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1803800000014

第14章 胡桃夹子(1)

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两幕芭蕾)

剧本:马利乌斯·彼季帕(M.Petipa)

编导:列夫·伊凡诺夫(L.Ivanov)

音乐:彼得·柴可夫斯基(P.Tchaikovsky)

首演:1892年11月17日,彼得堡

创作背景

可能是受到《天鹅湖》和《睡美人》成功的鼓舞,1890年,符谢沃洛吉斯基还想编排一部新的芭蕾舞剧。这一次,他选择了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老鼠王》进行改编。霍夫曼的故事情节非常复杂,符谢沃洛吉斯基把它大大地简化了,他首先请彼季帕写出了剧本,然后他仍请柴可夫斯基为它作曲。

这一年,柴可夫斯基年满五十,他只活了五十三岁,而彼季帕已经七十多岁了,《胡桃夹子》却是一部儿童题材的芭蕾舞剧。

也在这一年,柴可夫斯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一直在精神和经济上支持他的梅克夫人突然中止了和他的往来,他觉得自己“对人类的一切观念,对人类至高品德的信念现已破灭”,但他还是接受了写作任务。这一次,彼季帕仍然给柴可夫斯基编制了一个甚至比《睡美人》更为严格详细的结构计划。

1891年初,柴可夫斯基应邀前往美国,2月,他回到彼得堡乡间的住所,开始考虑新舞剧的创作。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我开始投身于舞剧的写作,我想在离开这里之前可以完成其中不少的部分。”

3月18日,在他启程去美国的前夕,他完成了舞剧的第一幕。

在去美国的旅途中,遇到一件偶然的事,对《胡桃夹子》的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柴可夫斯基在途经法国巴黎的时候,发现了一件新问世的乐器——钢片琴。这是法国人米斯泰尔发明的,1886年刚刚获得专利。柴可夫斯基觉得这种乐器的声音非常特别,也非常好听,为了怕俄国的其他作曲家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或格拉祖诺夫等抢先得到这种新乐器,他马上写信给老朋友出版商尤根松,要求他无论如何也要秘密地迅速从巴黎买一件钢片琴运回俄国,他相信“这种新乐器会引起极大的轰动”。后来,柴可夫斯基果真把这种乐器用到《胡桃夹子》第二幕的舞蹈音乐中,也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特殊效果。

结束了对美国的访问,6月初,柴可夫斯基回到麦诺埃的住宅,继续创作《胡桃夹子》和另一作品《约兰塔》。7月7日,他完成了全部舞剧的草稿。

但配器工作又因为他的另一次旅行耽搁了,不过这次耽搁倒好像是替《胡桃夹子》做了一次宣传。

这一次的旅行是去彼得堡,观看他创作的一部歌剧《督军》的演出,但是,柴可夫斯基对这部作品很不满意,并且把总谱撕掉了。

为了填补演出的空白,柴可夫斯基决定写出一部新作品来,他就把刚刚完成的《胡桃夹子》中最满意的几段选出来,匆匆为它们配器,写成《胡桃夹子组曲》在音乐会上演出,结果,组曲受到极大的欢迎,六段音乐中的五段都被要求再来一次。这使得《胡桃夹子》的音乐比舞剧提前公诸于众了。

《胡桃夹子》的总谱在1892年4月6日完成,其两幕三场,由二十四段音乐组成。

《胡桃夹子》的舞蹈编排本来是由彼季帕承担的,他也为此编写了详细的结构计划,但是,当柴可夫斯基完成了音乐创作,准备投入舞剧创作的时候,彼季帕却突然病了,他不得不把编导工作交给助手列夫·伊凡诺夫来完成。

伊凡诺夫在《天鹅湖》中已经一试身手,他虽然是彼季帕的助手,但是,却和彼季帕有很多不同,他对彼季帕原来的计划作了一些调整之后,很快就将新舞剧编排成功,并于1892年11月17日与柴可夫斯基的新歌剧《约兰塔》在帝国马林斯基歌剧院同台演出。

《胡桃夹子》的首演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观众对舞剧的反应平平,但是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却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喜爱。

虽然首演不太成功,《胡桃夹子》却因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一些精彩片断而一直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特别是在西方,竟然成为票房价值最高的芭蕾舞剧之一。在有的国家,圣诞节的时候上演《胡桃夹子》也几乎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项目。

人物风采

《胡桃夹子》是列夫·伊凡诺夫第一次独立编导的第一部芭蕾舞剧。

伊凡诺夫毕业于彼得堡舞蹈学校,曾担任马利亚舞蹈团的演员,1885年,经彼季帕推荐,被任命为二级编导,成为彼季帕的助手。

在《天鹅湖》的改编中,伊凡诺夫已经表现了非凡的能力,由他编排的第二幕和第四幕,成为世界芭蕾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成就甚至已经超过了由彼季帕改编的第一幕和第三幕。

