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沃伦·巴菲特全传
1799300000034

第34章 牛市?熊市?(1)

牛市必恐。

1、“牛”与“熊”。

毋庸置疑,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运用股票的技术是任何人难以匹敌的。即便是在索罗斯等“新贵”畅游股市之时,亦丝毫动摇不得巴菲特“股神”的位置。尽管美国股市多少年来一直雄风不在,新经济公司也纷纷发出预警,但股神巴菲特依然用行动证实了宝刀未老,其辉煌的战绩足以笑傲当世乃至未来。

即便不是股市中人,想必也知道“牛市”与“熊市”这一对意思截然相反的股票术语。前者,也称多头市场,指证券市场行情普遍看涨,延续时间较长的大升市。所谓“熊市”,也称空头市场,则指的是行情普遍看淡,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大跌市。通俗点说,牛市意味着“涨”,而熊市意味着“跌”。自然,身居股市者,人人渴望牛市,人人谈“熊”色变。

但其实,“牛市”、“熊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西方人之所以用这两个物种表现股市涨跌情况,是基于对股票市场的充分了解和深入的研究。

因为在西方古代文明中,牛是力量、财富和希望的象征,而熊则代表着抑制狂热、消化自身与见机重生。显然“见机重生”是股神的强项。似乎熊市在巴菲特看来更多的意味着机会。

对古代猎人们来说,公牛不仅是一个大力士,而且浑身是宝。牛血可饮用,牛骨可制成矛头、鱼钩等捕猎工具,而牛皮可以缝制衣服或者帐篷,因而在公牛身上,人们看到的是财富。在古罗马,人们对牛有无限的崇拜。时至今日,印度人还奉牛为神。今天的人们用“牛市”表示股市上升之势,便代表了一种对财富的渴望。

而这并不代表西方人对熊的鄙视,恰恰相反,熊在古代西方人眼中也是很重要的,甚至是被崇拜的。比如美洲和欧洲的许多人认为熊具有强效的治病功能。对于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来说,熊这个生命群体也的确是独特的。它不仅是个庞然大物,而且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习性。每逢冬季,熊都要冬眠5个月左右。在冬眠期内,熊可以随时清醒,甚至可以孕育熊崽。到了春天,熊则重返野外。重现它们的力量。因而人们用“熊”来表示跌市,并不是说熊逊于牛,或是对熊的误解。而是包含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众所周知,股市的步调是难测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一点似乎更像熊一样不易为人们所驯化。而熊的冬眠似乎正是提醒人们,必要的时候要暂且龟息,让焦躁的心态安定下来,对金钱的热切冷静下来,从失败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耐心地等待,冷静地思索,同时,还要保持高度的警惕,直到熊市转化为牛市,仿佛春天的降临,介时再重新开始搏击股市。

2、应对股市的策略。

对于熊市与牛市的理解,最透彻的莫过于巴菲特。他之所以被称之为股神,并不是说他能在牛市赚钱,也并不是说他能在熊市“冬眠”,而是他能看准机会入市。能把熊市“变为”牛市,能看穿牛市表象下的危机。这种判断能力,和沉着冷静的心态,是人们很难学到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巴菲特能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何以他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能风靡世界。

在巴菲特看来,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事实上,股神的这些理念浅显易懂,但至今为止却没有人能撼动巴菲特的位置,更没有第二个“股神”出现,原因何在?很简单,因为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能几个月,甚至几年按兵不动,观察股市行情,分析变化,而不是盲目入市,像个赌徒。

3、“股神”的亲身经历。

巴菲特所经历的四次牛市和三次熊市似乎更能说明问题。毕竟实例是最具说服力的。那么就先从牛市说起吧。

什么叫“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似乎巴菲特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这句话的深意。不错,在股市中,很多人尝到了甜头,很多人一夜暴富,于是大家欢天喜地,斗志昂扬,不断补仓,甚至为了抓住这个大吉利市,不惜奉上全部家当。可惜,欢乐只在今朝,当明天到来的时候,股市一路“飘绿”,直至跌停,于是美梦变噩梦。而巴菲特的股市神话是如何造就的?

巴菲特说:“别人过于贪婪时,我要恐惧!”

