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
183300000155

第155章

第六十九章第2节幕后真凶,一个争功、一个逐利

谁知此时,大将韩信竟然乘夜幕的掩护,带兵偷袭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对郦食其说:“如果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的话,我就要烹杀了你!”

郦食其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老子绝不会替你再去游说韩信!”于是,齐王下令将郦食其烹杀,然后带兵向东逃跑,齐国随后就被韩信攻取了。

“伐齐烹郦”,是一桩似是而非的公案。事实上,郦食其曾是刘邦早期的主要谋臣之一,只是在张良出现后其风头稍弱。在韩信灭赵收燕之后、刘邦屯兵修武期间,郦食其曾建议刘邦铸印立六国之后人而御之,后被张良而否定,刘邦大骂郦“竖儒妄为筹策,几乎败我之事”。由此可见,刘邦的基本策略确定在了“彻底灭亡六国”而不是恢复重现秦以前的分封制度。基于这一点,在对于齐国的问题上,刘邦的本意就是要在可能的情况下使其彻底灭亡,而不是只要一个朝汉暮楚的表面上的顺从之国。为此,就能够明晰谁是害死郦食其的真凶了。

其实,韩信在破赵收燕之后,一直在积极准备伐齐。但是刘邦并没有把郦食其前去齐国劝降的事通告韩信,郦劝降齐国之后刘邦也没有命令韩信停止对齐国用兵。当韩信大军开到齐国边境上时才听说郦已经劝降了齐国,于是不知如何是好,但仍倾向于罢兵。不过这时韩信手下的谋士蒯彻见韩信欲罢兵不攻,便对韩信说“将军攻打齐国是遵汉王之命行事,而汉王又悄悄地派使者劝降齐国,且并不把劝降之事通告将军,将军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吗?现在,汉王也没有命令将军停止军事行动,如果现在放下齐国不打了,这算不算将军违令不遵呢?再者说,郦食其不过是一介书生,单凭他那三寸之舌真就能说降齐国七十余城吗?这还不是全仰仗将军大军压境的威力,如果没有将军的武力威胁,郦食其就不可能取得成功。难道将军为将数年,还比不上郦食其这一介儒生吗?”在这种情况下,韩信才突然向齐国历下城发起猛烈进攻,致使郦食其被烹的。

参悟人性

因此,整个事件的结果,就是牺牲了一个无辜的郦食其,还使韩信背上了“出尔反尔”之名。但是认真分析起来,责任恐怕还在于刘邦身上,韩信只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不难看出,刘邦在其中耍了一个阴谋。他不对任何人说明他的意图,而让韩、郦二人缺乏协调,两条线上各行其是,最后得到了一个完整的齐国,而不只是齐国名义上的投降,符合刘邦的最大利益。牺牲郦食其,也许本非刘邦他本意,但把责任推给韩信,让韩信充当了替罪羊却是事实。也许,这些也就是汉王刘邦的玩弄权术的高明之处吧。

不过,最冤的还是郦食其,作为一个谋士,他一生都在尽心尽力为刘邦四处奔走,希望用结盟的方式壮大刘邦的势力,他自己也用身家性命担保自己许诺的真实性。这种重信用的气节,是他身上的闪光点。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也就是说,他虽然和齐王许下了诺言,但是他却不知道刘邦会不会也信守这个诺言,以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即使在外交上再重信义,也抵不过君王善变的命令和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他为刘邦赢得了齐国的支持,但是充其量是刘邦的一颗棋子而已。

人性之真诚与人性之险恶就这样错综复杂地交织在历史的天空,让人感慨不已、悲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