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新校释
1802600000026

第26章 乡党第十(2)

第九节

10·9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释】

祭于公,不宿肉:“祭于公”,参加公家祭祀,即所谓助祭。凡助祭者可分得祭肉,回家即分赐于人,因为公家祭肉自宰牲至此至少已有三天,不能再留。“宿”,夜也。“不宿肉”,不把祭肉留到夜里,即不隔夜,当天全处理完,所谓不留神惠。

祭肉不出三日:“祭肉”,祭祀所用之肉。出三日则不鲜,故不出,亦皆处理完。

【训译】

参加公家祭祀所分得的肉,不留到第二天。

(自己家的)祭肉,(存放)不过三天。超过了三天,就不再吃它了。

【章旨】

此节言孔子处理祭肉,见其注意食品卫生。

第十节

10·10食不语,寝不言。

【释】

语:给人讲说。

言:谓言事。

【训译】

吃饭的时候不讲话,睡觉的时候不说事。

【章旨】

此节记孔子言、语有时。吃饭时讲话不卫生,故不语;睡觉时说事影响入睡,故不言。

第十一节

10·11虽疏食、菜羹、瓜祭,必斋如也。

【校】

按:“斋”字旧作“齐”,改从正平本、敦煌唐写本用今字。

【释】

疏食菜羹瓜祭:“疏食”,粗食。“菜羹”,菜汤。“瓜”,蔓生之实,今南瓜、北瓜之类。无肉,故以疏食菜羹与瓜代替。

斋如:庄敬之貌。

【训译】

即使(用)粗饭、菜汤或瓜祭神,(也)一定十分庄重虔诚。

【章旨】

此节言孔子祭必敬。

第十二节

10·12席不正,不坐。

【释】

席不正,不坐:“席”,室内所铺筵席。“正”,端正,指方向言。古人席地而坐,其坐姿与今跪相似,皆膝着地。

【训译】

席铺不端正,不坐上去。

【章旨】

此节言孔子坐必正位。

第十三节

10·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释】

乡人:同乡之人,乡亲。

杖者:拄杖者,即老人。

斯出:“斯”,则、才。

【训译】

与乡亲们一起喝酒,等拄杖的老人都出去了,(他)才出去。

【章旨】

此节言孔子在乡里敬老,不以圣贤自居。

第十四节

10·14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校】

朝服而立于阼阶,《释文》及《礼记》无“阶”字,疑是。

【释】

傩:一种戴着面具驱逐鬼疫的仪式,后世儺戏由之发展而来。

阼:殿前左侧的台阶,主人上下所由。此指乡庙之阼。儺在殿前台下,立于阼,谓以主人身份守护庙中之神。《礼记·郊特牲》:“乡人禓,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

【训译】

乡里人举行驱鬼仪式的时候,(他)穿着朝服(以主人身份)立在庙前的东台阶上。

【章旨】

此节言孔子护乡庙之神。

第十五节

10·15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释】

问人于他邦:“问”,问候。“人”,指相交友之人。“他邦”,别国。下言送之,知此指委托他人去问。

再拜:“再”,二、两次。“拜”,再拜,以表其诚心拜托之意。

【训译】

派人到别的国家去问候友人,送别时(总要)再三拜托。

【章旨】

此节明孔子问人之诚。

第十六节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释】

康子馈药:“康子”,即季康子,见2·20注。“馈”,赠送。

丘未达:“达”,通也,指通晓其药性。

【训译】

季康子送(他一种)药,(他)行礼接受,说:“我还不明白它的药性,(暂时)不敢吃。”

【章旨】

此节明孔子服药之慎及待人之诚。

第十七节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释】

厩:指孔子家中马厩。

【训译】

(家里的)马厩失火,先生下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

【章旨】

此节明孔子重人轻财,以人为本也。

第十八节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牲,必畜之。

【校】

必熟而荐之,“熟”旧作“孰”,从诸本改。

君赐牲,“牲”旧作“生”,从敦煌诸唐写本及《释文》所引《鲁论》改。

【释】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食”,熟食,吃的东西。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腥”,生鱼生肉。“荐”,祭献、供献。

君赐牲,必畜之:“牲”,祭祀用的活畜。“畜”,畜养。

【训译】

国君赐的食物,一定铺正席子先尝尝它;国君赐的生肉,一定煮熟后用它祭献先人;国君赐的活牲,一定(先)把它养起来。

【章旨】

此节明孔子敬君之赐。

第十九节

10·19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释】

侍食于君:“侍”,陪伴。

君祭:“祭”,自吃之前以肉食供献先人。

先饭:“饭”,谓吃白饭,黍稷之类。先饭,示不敢等鱼肉。

【训译】

陪国君吃饭,国君(用肉菜)祭献先人,(他)先吃白饭。

【章旨】

此节明孔子之谦敬。

第二十节

10·20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释】

东首:头朝东,臣礼,示恭迎。

加朝服:“加”,覆盖在被子之上。

拖绅:“拖”,牵也。“绅”,束于腰间的大带。拖绅,示欲束。

【训译】

得了病,国君去看望他,(他在床上)头朝东,把朝服盖在身上,双手拖着绅带。

【章旨】

此节言孔子卧病不忘敬君。

第二十一节

10·21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释】

不俟驾行矣:“俟”,等待。“驾”,驾车。

【训译】

国君有命来召,不等车子驾好就步行去了。

【章旨】

此节记孔子急君之命。

第二十二节

10·22入太庙,每事问。

【校】

按:此句亦见《八佾》第十五章,此虽重出,但与彼侧重其下文不同。

【训译】

进了太庙,每件事都发问。

【章旨】

此节言孔子之谦、慎。

第二十三节

10·23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释】

归:回归、归置。

殡:停放尸体、灵柩。

【训译】

朋友死了,没地方归置,说:“在我(家里)出殡。”