在他的一生之中,截止到今天,一共经历了4次牛市,第一次是在1967~1969年。此前的1956年到1966年,巴菲特在投资生涯的10年内已经取得了11倍的回报,而同期道琼斯指数才上涨了1.28倍。这样辉煌的业绩在此后得以维系,不,应该说得以成倍增长,完全取决于巴菲特锐利的眼光和惊人的判断力。是的,市场是难以把握的,它永远不会讨好你,更可怕的是,它往往设置好陷阱,等你自投罗网。而巴菲特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他知道哪里不宜去,何时该出手。就好像1967年,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上涨了31%,成交量比十多年前上涨5倍。这样的利好延续到了1968年,此时大盘上涨了11%,成交量比上一年又翻了一倍。并且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一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300万股,比1967年的最高纪录还要多30%,而在同年的6月13日,股票交易量暴增到了2100万股。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似乎只要有钱买股票,立即就能有成百上千倍的收益。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拥进了股市,疯狂地购买任何一只股票。这种可怕的盲目和热情使得人们甘愿掏出大笔的血汗钱,致使股市在资金的涌入下连创新高,而新的股票也趁机大量发行,比如美国四季护理中心、肯德基炸鸡公司以及应用逻辑公司等等。

当年成交量的暴增,导致交易所电脑都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工作量,因而经常出现堵单现象,可见当时的整个市场是多么的疯狂。相信当此之时唯一保持冷静的只有巴菲特,因为连一向投资债券的慈善基金会也开始大规模购买股票,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牛市。在这样的情形之下,1969年,道琼斯指数冲破了1000点,按照市盈率计算,IBM当时是39倍、思乐是50倍、雅芳是56倍。似乎一切都朝着喜人的方向发展。人们每天兴高采烈的谈论着股票,喜气洋洋的计算着自己的收益。

可是,巴菲特却与众不同。人们脸上的喜气并未感染他。坐在办公室中,看着股市天天涨,巴菲特却愁眉不展,他知道,股市远没有人们想象的喜人,并非随便买哪只股票都能轻松赚钱。但是,的确这是个不错的机会,难道真的眼看着它从身边溜走?究竟自己是否应该从众,投身到这场疯狂的追涨游戏之中?还是坚持原来的价值投资,暂且按兵不动?这番心理斗争足足持续了4个月,巴菲特最终作出了理智的判断。但也许在当时人们看来,巴菲特一定是疯了!因为他不但没有卷入这股投资狂潮中,反而决定解散自己的投资公司,甚至把所有资金返还给投资合伙人。这让人们在诧异之余,不仅轻蔑地想:巴菲特也不过如此。

但是,很快,人们就知道了,究竟是谁真正愚蠢。1969年底,大盘开始从高点回落,到1970年5月,美国股市的很多热门股票已经跌去了50%。无数的人捧着废纸,欲哭无泪,而巴菲特却凭借自己准确的分析,躲过了这场浩劫。

什么是牛市?巴菲特的经历警世着人们:牛市并非伊甸园,而很可能是铺满鲜花的沼泽。当牛市呈现喜人状态时,千万不要让自己跟着疯狂,此时的贪婪很可能是致命的,惟有保持必要的恐惧,做到见好就收,方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当然股民们并不能凭借这一点纵横股海,因为不用反复强调,人们也应该明白,股市的高深莫测,并非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而是应该像巴菲特一样随机应变。

什么是选择时机再贪婪,其实这也是巴菲特的高招。要想说明这一点,还要从巴菲特遇到的第二次牛市说起。

1970年指数开始反弹,到年底涨了4%,1971年涨了15%,1972年涨了19%,连续三年的利好消息,让人们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似乎股民们很容易忘记灾难,而更多的对股市寄予殷切的希望。当时最受市场追捧的是“靓丽50股”,这些蓝筹股平均市盈率高达80倍。于是,在“前景一派大好”的股市中,人头攒动。人们不再吝啬口袋里的钱,当时的热门话题就是股市大旺。的确,1975年至1976年堪称美国股市上值得纪念的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道琼斯指数上涨了60%。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股市,有很多声誉良好的股票,都被冠以“靓丽50”的称号,这其中不仅包括菲利普·莫里斯、通用电气、辉瑞,还有百时美施贵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默克、吉列、施乐、IBM、数据设备公司以及宝丽来。这些公司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成长轨迹远非可圈可点几字能概括,时至今日,其中的大部分也是位居世界领先地位。而在当时股票市场中,这些公司发行的股票更是被机构投资者广为追逐。一些分析家的“引导”更是激励了大部分投资者,从而加速了股票市场的繁荣。成绩是喜人的,到了1972年12月,这些“靓丽50”达到了高潮,这些公司的市盈率平均达到了40倍,此后这些股票从未达到如此的高度。

此时巴菲特最需要的是耐心。当然,客观来说,他没有耐心也是不允许的。毕竟此前他已收购了伯克希尔公司40%的股份,公司账上资金有大约1亿美元,股票仓位却只有16%,而84%是债券,并不再接手新的资金管理。因此这时候出手一方面会让自己的运作捉襟见肘,一方面对巴菲特来说,最好的时机还未到来。

1973年大盘跌了15%,1974年大盘又跌了26%,两年跌掉了40%多,大盘从1000点跌到580点,大牛市转为了大熊市,这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尽管此时的股民们迫不及待的抛出烫手的山芋,可是原来80倍市盈率的股票后来只有8倍左右了,股票基本上成了毒药,鲜有人问津了。

而巴菲特又作出了惊人之举,耐心等待了三年的巴菲特说:“我就像一个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买股票的大好机会到了。”是的,这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巴菲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股市狂买股票。结果人们的唏嘘之声还未散尽,1975到1976年,美国股市涨了60%,而巴菲特大赚特赚了80%!

