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纳西族风俗志
1852400000014

第14章 生产生活(1)

现今的纳西族是一个定居的农耕民族,其生产生活以及建筑在此基础之上的民俗文化都是以农业、土地为中心的。但是,纳西族的以农耕为中心的生产生活体系独具自己的特色,畜牧、狩猎对农业生产的补充性非常突出,畜产品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颇大。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纳西族分布于横断山脉地区,山河对地面的切割密度大,极易造成各个地域之间的差异性。海拔高度殊异,更增强了各种生态的立体性。这样,单一的生产形态难以成立,水滨及低海拔地区适于农业,而高山及草地更宜于林、牧、狩猎;二,纳西族是氐羌后裔,曾长期在黄湟流域活动,过着“无君长、无常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于“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便喜“以射猎为事”。可见,对于纳西族来说,畜牧是其传统产业,以渔猎为辅是其固有传统。故,在整个民族缓慢转变为农耕民族之后,传统性生产生活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三,自明清以来,纳西族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汉族、白族移民在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地区建立了许多定居点,促进了纳西族的农业民族化的深度与进程。因为汉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汉族、白族是典型的农业民族,汉族移民及其文化进入纳西族居住区的水滨平川之后,轻而易举地改造了当地原有的粗放式农耕,对高山草地上的畜牧与狩猎生产则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本章仅就纳西族的农业、渔业、畜牧业、狩猎、饮食、服饰等民俗文化作一简单的记述。

一、农业

关于农业的起源,东巴经中有种种神话性的解释、记载,如《创世纪》中就有崇仁利恩五兄弟耕田耕到了神的领地而使神灵震怒,后来,崇仁利恩及衬红褒白从天界携带回了九种畜种及九种粮种的内容。《收种庄稼》与《哈埃斯埃》也都是讲述农业生产的著名作品。东巴经中出现的早期作物有小麦、青稞、燕麦、大麦、小米、籼米、黄豆、苦荞、甜荞、稗子等,后期作物有玉米、鸡豆、蚕豆、稻子等。它们还被区别为两类:一类叫白粮,是专门用来祭祀神灵的;另一类叫黑粮,是专门送鬼怪的。东巴经中已经出现的农耕工具有锄、犁、铧、镰、耙、篮等。但是,东巴经中所记述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一种粗放经营的农耕,如《创世纪》中天神子劳阿普让崇仁利恩砍倒九座山上的树木、焚烧所砍倒的树木、开垦九座山上的土地并撒种等,实际上就是一幅古代刀耕火种农业生产的风俗画。直到晚近写成的东巴经《饮食的来历》中,才出现了兴修水利、种植稻谷的内容。

纳西族的农业生产呈现出以下差异性:在永宁、盐源、木里等地,由于天气寒冷,以种植麦、稗、玉米为主;在丽江坝区多种植大麦、小麦、玉米,在金沙江沿线及澜沧江沿线主产稻米。而在各地山区则大量种植苦荞、蔓菁、青稞、燕麦、玉米、土豆等类。一般来讲,种稻区的农耕仪礼及信仰等被汉化的痕迹比较明显。在种植旱地作物的地区,则更多地保留有纳西族的农业生产传统。

1.水官

在丽江、维西、中甸、宁蒗等地的纳西族地区,几乎每一个村寨都设有水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河堤安全,保证水道畅通,有效地分配有限的水资源,合理地调解各个用水户之间发生的冲突。在若干个村落共同使用一条河道时,各个村落的水官之间应作一定的协商,按上游到下游的顺序,以及各村拥有土地的多少,决定用水之先后及多少。这些水官从村中公田,或是用水户那里收取一定的实物或现金作为报酬。