【章旨】

此节言孔子重朋友恩义。

第二十四节

10·24朋友之馈,非祭肉,虽车马不拜。

【校】

按:“非祭肉”旧在“虽车马”后,从《礼记·玉藻》正义所引易。

【释】

祭肉:朋友家祭祀自家先人所用之肉。

【训译】

朋友的馈赠,除非祭肉,即使是车马也不拜谢。

【章旨】

此节言孔子于朋友之间不虚意客套。拜其祭肉,有敬其先人之意。

第二十五节

10·25寝不尸,居不容。

【校】

居不容,“容”旧误“客”,改从诸本。

【释】

寝不尸:“尸”,指仰面伸足如死尸。

居不容:“居”,指居坐,释燕居非。“容”,借为“搈”。《说文》:“搈,动傛也。”动傛,即摇晃,此指摇晃身子。旧或如字释仪容,或从作“客”而释做客,皆非。

【训译】

睡觉不仰面直躺,坐着不摇晃身子。

【章旨】

此节言孔子坐卧之姿。

第二十六节

10·26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释】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 “齐衰”,音咨崔,见9·10注。 “狎”,亲狎,不庄重。“变”,变其平素亲狎之态。

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冕者”,大夫以上。“瞽者”,盲人。“亵”,熟悉。“貌”,庄重、有礼貌。

【训译】

见到穿孝服的,即使(平素)亲狎,也一定变(得庄重)。见到戴冠冕的人和盲人,(即使)很熟悉,也一定有礼貌。

【章旨】

此节记孔子敬居丧者及冕者、瞽者。 《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第二十七节

10·27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释】

凶服者式之:“凶服”,重丧出殡之服。“式”,借为轼,本为车舆前横木,做动词,指乘车者在车上起身凭倚车轼表示礼敬。

负版:孝服肩背上重出之布,方平如版,故曰版,简称负。今民间女儿为父母所服孝服多有之。《仪礼·丧服》:“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幅三袧。若齐,裳内衰外。负,广出於适寸。适博四寸。”郑玄注曰:“广袤当心,前有衰,后有负版,左右有辟领,孝子哀戚,无所不在。”旧释国之图籍,非。

【训译】

(在车上见了)穿出殡礼服的人就起身双手扶轼。(同样)也为孝服上有负版的人起身扶轼。

【章旨】

此节言孔子同情人死丧。

第二十八节

10·28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释】

盛馔:丰盛的美食。

作:起。变色而作,谦敬之态。

【训译】

(每当)有丰盛的美食,一定神色为之一变而(从席上)站起。

【章旨】

此节言孔子敬人之食。

第二十九节

10·29迅雷风烈,必变。

【释】

风烈:即烈风。“烈”,猛烈。

【训译】

(遇见)迅雷烈风,一定改变容色。

【章旨】

此节言孔子敬天。

第三十节

10·30升车,必正立执绥。

【释】

升:登、上。

正立执绥:“正立”,正面立于车后。“绥”,车上的拉手。

【训译】

上车(的时候),一定正面立在车后抓住拉手(而上)。

【章旨】

此节言孔子登车习惯。正立执绥安全,从侧则有危险。

第三十一节

10·31车中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校】

车中内顾,“内顾”前旧有“不”字,今从《释文》所引《鲁论》。《论语集解》引包云:“前视不过衡轭,傍视不过輢轂。”言“不过”,则本作“内顾”可知。今本“不”字,当是后人误增,以与后二句相对。

【释】

车中内顾:“顾”,顾看、顾望。“内顾”,不外顾也,即收敛视野,如包氏所云。车中内顾,注意安全也。

不疾言:“疾言”,高声暴言。不疾言,以防惊马。

不亲指:“亲”,亲手。“指”,指划。不亲指,以免影响驭手驾驭。

【训译】

坐在车里不朝车身以外顾望,不高声说话,不亲手指点。

【章旨】

此节记孔子乘车习惯,见其注意行车安全。

第三十二节

10·32山梁雌雉,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子曰:“时哉!时哉!”子路拱之,三而作。

【校】

按:“山梁雌雉”四字旧错在“曰”后,从何倬《义门读书记》说移正。

子曰,“子”字旧脱,据《文选·七发》注所引增。

子路拱之,“拱”旧作“共”,改从《释文》及皇本等。

三而作,“”旧误“嗅”,从朱熹《集解》引刘聘君说改正。

【释】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色”,探后指子路欲擒之色。“斯”,语助词。“举”,作也。“翔”,《说文》:“回飞也。”

时哉:言时机恰当,指雉翔说。

子路拱之,三而作:“拱”,合双手,即拍手,以轰赶之。“”,音具。《尔雅·释兽》:“鸟曰。”即鸟视之状。“作”,起、飞走。

【训译】

山梁上一群母野鸡,(子路)刚准备去捉,就飞了起来。在空中飞了一圈,又落在了一起。(先生)说:“(飞得)是时候呀!(飞得)是时候呀!”子路拍手轰赶,野鸡们伸长脖子看了几看就飞走了。

【章旨】

此节明孔子仁于鸟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