至此,我们可以解释巴菲特所强调的“在别人过于恐惧时,我们要贪婪”了。当别人都恐惧、不敢买的时候,巴菲特认为更有可能低价买入好股票,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把握时机向来是股神的拿手本事。因而连多次蝉联全球首富桂冠的比尔·盖茨都承认自己是个“巴菲特迷”。“股神”果然是名不虚传!

如果说前两次牛市只是因为巴菲特运气好,或者客观一点说是时机把握的好,那么第三次美国牛市就更能彰显“股神”的价值了!

事情还要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可能对于中国人来说,股票一词刚刚为人们所熟识,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股票已经成了重要的经济来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84~1986年间,短短三年美国股市涨了1.5倍,相当于1000点涨到2500点。到1987年,大盘表现持续强劲,前10个月大盘就涨了44%。当时尽管美联储连续加息,但美国股市却持续上涨。人们对于股市的信任远远高于其他投资。显然,当人们头脑发热的时候,离失望就不远了。

此时巴菲特依旧保持了固有的冷静。他的每次动作似乎总与大多数人背道而驰。当人们不断补仓的时候,他却不断减仓。以至从1985年开始,到1987年暴跌前,他手里只剩下三只股票,即华盛顿邮报、美国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其他股票被坚决抛出,一股不留。如此的果断和魄力给他带来了喜人的结果。

到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历史上一个可怕的黑色星期一到来了,大盘在这一天暴跌了508点,跌幅高达22.6%。而这一天,上帝似乎没有眷顾任何人的意思,包括巴菲特。因为在那天,拥有不败战绩的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公司市值也损失了3.42亿美元。但出人意料的是,巴菲特并没有自乱阵脚,反而一如平常在办公室阅读年报和资料,据其下属后来回忆说,也许当时巴菲特是崩盘那一天惟一不关注股市行情的人。记得那天巴菲特只从办公室出来一次,他对员工们说,股价下跌对公司没有什么影响,大家一切照旧。有位记者曾问巴菲特:这次股灾崩盘,意味着什么?巴菲特的回答简捷却掷地有声:也许意味着股市过去涨的太高了。

当人们坐立不安的时候,巴菲特并没有急于抛售股票,面对股市大跌,面对自己的财富受到威胁,巴菲特一如往昔的平静。这并不是维持绅士风度,也不是给自己减压。他以其敏锐的目光,早已预见了将来的形势,他坚信自己持有的这些上市公司具有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他坚信股灾不过是一时的,最终一切都会过去,股市会恢复正常,他持股的公司股价最终会反映其内在价值。目前,不用着急,一切只是时间问题。于是,在惴惴不安和无端猜测中,时间一分一秒的滑过,到了1987年10月底,大盘开始反弹,此后不仅把暴跌的点数补了回来,而且全年还上涨了5%。巴菲特于这一年的盈利竟然高达20%。此后的1988到1989年,美国股市涨了48%,巴菲特赚了64%。于是人们扼腕之余无不叹服:股神不愧是股神啊!

股民之所以赔多赚少,很大原因是源自自己的贪婪。而巴菲特尽管也有贪婪的一面,但是他会对自己的贪婪作出理智的甄选。

巴菲特所经历的最近一次牛市要从1995年说起。众所周知1995到1999年这五年中,美国股市涨了2.5倍,其中长势强猛的以高科技、网络股为首。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相应的股票一致收到多方的关注和支持。因而当时的市场只要和网络沾边几乎都有很强劲的势头。据调查显示,当时,国际光纤市场巨人康宁公司的最高股价是稍后低谷的近30倍!而网络蓝筹新贵雅虎分拆前股价最高达475美元,分拆后最高峰也有200美元,为稍后谷底价的2000%。

正当人们争相竞买之际,巴菲特却不出手,连一只网络股都没买,他依然持有华盛顿邮报、吉列刀片、可口可乐等传统行业的股票,这一年大盘涨了21%左右,而巴菲特只赚了0.5%。由于这一年与往年相比是巴菲特相对于大盘落后最厉害的一年。因而关于“股神老了”的传言再次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