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活着,因你而美丽
1838400000017

第17章 一路奔波(5)

盛志勇给孩子做了仔细的诊断,是由感冒引起的急性肺炎。他先给孩子打了退烧针,开了一些消炎药,而后对郭凤莲说:孩子病得不轻,你当母亲的要停几天工照顾照顾孩子。郭凤莲点点头,有些内疚地说:自打孩子生下来后没吃过几口奶,哪有做母亲的不心疼自己孩子的……可是,你是大寨的带头人,时时处处、大事小事你都要做出个样子,大家才信服啊!

盛志勇说:我们来大寨参观学习,也真正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郭风莲淡淡一笑说:我可没有像报纸广播宣传的那样,好像“铁姑娘”就不食人间烟火。要是大寨这地方是江南鱼米之乡,也就没有今天的大寨了。谁不想过好日子呢。

盛志勇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他觉得此行来大寨参观学习,最大收获就是看到了真真实实的大寨人。听到了大寨鲜为人知的心声:大寨在人间,不是在天上。毛主席说,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那“盛名”者也是身不由己啊!全国学大寨,是一种“需要”,就像医疗队的医疗队下乡同样是一种“需要”一样,是政洽的需要,是斗争的需要,是革命形势和任务的需要。

几天后,郭凤莲的儿子痊愈了。她抱着儿子向盛志勇表示感谢,说:当“铁姑娘”的妈妈治不了儿子的病,治病还得靠医生。

9.学会忍耐

盛志勇也时常问自己:命运就这样注定你不断地当“差”,不停地在外奔波吗?你的创伤、烧伤学研究该怎样进行下去?难道就这样半途而废、不告而终吗?

心灵与良知告诉他:你别无选择,这已是对你最大的恩惠了。而你的研究室在哪里?那里竟放不下你的一张桌子!你记着,你应该明白,你的命运和你同类的人的命运一样,都与一个时代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你逃避不了这个时代,你也无法背离这个民族!你要学会忍耐,学会等待。

等待,是因为能看到希望所在。

而忍耐呢?忍耐是无限的惨淡经营与勤勉,并旦随身带着自己的灯火,寻找出自己的道路。

也难怪,一个在外奔波的人,他每次回到家里,都会让妻子感到惊奇,说他“像个失踪的人重新出现,像一个陌生的乡下佬进城来了……”所以他每次回来,妻子就问他下一次又淮备到哪儿?他苦笑着说,无知道我又要到哪儿,还会有下一次吗?妻子说,会的,会有下一次的,你等着吧。

还别说,自打山西回来,随之“9.13”事件宣告林彪反党集团覆灭以后,这期间有4年多他没有再当“差”外出,直到1975年11月,他作为军医代表团成员出访罗马尼亚。但解放军总医院创伤外科取消了,只保留烧伤外科让他负责。好像从此以后就不会有流血、有牺牲、有战争创伤了。他说但愿如此,不管是创伤还是烧伤都叫伤嘛!只要这个世界有伤痛存在,你从事的这个“行当”就不会失业!

197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共和国的创始人在这一年里相继逝去,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把中国人的悲痛加剧得无以复加!

连续几天几夜,解放军总医院的医务人员都在抢救从地震灾区运来的伤员。而大部分伤员是硬伤所致,统由烧伤外科和急诊外科做紧急救护后再分诊到其他科室进行治疗。一时间,烧伤科门里门外连走廊里都住满了伤员,但还不够住,只好把院子里临时搭建的简易防震棚也腾出来接收一批又一批运来的伤员。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连几日未合眼的盛志勇突然接到命令,要他率一个抢救小组急奔唐山,抢救被倒塌的废墟埋没了多日的生还者。

这是一次与死神做殊死较量的战斗,而熟悉盛志勇的人知道,他是个在死神面前永不言败的强手!

有记者在现场拍下这样的镜头:当从废墟堆里扒出一个只有微弱心跳的少年时,这位堪称少年爷爷的民生毫不犹豫地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硬是从死神手里救活了一条小生命!记者也拍下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画面:在强烈的地震把一幢楼夷为平地时,一位年轻妇女的两条腿被楼板死死挤胆住,身子却隔在倒塌的墙内一个狭小的空隙里,在震后十多天里,她仅靠时而下的雨水和自己的尿充饥创造了生存的奇迹。她是被救灾部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盛志勇闻讯赶到后,迅速指挥宫兵用撬棍撬开楼板,将她已经坏死的右腿包住,一点一点将她从狭小的空隙里掏出来,经过紧急抢救,终于把她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赴唐山救伤冋来,盛志勇积累和总结7许多受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撰写了《唐山大地震中大批伤员的民疗救护及创伤治疗的回顾》报告,此报告在笫46届美国创伤学会?FITTS讲座上宣读,引起国际创伤界的关注与反响。该学会自成立12年中只聘请过4名外国学者作专题报告,盛志勇就是其中之一。他被接纳为该学会荣誉会员,成为当时惟一获此荣誉的中国学者。

大灾过后,一切又复于平静。但作为一名创伤、烧伤外科学专家,盛志勇似乎因为职业的使然而感到并不轻松: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真是猝不及防的吗?那么,战争呢,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吗?