彼季帕是芭蕾舞台上的霸主,他主宰着舞台上乃至舞台下的一切。他的舞蹈创作是在音乐写作之前就已经基本成型了,作曲家是按照他的意图进行创作的。而伊凡诺夫则善于从音乐中去寻找灵感。

《胡桃夹子》的内容非常简单,情节也确实枯燥乏味,尤其对于成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非常精彩,而伊凡诺夫编排的舞蹈也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其中最精彩的, 就是《雪花之舞》。

最初的剧本,本身存在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后半段的糖果王国,过于迎合贵族们的欣赏口味,与第一幕之间又没有联系,造成整个作品结构的不完整,仅仅是圣诞节送给儿童的礼物。

《胡桃夹子》问世一百多年,虽然在舞台上历演不衰,但是,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最初的版本,最初的版本已经失传,保留下来的,就只有《雪花之舞》。

《雪花之舞》是伊凡诺夫的杰作之一,著名评论家沃伦斯基赞扬这段舞蹈:“编导编排得线条规则,和谐完整,所以每个细节看起来都很舒服。”这个舞蹈表演者有六十人之多,而且全是女演员,有八名领舞者。她们都穿一样的饰有绒球的白纱舞裙,头戴由棉絮构成的放射形花环,手里拿着顶端有棉絮的冰杖。

沃伦斯基是伊凡诺夫的同时代人,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当年伊凡诺夫编排的《雪花之舞》演出的情况:“伊凡诺夫深思熟虑构造出一个完美整齐的艺术品,其中涵盖了寒尘中勉强可见的闪烁,雪花晶体的线条和图案,冰霜造型的奇形怪状……三人的小轮舞以Z形曲线切割舞台,形成多种图案——小五角星、小圆圈以及各种平等和互切的直线。一部分女舞蹈演员组成又大又长的十字,中央又有其他小‘雪花’组成的圆圈。在我们的面前,八名冬仙子面朝观众按华尔兹的节奏跳出快而柔的巴斯克舞步(Pas de basque)。圆圈往一个方向旋转,而十字则按相反方向旋转……伊凡诺夫设计了一个门字形图案。后排横线列四排,两侧各有两行。后排女演员挽起双臂组成一个大圆圈,两侧的几行散开,急速快跑,同样组成一些小圆圈。

舞蹈还是以包括巴斯克舞步在内的小碎步为基础,小跳勉强可见,像是用脚踩在泥泞的雪地上。小雪花们构成一个大星,一些女演员进进出出。大星很快变成一个全体的轮舞。圆圈时而散开,时而又连接在一起。暴风雪将这群金字塔形的女演员旋转起来。小雪花在飘飞,小冰凌也在暴风雪中左右摆动。”他认为“按其完整和含义的丰富来说,这个造型的杰作,大概只有普希金的诗才能与此媲美”。这个舞蹈也体现了彼季帕和伊凡诺夫交响芭蕾舞蹈的特色。

所谓交响芭蕾,是受交响乐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舞蹈语言。芭蕾的交响化和吸收现代舞蹈艺术手法成为当代芭蕾的两个最显著的标志,使它从创作思维、编舞手法、舞蹈语言、作品结构以及美学特征、欣赏情趣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响芭蕾,也就是把整个舞台上的演员都当作交响乐中的乐器一样,即使在某一乐器独奏的时候,也会为它伴奏,而不是停下来。在交响芭蕾中,当主要演员在表演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的时候,群众演员并不像古典芭蕾一样“冻结”在舞台上,而是作为整个舞蹈的一部分并“活动”起来,相当于交响乐中的“多声部结构”。彼季帕早在1868年《海盗》总督府花园一场和1869年《唐·吉诃德》的山林女神一场以及1877年的《舞姬》的幽灵一场中,已经成功地运用交响芭蕾创作手法,使这些舞蹈场面成为传世佳作。伊凡诺夫在《天鹅湖》第二幕中也成功地运用了交响芭蕾的创作手法,并且使这一幕成为交响芭蕾的经典之作。《小雪花舞》也是交响芭蕾创作的成功范例。

这些成就,使伊凡诺夫也享有“俄罗斯芭蕾之父”的美誉。

剧情介绍

第一幕

第一场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德意志的一座小城镇上,在市议会议长斯塔尔鲍姆博士家的大客厅中。

这是圣诞节的前夕——平安夜。窗外飘着白雪,室内烧着炉火,温暖如春。客厅的中央,是一棵很大的圣诞树,上面挂满了彩灯和饰物。博士夫妻和女儿克拉拉、儿子弗里兹正在忙着做过节的准备。孩子们特别高兴,他们跑上跑下,忙这忙那。

挂钟敲了九下,客人们来了,亲朋好友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到博士家,一起欢度节日。大人们兴高采烈,孩子们看到张灯结彩的圣诞树,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克拉拉和弗里兹看到这么多小朋友来了,更是激动万分。博士夫妇给孩子们戴上漂亮的纸帽,大人们互道问候,大家围着美丽的圣诞树,跳起了优雅和小步舞的欢快的塔兰台拉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