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
183300000153

第153章

第六十八章第2节为官,则利欲熏心

后来,二人一同到晋国做官。玉寅生又重申以前发过的誓言,三乌从臣说:“过去用心发过的誓言还响在耳边,怎能轻易忘呢!”当时赵宣子受到晋王的宠爱,人们争相拜访赵宣子,以期能得到他的推荐,从而得到国君的赏识。赵宣子的府邸前车子都排出了很远。这时三乌从臣已经后悔,想去赵宣子家又怕玉寅生知道,但是又很想结识赵宣子,几经犹豫后,决定尽早去拜访,以避人耳目。当小鸡刚叫头遍,他就整理衣冠,匆匆忙忙去拜访赵宣子了。进了赵府的门,却看见已经有个人端端正正地坐在正屋前东边的长廊里等候了,他走上前去举灯一照,原来那个人是玉寅生。两人相对而愧,赶紧告退了。

参悟人性

明代宋濂评论说:“二人贫贱时,他们的盟誓是真诚良好的,等到当了官走上佳途,便立即改变了当初的志向,为什么呢?是利害关系在心中斗争,地位权势使他们在外部感到恐惧的缘故。”

人们趋炎附势的行为并非性格软弱导致的惯性举止,而是为维护自身利益进行的一种功利选择,也就是说,这种所谓的“巴结”行为也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巴结”的前提是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弱势,而要改变这种弱势,维护或发展自身的利益就必须依靠外在的力量。这是一种绝对利己主义的理性选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即使背叛某种道义和誓言也在所不惜。

三乌从臣和玉寅生的选择,从人性之私的角度来说,完全是理性的,也就是他们的背叛是明智的。因为,赵宣子的权势对他们的仕途来说,是一种不能忽视的可利用的外在资源。如果他们都不趋附而固守他们所谓的“品性”的话,肯定与高官厚禄无缘。相反,谁趋附谁就有机会。在异国为官,无权无势,受到赏识和提拔,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现实而又足具诱惑力的。那么,背叛就是利益驱使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