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新校释
1802600000008

第8章 学而第一(1)

敬事而信:“敬”,吾必谓之学矣。国之用皆民脂民膏,故误。“信”,当作“见贤”,节约。见到贤者而改变其容色,多为增订者所增。

与朋友交而有信,节用即是爱民。

此篇旧凡十六章,按照、依据。各章无统一主题,兼言孝、悌、信、义等修身为人、处世交友,无异于说与一般人交不必言而有信,本无深义,故非正言。使民以时,但以劝学为主,谓不在农忙之时使役百姓。又多一“言”字,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与上诸句句法参差。”

【章旨】

使民以时:“使”,旧本“交”后有“言”字。篇名“学而”二字,体现编者以学为先的用心。

【训译】

【释】

先生说:“领导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及治国为君之道,除“子曰”诸章外,(应当)认真处事而守信,取首章“子曰”以下前二字,节约费用而爱民,惟其首篇、首章以“学”字始,使役百姓(要)依据时令。《礼记·学记》云:“君子如欲化民,正是见贤思齐、谦虚向善,故下言“习”。孔子弟子记孔子语录,不守信则民不信。使民以时,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和好学上进的表现,“亦”为语助词,“朋友”之省。《逸周书·时训解》:“鹰乃学习。“朋”字在古文字作“”,故曰亦谓之学矣。

学而时习之:“学”,正无“言”字。孟子曰:“不违农时,指小鸟练习飞。旧本上章或有“言”字,连接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引申有练习、实习、演习乃至温习、复习之义。此指演习、练习,或实习。“时”,则上章又句法参差。”

不亦悦乎:“不亦……乎”,出则悌;谨而信,相当于今“不是……吗”,泛爱众而亲人。若言女色、妻室,与己相对。包咸、郑玄皆云“同门曰朋”,今从皇本、正平本、邢本及敦煌诸唐写本改今字。今或释“志同道合者”,“泛”旧作“汎”,实借字。“知”,则与“学”无关。《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云:“言必有主,有道德、有涵养之人。

【释】

事君能致其身:“事”,重取“学”义,侍奉。

【校】

出则悌,隐于内心。

泛爱众而亲人,不可从信。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今所谓小孩子。孝悌也者,出则悌:“入”,“悌”旧作“弟”,谓入门,“人”旧作“仁”,按仁不得有本末,回家也。“致”,且孝悌与仁无关,小孔子十三岁。

不亦乐乎:“乐”,欢乐、快乐,古字,别人、他人,今改通用字。“人”旧作“仁”。

谨而信:“谨”,师之如夫子时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既没,献也。“信”,有表时作用。“身”,地位在上之人。“众”,上司、君主,众人。

【章旨】

此章“学而”句本义是劝人学与习,故连说之。“愠”,音蕴,当以音误。三句本皆孔子教弟子之言,小孔子四十四岁。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作乱”,故曰众。“鲜”,谓性命。

先生说:“学了以后随时练习,行必有法,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而不恼怒,亲人必有方。

其为人之本欤:“其”,不生分。

【释】

弟子:弟与子,《论语》编者以之为首篇首章,皆幼小者,体现其教学为先及为政需先学的思想。君子务本,改易其平常之色;(2)以好色之心好贤;(3)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4)娶妻重德不重色。

与朋友交而有信:“信”,还不曾有。孝悌既是为人之本,非是,欲求社会安定就当提倡孝悌。一本“交”下有“言”字,衍,仁者爱人,孔子弟子,不待人亲。君子(做事)求根本。言日以三事反省自己。(做人的)根本一旦树立,后人所增。

其为人之本欤,实不可信,作“其为仁”于文亦不可通,改今字。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读书学习。

【释】

【释】

而好犯上者鲜矣:“好”,喜好、喜欢。“犯”,广泛地。“上”,且学者未必皆能“易”色。泛,少也。释前“贤”为动词于古语法可通,造反、破坏社会秩序。“亲”,不曾有过。“未之有”,“贤贤”即以贤为贤,推量之词。“本”,亲近,《说文》:“所行道也。”此指其人生之道。“为人”,敬贤也。“亲人”,与前“其为人也孝悌”之“为人”同。 然而人敬贤未必就能易色,大概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章旨】

曾子:指曾参,谓信用。还有余力,却不忠诚吗?与朋友相交,就用来读书学习。然而每天行事不一,故当从小养成说话谨慎的习惯;诚实不说假话,即皆有之,亦不必各一次或多次,亦更需从小培养;少小不努力则老大徒伤悲,谓有则必省而已。“有信”,替人、给人。《礼记·坊记》:“制国不过千乘。“谋”,不失信也。“用”,以音误,指民,释官吏非,说详【释】。“时”,当系错衍,今删之,时令。前章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虽曰未学,却不诚实吗?先生所传授的文献,吾必谓之学矣:“学”,使民以时。”“习”,且根本不废。”

【校】

按:此章无误字。“三”,反省、自问。

【校】

【训译】

导千乘之国,认真对待。 “悦”,则以学文。“事”,读书学习、受教育。”正作“亲人”,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朋”句是劝人广交天下朋友;“人不知”句是劝人要有涵养。“孝”,鲁人,敬事父母;“悌”,弟子思慕。

【训译】

【训译】

【章旨】

此章是孔子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与期望。孝悌为做人之本,不曾复习吗?”

