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绝代风华
1807900000025

第25章 杨荫榆:被“风潮”掩蔽的抗日女杰(1)

杨荫榆(1884—1938),江苏无锡人。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因反抗日军的暴行,被日军杀害。

1903年在其兄杨荫杭创办的锡金公学就读,学习近代数理知识,是为开男女同校的风气之先。后至苏州景海女学堂读书两年左右,又转学到上海务本女中,直至毕业。1907年江宁学务公所录取她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女子学院,后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毕业回国后,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同时兼任生物解剖教师。1914年,出任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一度在上海教书。1924年2月被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被任命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任女师大校长期间,她竭力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但她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依仗权势打击和排挤进步教师,导致1924年8月在北师大任教的鲁迅也退回了该校的聘书。1925年5月9日,杨荫榆假借评议会名义开除许广平、刘和珍、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姜伯谛等六个学生自治会员。1925年8月,北洋政府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撤走进驻女师大的武装警察,并批准了她的辞职,免去了她女师大校长的职务。

此后十多年,先后任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院讲师、东吴大学日文兼教育学教授,执教于苏州女师和省立苏州中学。三十年代中期,她还创办了名为“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的私立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侵华日军要她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她面对侵华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有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盘门新桥巷的杨荫榆家时,杨荫榆立即勇敢地站出来用日语同日军交涉,当众斥责日军的暴行,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凡此种种,刺激了日本侵略军,她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以司令部传见为借口,把杨荫榆诱出家门,行至盘门外吴门桥,突然向她开枪,并把她抛入河中,因见她在河中晃动手臂,又开数枪将其射杀。次年,杨荫榆被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

1901年,杨荫榆遵父母之命,与寓居在无锡的常州籍某蒋姓人家的少爷成亲。当初定亲的时候,其父母“只求门当户对,并不知对方的底细”(见杨绛《回忆我的姑母》,下同)。在新婚之夜,杨荫榆发现对方竟是个愚蠢无能之辈,和自己没有半点共同语言。而且这位蒋少爷长得也极丑,据杨荫杭形容,“那位少爷老嘻着嘴,露出一颗颗紫红的牙肉,嘴角流着哈喇子”。面对这样一桩荒唐的婚姻,性格倔强而有主见的杨荫榆以那个时代大家闺秀所罕有的勇气进行了大胆而彻底的抗争,在当时的无锡城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新婚之夜她撕破了新郎的脸,第二天一早就毅然返回家中。结果婆婆亲自上门来接,三姑母对婆婆有几分惧怕,就躲在我母亲的大床帐子后面。那位婆婆不客气,竟闯入我母亲的卧房,把三姑母揪出来。逼到这个地步,三姑母不再示弱,索性撕破了脸,声明她怎么也不再回蒋家。她从此就和夫家断绝了。”对杨荫榆这段极为短暂的婚姻,杨绛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我母亲曾说:‘三伯伯(无锡方言:姑母)其实是贤妻良母。’我父亲只说:‘申官(杨荫榆的乳名)如果嫁了一个好丈夫,她是个贤妻良母。’我觉得父亲下面半句话没说出来。她脱离蒋家的时候还很年轻,尽可以再嫁人。可是据我所见,她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桎梏,就不屑做什么贤妻良母。她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她跳出家庭,就一心投身社会,指望有所作为。”由于杨荫榆的坚决态度,这桩封建包办婚姻终于告吹。而这时的杨荫榆只有18岁。从此以后,杨荫榆终生独居,再也没有结过婚。这桩荒唐的婚姻给了她很大的刺激,对她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此后杨荫榆比一般女性更勇敢、自觉、超前,一心投身社会,希望有所作为。

1902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公布,但章程上却未涉及女子教育。在仍然被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维方式支配的中国社会中,女子的教育是不被重视的。但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五口通商,西方的文华开始逐渐侵染中国,到1902年的时候,中国各地纷纷设立教会学校,人们已开始意识到教育的必要,然而吸收的学生大多为上流社会的女子。景海女学堂就是类似的教会学校之一,由美国监理会主办,校址设在苏州市内东南部、薪门附近的天赐庄。这所学校收取的费用很高,杨荫榆依靠兄长的帮助,进入该校学习两年。

