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新校释
1802600000024

第24章 子罕第九(2)

【章旨】

此章言孔子不欺。君臣之情薄,师生之情厚,故宁死于弟子之手。以臣礼侍,必以君礼葬,故曰大葬。旧或直释“为臣”为预备丧事,非。

十三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

【校】

韫椟而藏诸,“椟”旧作“匵”,从《释文》及诸书所引改今字。

按:二“价”字旧皆作“贾”,古字,从敦煌二唐写本改今字。

【释】

有美玉于斯:“有……于斯”,表示假设。

求善价而沽:“善价”,好价钱。若如旧读“贾”为商贾,非,若指商贾,则应作“良贾”。

韫椟而藏诸:“韫”,音运,裹、装也。“椟”,木匣子。

求善价而沽诸:“沽”,卖也。

【训译】

子贡问:“假如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装在木匣里藏起来呢,还是找好价钱卖掉它?”

先生说:“卖掉它!卖掉它!我,就是等好价钱(卖)的。”

【章旨】

此章明孔子主张发挥自身价值,为社会所用。韫椟而藏,无实际意义;沽之,则能有价。待价而沽,待识货者以善价买之也,表示将为知己者用。

十四

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释】

九夷:泛指东方远离华夏文明之地。

陋:固陋、无礼仪文明。

君子:孔子自称。

【训译】

先生想住到九夷去,有人说:“(那地方)固陋,怎么办?”

先生说:“君子住进去,(还)有什么固陋?”

【章旨】

此章明孔子欲传播华夏文明于九夷。本无文明,君子带入之,复何陋?

十五

9·15子曰:“吾自卫返于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校】

吾自卫返于鲁,“返”旧作“反”,古字,从诸唐写本改;“于”字旧脱,从皇本、诸唐写本及定州简本补。

【释】

自卫返于鲁:时在鲁哀公十一年冬。

然后乐正:“乐”,专指《诗》乐。“正”,拨正、确定。

《雅》、《颂》各得其所:“所”,所在位置。“各得其所”,不复僣乱也。

【训译】

先生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以后,(鲁国的)《诗》乐才被拨正,《雅》诗、《颂》诗各自都得到了它们应有的位置。”

【章旨】

此章明孔子正《诗》乐。盖此前鲁国《诗》乐混乱,《雅》或以《颂》乐,《颂》或以《雅》乐,不得其所,故孔子正而定之,使各得其所也。

十六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释】

事公卿:谦言为人臣。

丧事不敢不勉:“勉”,努力。

不为酒困:“困”,乱性。

何有:无何,不算什么。

【训译】

先生说:“出门做人臣,进门当孝子,丧事不敢不努力,不被酒乱性,(这些)对我来说算什么呢?”

【章旨】

此章孔子自言其为人,以教弟子。

十七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释】

川上:河岸上。

逝者如斯夫:“逝”,消逝、逝去。“逝者”,指时光。“斯”,此也。

不舍昼夜:“舍”,舍弃、放弃。

【训译】

先生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就像这(河水)呀!流逝不分昼夜。”

【章旨】

此章记孔子感叹时光流逝,教人珍惜时间。

十八

9·1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释】

譬如为山:“譬如”,好比。“为山”,堆山。

未成一篑:差一篑而未成山。“篑”,竹筐。

止,吾止也:“止”,停止。前“止”指山停止增高,后“止”指自己停止作业。“吾”,指自己。

平地:填平地面。

虽覆一篑,进:“覆”,倾倒。“进”,前进、延伸。

吾往也:“往”,行也,与“止”相对。

【训译】

先生说:“好比用土堆山,差一筐土没有完成就停止,(那)是(怪)我们自己停止了;好比用土填地,即使倒上一筐土就使平地向前有所延伸,(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去作了。”

【章旨】

此章劝人坚持努力,达到最终成功,莫要功亏一篑。

十九

9·19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欤!”

【校】

按:“欤”旧作“与”,从敦煌一唐写本改今字。

【释】

语之而不惰:“语”,去声,告以繁言也,指授业。“惰”,懈怠。不惰,指听者言。回:指颜回。

【训译】

先生说:“听我讲话而不懈怠的,大概数颜回吧!”

【章旨】

此章赞颜回听讲不怠,使人学。

二十

9·20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释】

谓:评论、谈到。

进:前进、向前。

止:停止。

【训译】

先生谈到颜渊,说:“可惜呀!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见过他停止。”

【章旨】

此章悼颜回,叹其用力过勤。知进不知止,以致过劳早死,惜乎!

二十一

9·21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释】

苗:植物出苗。

秀:植物开花。

实:植物结籽。

【训译】

先生说:“出苗而不开花的有啊,开花而不结籽的(也)有啊!”

【章旨】

此章亦悼颜回之言。颜回贤而早死,犹如一颗好苗未能开花结果,故云。

二十二

9·22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释】

后生:年轻人、晚辈。

来者:未来之人。

无闻焉:无闻其名。

斯:则。

【训译】

先生说:“年轻人值得怕!(因为你)怎么知道未来的不如当今的呢?(不过,已经)四、五十岁却(还)没有听说过他,那(他)也就不值得怕了。”

【章旨】

此章论后生可畏,戒人不可小觑年轻人。

二十三

9·23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悦乎?绎之为贵。悦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矣!”