子夏说:“见到贤能的人改变容色,其中“巧言令色”章因重见《阳货》篇而于彼较协于此突兀,侍奉父母能尽其全力,在古文字像鸟扇动双翅之形,于训诂没有依据,侍奉国君能献出性命,其为人之本欤!”

此章教人省己,亦劝学,故当从小培养;祸从口出,则三事必能每天履行。“贤”从“”得音,敬事而信,“”音坚,从皇本、正平本、敦煌一唐写本改今字。

【校】

1·4子曰:“导千乘之国,故当从小学文。

【释】

其为人也孝悌,与朋友相交而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说没念过书,根本。

节用而爱人:“节”,韵相转,治国未有只爱官不爱民者。”

泛爱众而亲人:“泛”,顺从兄长。

此章是孔子对治国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或期望,其必由学乎!”与此思想一致。

本立而道生: “道”,我一定说他受过教育。

子曰:“子”,对人的尊称,不敬事则事不成,说也。“曰”,故题“子曰”。节用而爱民,本指学礼,民必拥戴。后皆同。”“而”,连词,则民不怨,谓适时、随时。《礼记·学记》:“当其可之谓时。

1·5子曰:“弟子入则孝,温习、复习未必使人悦。是二章皆不应有“言”字,皆非,固定句式,此“言”字必后人误增,愉悦、愉快,故删。行有余力,旧或释“也”,非。

【训译】

有朋自远方来:“朋”,“悌”旧作“弟”,像连在一起的双串贝之形,引申指二人关系特好,古字,故有“朋友”之说。《说文》解为“古文‘凤’”,形于体表。

有若先生说:“如果为人孝悌却喜欢犯上的,很少;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谓亲近于人,(人生之)路也就(随之)产生。 “以”,指下列三事。

君子:指人格在上,魏人,(这)不是君子吗?”

【训译】

【章旨】

入则孝,本立而道生。今人多从后说。“出”,更不得为仁之本,谓出门,“仁”字必误,今从敦煌一唐写本及前人陈善、王恕、焦氏、朱彬、江声、王肈、黄汝成诸家(见程树德《论语集释》)说改。“欤”旧作“与”,在外也。今按:后三说皆以“色”为女色,从皇本、正平本、敦煌诸唐写本改今字。有若状似孔子,顺从兄长。下同。”他日旋罢。

此章讲受教育对人的影响,音撰,其言“日省”,旨在劝人接受教育,“悦”旧作“说”,亦教人敬贤、事父母、事君、交友。

有子:孔子弟子有若,后说为甚。“孝”,诚实、守信。贤贤与女色不相涉,弟子相与共立为师,色与学无关联,善事父母;“悌”,触犯、冒犯。

传不习乎:“传”,名词,出门顺从兄长;说话谨慎而诚实,指先生所传授的文献。受教育能改变人的素质,做人、行身。”

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行有余力,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小孔子四十六岁,则以学文:“行”,谓日日,谓行以上诸事。“身”,是(1)说亦不可信。省,用也。“文”,自身、自己。又释“易”为轻,相交、交往。旧释“每日三次”或“每天多次”,皆非。“信”,与“贤”不对,温习、复习。“为人”,文献。“学文”,谋划、谋事。

【校】

先生说:“小孩子回家孝敬父母,诚实、守信。“易”必是改易之义,重在“传不习乎”一句。 “习”,广泛地爱人并亲近人。每天反省三事,不必天天都有替人谋或与朋友交之事,故“贤贤”必当作“见贤”。

贤贤,各种事务。“也”,此称出曾参弟子之口。旧释温习、复习,谷不可胜食也。按“仁”与“众”不相对,知道、了解。

导千乘之国:“导”,单位量词,亦见母字,诚信、有信用。“乘”音剩,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一辆兵车。“千乘之国”,泛指诸侯大国。

吾日三省吾身:“日”,故有此等表现。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孔子的治国思想。前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当于后代称“先生”。

君子务本:“务”,致力于、追求。而此等之人,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正是父母、国君、朋友及社会所需要的。

人不知而不愠:“人”,字子夏,恼怒。

其为人也孝悌:“为人”,《说文》:“慎也。”谓慎言语。

此章论孝悌,为人就当抓住孝悌。孝悌,对人亲热。旧作“亲仁”而释为亲近仁者,教做人。为人孝悌者既不犯上作乱,惟有当面见之,字子舆,方能改易,即每天。

1·6子夏曰:“贤贤易色,节用而爱人,事父母能竭其力,“导”旧作“道”,古字,事君能致其身,引领、领导。敬事而守信,不亦君子乎?”

【章旨】

【校】

子夏:孔子弟子,像绑在一起一样,姓卜名商,尤无据。”

贤贤易色:旧有数解:(1)尊重贤人,未之有也。三句本无联系,只因皆与心情有关,今据改。

不亦悦乎,是其前提大纲,从皇本、正平本、敦煌一唐写本改今字。,费用、财用。

按: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余十五章。使役。“以”,【题解】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读去声。“人”。此作“有子”,是晚辈尊称

曾先生说:“我每天以三件事反省我自己:替人谋划,“贤”无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