之后,她转学到上海务本女中。这个务本女中原本是个私塾。1902年被命名为“务本女子学校”,与蔡元培在同年创办的“爱国女学”并驾齐驱,是一所为社会培养独立的新女性的私立女子学校。与杨荫榆同班的有章太炎夫人汤国梨。这个学校有学生150多人,在当时已经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学校。1907年5月,杨荫榆毕业,后赴江苏省参加官费留学考试并顺利通过,7月启程去往日本。她先入青山女子学院,后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6年后的1913年,杨荫榆从日本毕业归国。

归国时的杨荫榆,日语水平很高,对日本的礼仪也极熟悉。毕业之际,她因成绩优秀受到校方嘉奖,奖品是一对不知是金的还是铜的别针。

1907年1月24日,即杨荫榆赴日本留学5个月前,清政府公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至此,被忽视长达几千年的女子教育终于建立了制度。当时由于列强侵略中国,一些开明人士认为,要培养优秀人才,改变落后的国家面貌,就必须对所有国民进行教育,几千年来不被重视的女性也不例外。但是当时女子教育的目标却与现代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驰,清政府建立女学的最大目标是把女性培养成传统的贤良淑德的妻子。与以往的差别是,这些贤妻良母是具有现代知识的贤妻良母,她们不需要专门知识和深厚学问,能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可以了。

回到国内后,杨荫榆就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1913年,她被聘为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新苏师范前身)教务主任,教生物学课程。1914年,她到了北京,任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的学监兼讲习科主任。1918年,教育部首次选派教授赴欧美留学,她应选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

在这一段教学经历中,她在校内有很高的威信,也得到同学们的拥戴。据许广平回忆:“关于她的德政,零碎听来,就是办事认真、朴实,至于学识方面,并未听到过分的推许或攻击,论资格,总算够当校长的了。”杨绛回忆当时杨荫榆赴美留学时她去车站送行的场景:“那天我跟着大姐到火车站,看见三姑母有好些学生送行。其中有我的老师。一位老师和几个我不认识的大学生哭得抽抽噎噎,使我很惊奇。三姑母站在火车尽头一个小阳台似的地方,也只顾拭泪。火车叫了两声(汽笛声),慢慢开走。三姑母频频挥手,频频拭泪。月台上除了大哭的几人,很多人也在擦眼泪。

”这一切,正如杨绛所说:“我现在回头看,那天也许是我三姑母平生最得意、最可骄傲的一天。她是出国求深造,学成归来,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她还有许多喜欢她的人为她依依惜别;据我母亲说,很多学生都送礼留念;那些礼物是三姑母多年来珍藏的纪念品。”1924年2月,杨荫榆受教育部委任,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同年,女高师改名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杨荫榆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杨荫榆是一位称职尽责的教师,但一名尽责称职的教师却未必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虽然杨荫榆在国外受过欧美先进思想的熏陶,但是她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落后了。在成为女师大的校长之后,她的办学目标仍停留在戊戌变法时期把女子培养成贤妻良母式的人物这一水平上。经过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洗礼的国人,尤其是学生,对专制、独裁与黑暗充满了厌恶和唾弃,对自由、民主充满了渴望。年轻学子们就像当年勇于退婚的杨荫榆一样,对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充满了战斗的精神,他们勇于挑战权威,不怕压制。杨荫榆把从西方学来的那一套教育理论,不加甄别地运用到中国来,在当时政治黑暗、国家动荡不安的中国,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留过洋、接受过先进教育思想,又当上校长的杨荫榆成为了时代的落伍者。她强调秩序、学风,强调学校犹如家庭,需要一个稳定的局面。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宣称:“窃念好教女师大遗址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所以被学生讽为“国民之母之母之婆”。她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过问政治活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斥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在校务方面,作为女强人的她则免不了独断专行、处事不公。这样就必然激起公愤。