【校】

按:二“悦”字旧皆作“说”,从皇本改。

吾末如之何也矣,“也”后旧有“已”字,与“矣”复,从定州简本删。

【释】

法语之言:“法”,法则;“语”,教诫。

巽与之言:“巽”,顺也;“与”,助也。

绎:寻绎、推敲、分析。

末如之何:“末”,无也。

【训译】

先生说:“法规与教诫自己的话,能不接受吗?改正为贵。顺从与帮助自己的话,能不喜欢吗?分析为贵。喜欢而不加分析,接受而不做改正,(那)我就拿他没办法了!”

【章旨】

此章劝人于正确之言不可只听而不照办,对奉承帮助之言不可盲目听从。

二十四

9·24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校】

按:此章“子曰”以下旧又错衍于《学而》篇第八章下,今已删。

【释】

主忠信:“主”,主人,此意动,谓以之为主人。《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云:“曾子门弟子或将之晋,曰:‘吾无知焉!’曾子曰:‘何必然,往矣!有知焉谓知友,无知焉谓之主。’”卢辩注:“谓之主,是客之而已。”与此同。以忠、信为主以己为客,即听从于忠、信。

毋友不如己者: “毋”,不要。“友”,动词,以之为友。

过则勿惮改:“过”,犯错误。“惮”,畏惧、怕。

【训译】

先生说:“(要)以忠、信为主人,不要以不如自己的人为朋友,(自己)错了就不要怕改。”

【章旨】

此章教人交友改过。或有疑“无友不如己者”句者,担心人人如此则天下无友,殊不知己以人为友,人未必以己为友。

二十五

9·2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释】

三军可夺帅: “三军”,泛言数万人的军队,与匹夫相对。周代大国三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士兵。“夺”,剥夺、夺走。

匹夫不可夺志:“匹”,单也。“匹夫”,一个男人,与“三军”相对。

【训译】

先生说:“几万人的军队可以剥夺统帅,一个男人不可以剥夺志向。”

【章旨】

此章教人守志,也教人莫夺人志。

二十六

9·26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校】

按:“欤”旧作“与”,古字,从唐写郑本改今字。

【释】

衣敝緼袍:“衣”,穿也。“敝”,破也。“缊”,音运,乱絮。

狐貉:“貉”音禾,与狐同类,皮皆柔暖。此指狐、貉皮做的裘衣。

其由也欤:“由”,指仲由,子路。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邶风·雄雉》句。“忮”,音至,嫉恨。“何用”,为何。“臧”,善也。

是道也,何足以臧:“是”,此也。“道”,人所行也,此指致“臧”之道。有其道而不行亦不可以“臧”,故曰何足以臧。

【训译】

先生说:“穿着破棉袍,与穿着狐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惭愧的,大概是仲由吧!‘不妒嫉不贪求,怎么能不好?’”子路终身念诵它。

先生(批评)说:“这(只)是一条(使人好的)路,(只诵不行,)怎么能确保好?”

【章旨】

此章讲做事情关键在于行动。子路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似有不忮不求之风,故孔子引诗以赞之。子路虽终身诵念,盖行动上并非完全不忮不求,故孔子批评之,言下之意,是说只在嘴上念没有用,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二十七

9·2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校】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旧作“彫”,从皇本及《释文》说改本字。

【释】

凋:凋零。

【训译】

先生说:“天气严寒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章旨】

此章赞坚守节操之人,以勉人。

二十八

9·2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校】

按:“智”旧作“知”,古字,从定州简本及敦煌诸唐写本改。

【释】

惑:迷惑。

忧:忧愁。

惧:畏惧。

【训译】

先生说:“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人不畏惧。”

【章旨】

此章论智者、仁者、勇者,以教人。智者明达,故不惑;仁者无私,故无忧;勇者有胆,故不惧。

二十九

9·29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释】

可与共学:“与”,在一起。“共”,同也。

未可与适道:“未”,未必、不一定。“适”,之、往也。“道”,正道,共同的理想、主张。

未可与立:“立”,指立身于道。

未可与权:“权”,权衡变通、发挥,就道言。

【训译】

先生说:“可以在一起学习,未必可以一起走向正道;可以一起走向正道,未必可以一起立身于正道;可以一起立身于正道,未必可以一起变通正道。”

【章旨】

此章论人各有志,亦言就“道”之不易,明学问之道贵在变通。

三十

9·30“唐棣之华,翩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校】

翩其反而,“翩”旧作“偏”,以音误,从唐写郑本改。《诗·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亦作“翩”。

【释】

唐棣之华:“唐棣”,即棠棣,亦作“常棣”,俗名郁李。《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诗·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唐棣之华。”

翩其反而:“翩其”,轻飘之貌。“反”,同翻,翻飞。“而”,同“尔”,语助词。此为起兴之句。

岂不尔思:“尔思”,即思尔,尔,你也。

室是远而:即是室远而。“室”,家也。“是”,因也。《诗·卫风·氓》:“岂不尔思,远莫致之。”“而”,语气词。

【训译】

(《诗经》里说:)“唐棣花儿开,翩翩上下翻。岂能不想你?只是家太远。”先生说:“(这是)没有想,有什么远?”

【章旨】

此章教人说话做事要真心,不要找借口。凡事真心想做,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