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新校释
1802600000025

第25章 乡党第十(1)

【题解】

此篇总记孔子言谈举止、行为容仪,及衣着、饮食等生活习惯与讲究。亦孔子之事,故次前篇。旧作一章,朱熹分十七节,今分三十二节。此篇多言朝堂公门,当是孔子在朝为官期间之事。皆日常之事,故以有“乡”字之章为首章而名篇。

第一节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释】

乡党:乡里、故乡。

恂恂如:“恂恂”,借为“逡逡”,畏缩不前之貌。《小尔雅·广义》:“体惭曰逡。”

便便:流利之貌。

唯谨尔:“谨”,谨慎。

【训译】

孔子在乡里,(总是)畏畏缩缩,像个不会说话的人。他在宗庙朝廷中,说话十分流利,只是很谨慎而已。

【章旨】

此节记孔子在乡里与在朝廷说话之不同,明其谦、慎。乡里有父老宗族在,当谦敬,故然。宗庙朝廷乃用言之地,故又然。

第二节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释】

朝:指上朝、在朝堂。

下大夫:地位较低的普通大夫。

侃侃:《说文》:“侃,刚直也。”然则“侃侃”当是直言、无拘无束之貌。

上大夫:地位较高的大夫,卿相之类。

訚訚:音寅寅,和悦而不苟同之貌。《说文》:“訚,和悦而诤。”

踧踖:音促急,局促不安之貌。

与与:借为“伛伛”,佝偻曲背之貌。

【训译】

(孔子)在朝堂上,跟下大夫讲话,直来直去,无所拘束;跟上大夫讲话,和颜悦色,但不苟同;国君若在,(则)局促不安,缩身佝背。

【章旨】

此节描述孔子在朝事上接下之貌。与下大夫地位相等,故无拘无束;上大夫地位在上,故敬;君贵且不常见,故局促畏缩。

第三节

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释】

君召使摈:“摈”,去声,接待宾客。

勃如:“勃”借为“艴”。艴如,神色速变之貌。

如:“躩”音绝。“躩如”,双足速动之貌。

所与立:一起站立者。

左右手:指分别向左、向右举其手以揖身左、身右之人。

衣前后如也:形容前后作揖时上衣下垂之貌。“襜”音掺,《说文》:“衣蔽前也。”即蔽膝。“襜如”,如同系着蔽膝,衣垂过膝,形容作揖之深。

趋进,翼如也:“趋”,小步向前快行。“翼如”,如同长着翅膀,形容行进平稳而快速。

宾不顾:“顾”,回顾。“不顾”,言已经归去。

【训译】

国君召他去接待宾客,(他)神色一振,抬脚就走。给站在一起的客人作揖,向左举起手揖左边,又(转身)向右举起手揖右边,衣襟一前一后(都垂过膝盖),就像穿着蔽膝似的。向前趋步,(平稳而快捷,)就像长着翅膀似的。宾客离去,一定向国君复命说:“客人不再回顾了!”

【章旨】

此节描述孔子礼宾之容。

第四节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校】

没阶趋,“趋”后旧有“进”字,衍,从《释文》及定州简本删。

【释】

公门,鞠躬如:“公门”,公室之门,朝廷之门。“鞠躬如”,曲身之貌。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中门”,在门正中。“履”,践、踩也。“阈”,音域,门槛。

过位:“位”,指君位。

摄齐升堂:“摄”,提起。“齐”,音资,裳(下衣)下襬。

出,降一等:“出”,出公门。“降一等”,走下一级台阶。

逞颜色,怡怡如也:“逞”,放、解也。“怡怡如”,愉悦之貌。

没阶:走完台阶。

翼如:“翼”借为“( 从走)”,走动平稳如有翼。

复其位:回到自己旧位。

踧踖:音促急,局促不安之貌。

【训译】

进公门(的时候),弓着身子,好像门里容不下似的。

站(的时候)不站在门中央,走(的时候)不踩门槛。

经过君位(的时候),神色振奋,抬脚迅速,说话好像气力不足。

提起下襬登堂,弓着身子,屏住气像不呼吸一样。

出来(的时候),走下一级台阶,(才)舒解容颜,显出愉快的神色。

下完台阶小步前趋,平稳得就像长着翅膀一样。

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好像局促不安的样子。

【章旨】

此节描写孔子出入公门之容。

第五节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

私觌,愉愉如也。

【释】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圭”,作为诸侯信物的玉器,上尖下方,奉君命出使则执之。“不胜”,指不胜其重。

上如揖,下如授:“上”,向上。“下”,向下。

勃如战色:“勃如”,变色之貌。“战”,战栗。

足,如有循:“蹜蹜”,音速速,迫促之貌。“循”,遵循。“如有循”,言不迈大步。

享礼,有容色:“享礼”,致献礼品。“容色”,自然神色。

私觌,愉愉如:“觌”,音敌,见也。“愉愉如”,微悦之貌。《说文》:“愉,薄也。”