人类一千次一万次地诅咒战争,却一次又一次地走向战争。回眸百年,伟大而辉煌的20世纪,展示广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最灿烂的文明成果,但也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兵燹战祸!仅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大浩劫,继而裹挟的300多次局部战争,就留下了1.5亿人的白骨;数亿人的鲜血历练了人类空前绝后的战争与和平的理念……

也许是大自然和战争的罹难,战火与硝烟铸造了盛志勇和他的同事们从事战伤、创伤、烧伤医学科学的勇气与智慧,向致伤生命的禁区进军。这是一种占领,一种挑战和征服!

虽然那时,政治的酷热正在渐渐降温,但人们对“业务挂帅”、“白专道路”之类的词语仍讳莫如深。盛志勇小心翼翼且又全身心地经营着他的烧伤科,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没有像样的研究室,他既不抱怨,也不气馁,似乎颇听“招呼”,叫学、就学习,叫讨论就讨论,“大脑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他却默默地在创伤、烧伤领域力所能及地最大限度地收集国内国际的有关文献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他对他的部下和同事们说,拿去看吧,也许明天或者后天大有用场!

1977年春天,盛志勇突然又接到总后勤部卫生部的通知,要他即日去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报道。通知说,为了加强战备,提高野战外科技术水平,以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完成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的伤员救治任务,由总后卫生部组织,委托南京部队后勤部卫生部和第二军医大学具体负责,抽调军内外有关专家编写《野战外科学》一书。

盛志勇接到通知,感到一种久违的欣慰:这是正事,我不能不去,而且理所应当要去!

他去了。他熟知的一些老战友、老朋友、老同事也都去了。有吴公良、赵连璧、涂通今、向进、耿稀晨、黎鳌、黎介寿、华积德、朱诚、石凯军、王道建等着名外科专家,相继参加编写的还有王正同、孙传兴、金光天、徐波、高岚、高洪深、郭志文、王启民、陶乃煌、田惠民等许多外科学教授。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原外科主任华积德教授,向笔者讲起当年编写此书的情景依然兴奋不已:那是一个盛大的聚会,一个高手如云的擂台,不管“上峰”出于何种“需要”与政治目的,在那个年代能聚集这么多着名专家教授,撰写这么一个工程浩大的书籍,不能不说是历史性的创举!

如今已75岁的华积德教授说,他那时正在贺关山军马场“接受再教育”,也是一纸命令把他“拎过来”的。他1951年毕业于国立南京医学院,刚一毕业就陪同苏联外科专家去了抗美援朝前线,按苏联模式组织野战外科连、营、团伤员急救。那时他就知道了沈克非、盛志勇等教授在东北后方创建实验外科基地和中心血库的事迹。后来沈、盛在上海组建急症外科医院时,华积德就在该医院从事外科急诊的治疗,从此与盛志勇结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华积德教授兴致勃勃地把珍藏的一本《野战外科学》从他的书柜里搬了出来。这是一本厚重如古砖似的大部头书籍。全书117.3万字,于1981年2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印数就是79300册,而书的定价仅4.5元,这个价位之于今天,便宜得简直不可思议!

华教授说,这部书总结整理了不少有关战伤救治的资料,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后,在1958年出版的山沈克非、盛志勇等编着的《野战外科学》基础上,重又进行广有关野战外科学全方位的编撰与汇集,同时也吸取了国外的有关先进成就。对越亡卫还击战(又称西南边境作战)中的野战外科经验,本书也及时地做出初步反映。全书分为4篇,共29章,介绍了野战外科的任务和特点、战伤分类、战伤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战伤救治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技术,以及各部位伤的处理;着重介绍战伤早期处理和有关基础知识。本书可供军队军医和医学院学员学习使用,也可供地方医务工作者参考。

华教授说,盛老作为本书编写组的重要成员之一,为本书的起草、审查和修改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艰辛劳动,在书的署名上,他却不计较名位,只同意作为一个编者。盛老说,《野战外科学》的出版,是我们多年来的一个心愿,也是军事医学史上一件幸事,它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它的贡献远远大于一个人的名位。

华教授说,他与盛老又一次历史性会合,是在本书编写完不久,皆奉命奔赴西南自卫还击作战前线。盛老作为总部派遣的医疗队专家级顾问,指导年轻的军医们为受伤的官兵做手术……

是的,战争与和平,就像阴天与晴天一样,说变就变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方战打响了。子弹响在南国边陲亚热带丛林中,火烧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盛志勇的胸膛里。一声令下,他即率领医疗队奔赴广西、云南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