨论伯克希尔公司与众不同的并购和管理操作的文章,文中一位已被伯克希尔公司并购的公司老板彼得宣称:“向巴菲特出售我的公司比更新我的驾照更容易。”

庸人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非凡之人才能看到事情的真谛。巴菲特以他的“静“看到了当今金融界与投资界的什么呢?“我们深感岿然不动是聪明之举。你仅仅需要以合理的价格收购有出色的经济状况和能干、诚实的管理人员的公司。之后,你只需要监控这些特质是否得到保护。……在时间的长河中,你会发现这样的公司并不多,所以一旦发现,就应当大量买进。你还必须拒绝会偏离这一投资策略的任何诱惑。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么你就不要考虑持有它,哪怕是10分钟。这正是为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带来了无数利润的方法。”

也就是说,巴菲特从来不躁动,他的投资手法非常专一,他只把钱放到他认为是最好的那些股票上面,“就像我们很少买进银行股,同样的我们也很少买进投资等级以下的债券,不过能够引起我们兴趣的投资机会,同时规模大到足以对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有相当影响力的投资机会实在是不多……”

比如在投资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的事情上,巴菲特就有如下的感言:“我们寻找的是可预测性。比如,一个世纪以来,可口可乐公司的基本面就一直保持稳定。相对于投资寿命而言,可口可乐将继续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这种主导地位很可能会增强。10年来,这家公司已经大大扩展了非常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有迹象表明将在未来的10年中保持这一势头。”

巴菲特的长期持有策略中的长期到底有多长,他自己曾给出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在我去世之后,公司的所有制结构将会改变,但不会是破坏性的改变。首先,我的股票只有1%会被出售,用来处理遗产和纳税;其次,如果我的妻子比我长寿,那么她将获得我剩余的股票。如果她先于我作古,那么这些股票将留给一个家族基金。无论如何,公司都将会拥有一名有控制权并能遵循指导我们今天投资的哲学和目标的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