【训译】

执持玉圭时,曲着身子,好像(重得)拿不起;向上举如同作揖,向下落像要交给别人。(而且)神色紧张战栗,步伐迫促,脚下好像有所遵循。

进献礼品(的时候),神色自然。

以私人身份见人,(则)露出愉快的神情。

【章旨】

此节描述孔子出使之容。

第六节

10·6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绤,必表而出。

缁衣羔裘,素衣麛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校】

必表而出,“出”后旧有“之”字,从皇本、正平本等删。

素衣麛裘,“麛”旧误“麑”,据《说文》,从《仪礼·聘礼》及《礼记·玉藻》注所引改。

【释】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君子”,指孔子。“绀”,音赣,《说文》:“帛深青而扬赤色也。”“緅”,音邹,《说文》:“帛青赤色。” 绀緅,即青红色。“饰”,指镶加的衣领及袖口。“亵服”,家居之服、便服。

袗绤,必表而出:“袗”,音诊,单衣。“”,音吃,细葛布。“绤”,音西,粗葛布。“表”,表之,为加外罩。袗绤薄而透,必表而出,嫌不雅。

缁衣羔裘,素衣麛裘,黄衣狐裘: “缁”,黑色。“素”,白色。“麛”,音弭,小鹿。古人皮衣外穿,毛在外。三者皆取其颜色相近,不扎眼。

亵裘长,短右袂:“亵裘”,平时居家所穿之裘。“袂”,音妹,衣袖。长取暖,短取便。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寝衣”,即睡衣。旧释被,非。“身”,躯干、上身。旧以为整个身长,非。

狐貉之厚以居:“厚”,指厚者。“居”,坐,做坐垫。

去丧,无所不佩:“去”,除也。“去丧”,指服丧之期满。“佩”,佩带。

非帷裳,必杀之:“帷”,借为“围”。“围裳”,两边连缀围腰之裳。“杀”,杀边,防脱线。

羔裘玄冠不以吊:“玄”,黑色。 “吊”,吊唁。丧事尚白,故黑色不吊。据此,可知“羔裘”亦黑色。

吉月,必朝服而朝:“吉月”,正月。“朝服”,上朝见君之服。“朝”,朝时(早晨)拜见国君。吉月朝服而朝,犹今之拜年。

【训译】

先生不用青红色(的布)做衣服的镶边,红紫色(的布)不做便服。

暑天穿葛布单衣,一定要罩上罩衣才出门。

黑衣服配(黑)羊羔皮袄,白衣服配鹿子皮袄,黄衣服配狐狸皮袄。

在家穿的皮袄较长,(而)右手袖子短。

(睡觉)一定有睡衣,长上身一倍半。

粗厚的狐皮用来坐。

丧服满了以后,什么东西都佩带。

不是没有开口的下衣,一定要杀上布边。

穿黑羊羔皮袄、戴黑色帽子不去吊唁。

正月,一定一大早穿着朝服去给国君拜年。

【章旨】

此节记述孔子的衣着讲究。

第七节

10·7斋,必有明衣,布。

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校】

按:二“斋”字旧皆作“齐”,古字,从正平本、敦煌一本改正字。

【释】

斋,必有明衣,布:“斋”,祭祀前沐浴洁身。“明衣”,浴衣。“布”,葛、麻所织,非丝帛也。

必变食,居必迁坐:“变食”,改变平时饮食习惯,不饮酒、不食肉。“居”,坐也。“迁”,移也。“坐”,座位。

【训译】

祭祀前沐浴,一定有浴衣,是布料的。

沐浴(以后),一定改变饮食,坐(的时候)一定移动座位。

【章旨】

此节记孔子斋戒时的衣着及斋戒前后的饮食生活与居处习惯。

第八节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徹姜,不多食。

【校】

不徹姜,“徹”字旧作“撤”,从《论语考异》、《论语正义》等所云宋刻九经本改。“姜”下旧有“食”字,涉下衍,今删。

【释】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饭也。“厌”,满足、厌嫌。“脍”,音快,细切之肉。

食饐而,鱼馁而肉败:“饐”,音易,饭馊曰饐。“餲”,音爱,饭变味也。“馁”,鱼腐臭。“败”,肉腐烂。

色恶、臭恶、失饪:“恶”,不正常,难看、难闻。“失饪”,烹饪不当。

不时、割不正:“不时”,不合时令。“割”,切割。

胜食气:“胜”,压过、胜过。

惟酒无量,不及乱:“量”,限量、定量。“乱”,指醉。

沽酒市脯:“沽”、“市”,皆买义。“脯”,音府,干肉。

不徹姜,不多食:“徹”,通也。“不徹姜”,即肉中不加生姜。肉不加姜则性寒,故不多食。

【训译】

饭不嫌做得精,肉不嫌切得细。

饭馊变味、鱼和肉腐烂,(都)不吃。

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饪不当不吃,不合时令不吃,切不方正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

肉即使多,也不让压住饭气。

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至醉。

买来的酒和干肉不吃。

(肉里)不加生姜,不多吃。

【章旨】

此节记孔子饮食方面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