1924年秋季开学之际,由于南方水灾以及江浙战争的影响,部分学生回校耽误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没有按时报到。杨荫榆决定进行整顿校风。她在学生回来以后制定了一个校规,说凡是逾期返校的都要开除。但在处理具体学生时,她对逾期返校的部分学生作出退学处理,而对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学生却手下留情,放过不问。此事在学校引起轩然大波,驱杨风潮由此爆发。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并派代表前去教育部申述杨荫榆任校长以来的种种黑暗情况,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任教育总长之名义,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5月7日,杨荫榆以“国耻纪念日”的名义举行演讲会,她作为主席登台,却被全场学生的嘘声赶走。5月9日,杨荫榆即借校评议会名义,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自治会成员,“即令出校,以免害群”。并在给学生家长的信中说:“本校为全国女学师资策源之地,学风品性,尤宜注重。乃近年以来,首都教育,以受政潮影响,青年学子,遂多率意任情之举。习染既深,挽救匪易,本校比以整饬学纪,曾将少数害群分子,除其学籍,用昭惩儆……”杨荫榆宣布开除6名学生学籍后,女师大学生会召开紧急会议,颁发致评议会的公开信,同时针锋相对宣布:校方关于开除的牌示“自归无效”。5月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并出版《驱杨运动特刊》。杨荫榆闻讯后,立即逃往女师大附属学校。这时,大家一致推举总干事许广平为代表,拿封条封闭校长办公室;还派人张贴布告,值班把守,不准杨荫榆进入校门。为了争取教员的支持,学生会印发了《女师大学生自治会恳请本校教员维持校务函》,并派人分头谒见各级主任和职员,请他们出面主持正义。5月27日,鲁迅、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表示坚决支持学生。

7月29日,杨荫榆借口暑假整修宿舍,叫来警察强迫学生搬出学校,被学生拒绝。7月31日,杨荫榆以学校名义向京师警察厅发出公函,请准于8月1日照派保安警察三四十名到校。8月1日,杨荫榆率领二十多个职员,在警察的武力支持下进入学校,勒令留在校内的学生即刻离校。杨荫榆宣布: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国文系三年级和教育预科一年级,所有住校学生立即离校。刘和珍、许广平、郑德音等率领学生,坚决反抗。杨荫榆指使警察强行驱逐学生,但他们仍不屈服。各校学生会代表闻讯前来慰问,杨荫榆见此情势立即逃离现场,但是警戒线一直没有解除。8月2日,杨荫榆下令女师大全体职员工友离校,在太平湖饭店和首善公寓集合,致使学校处于瘫痪状态,甚至厨房断炊,学生只得靠各校支援来的食品充饥。8月3日,杨荫榆在报上发表《致各界声明书》,把女师大发生纠纷的责任推到学生身上。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杨荫榆只有辞职一条路可走了,于是她向教育部提出辞职。并在8月4日的《晨报》上发表了辞职感言:“荫榆置身教育界,始终以培植人材恪尽职守为素志,在各校任职先后将近十年,服务情形,为国人所共鉴。去年三月,蒙教育部之敦促,承乏斯校。任职以来,对于校务进行,必与诸同人协议熟商,对于学生品性学业,务求注重实际。惟荫榆秉性刚直,不善阿附,有时处理事物,自问过于认真,容有不见谅与人者,但即受国家委以重任,矢志以尽力女子教育为职责。毁之劳怨,所不敢辞,至于个人进退。原属无足轻重,所以勉力维持至于今日者,非贪恋个人之地位,为彻底整饰学风计也(按本校近七年来每年皆有风潮)。”8月6日,段祺瑞政府决定停办女师大。8月7日,由鲁迅参加的校务维持会成立,决议:一、拒绝解散令;二、驱逐章、杨;三、请社会上热心教育人士,共起维持。

8月8日,教育总长章士钊批准了杨荫榆的辞职,免去了她女师大校长的职务。教育部的免职公文上列举了杨荫榆的9条罪状:一、以教务会评议会之籍便私图,则废弃各级主任,而滥用员司;二、以学校经费之充饱私囊,则违幸征收,而剥削寒酸;三、硕学宿儒,以弄己而排斥之;四、朽木樗枥,以私谊竟登庸焉;五、学生以爱憎为优劣;六、市恩而代缴学费,利诱学生;七、其尤倒行逆施者,则舞弊营私,破格收生;八、溺职虚应,徒事敷衍;九、头脑冬烘,居心残酷。

杨荫榆的校长生涯惨淡收场,但在她短暂的一生中,还是有许多令人钦佩的情节。除了早年大胆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终生致力于女子教育事业之外,杨荫榆的一生还有一个极大的亮点:那就是她晚节可嘉,当目睹周围邻居饱受日军烧杀抢掠之苦时,她不惧日寇淫威,挺身而出,凛然斥敌,最终被日军杀害。

女师大风潮之后,杨荫榆在北京待不下去了,只得回到了家乡苏州执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面对侵华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杨荫榆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

有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盘门新桥巷的杨荫榆家时,杨荫榆立即勇敢地站出来用日语同日军交涉,当众斥责日军的暴行,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