在永宁,水官直接受土司的管辖,他们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和分配开基河的灌溉用水,每年冬季,通知并监督各户修整河道及水闸,至四月,作第二次修整。用水则根据种植面积由水官进行分配,有的根据轮耕的特点分成大丘灌溉和小丘灌溉。比如在燕麦地里轮种稗子时采用小丘灌溉式,在玉米地里轮种燕麦时采用大丘灌溉式。水官在秋后从用水户那里得到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报酬。

2.麦官

在永宁,小春作物主要为小麦,为了加强管理,专门设有两个麦官。如果有牲畜吃他人地中之麦苗,则由麦官对畜主进行惩罚。对初犯者罚一碗酒,再犯者罚一筒粮,连犯者罚一驮粮。被罚物品全部归麦官所有。为了感谢麦官的护麦之功,种麦农户一般要每年各送他两根猪肋骨、一碗酒、一个稗子饭团、两筒小麦,过年时还要另送一块猪膘肉、一碗酒、一块玉米糖、一块稗子糖。在丽江,不单设麦官,还有苗官,其所辖范围更广。苗官之报酬与水官相同,其职能与永宁的麦官无异。

3.依底

依底之意为“合伙用牛”,是普遍存在于永宁纳日人中的生产协作组织。每个依底有三至四户人家,各拥有一头牛或者犁架,有的拥有两头牛。除了生产工具之外,依底成员之间还要同属一个斯日,或具有走访婚关系,或是邻居。他们不仅在生产方面互相合作,在生活上也互相关照,比如口粮、种子不足,互相之间要进行调剂,过年过节,要互相请客。他们在生产上的合作并不是临时性的,而是贯串于从耕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有的维持十几年不变,也有的存在一二年后自行解体或重新组合。

4.聚工友

在丽江坝区,开秧门前一天的早晨,本次农忙季节参加互助插秧的人都要在牛角号声中齐聚庙宇。这叫聚工友。本日的议题是:一、选举工头:工头需选一正一副,分别持有大小号角,他们必须是生产经验丰富,且具有较高威信的人。工头的职能是监督生产进度及质量,为雇主查看秧苗及用水,以确定最佳种植时间。为了表示一定的权威性,他们手中执有一条用稻草编扎的长鞭,可以对不能保质保量的种植者进行象征性的抽打;二、分组:参加者要分成若干组,每组各设一个小工头,否则因人多而难于指挥,亦难于保证质量。工友一般都是十七岁以上的中青年,有时也偶有几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他们大多是各自家庭中的剩余劳力。对于他们,雇主或是直接付报酬,或是在适当的机会按量反助。

5.开秧门

这一天,工友们都要穿戴整齐,俗称“栽秧穿新衣”。他们要各自带少量的白酒送给工头,既表示服从其权威,也对其表示谢意。雇主要给工友各送一角饼、一块红糖及炒蚕豆等,以供劳动间歇食用。开工时,先由工头在入水口处插一束杜鹃花,并率先下田栽几把秧,诵几句祷词:“大吉大利!祝稻谷丰收!”接着,众人下田,高喊“大吉大利”,并排成雁阵,你追我赶,大显身手。栽秧一般以两人为一小组进行配合,一把秧分两半,一人栽一半,谁先栽完谁拆分秧把。每个工友的工作量大约为早晨拔二百八十把秧,白天栽二百把秧,剩下的八十把进行调剂。一般不许有剩秧,当天拔的秧必须当天栽完。当天午饭由雇主提供,有蕨菜炖豆腐、剥皮蚕豆、凉粉、馒头花卷。午休时间,工友们又唱又跳,有的摔跤,有的拧扁担,有的拔河。人们相信,越是热热闹闹,越能使稻谷丰收。

6.关秧门

本年最后一次栽秧之日称“关秧门”。栽完秧后,雇主要招待工友吃便宴。这一天的劳动量都不大,像“关猪”等游戏性活动大都出现于这一天。所谓“关猪”就是众人联合起来对某个人或某对恋人进行围栽,即两人在其身边快速抢栽,其他人全力配合,致使被围者如陷囹圄,难以脱身。众人在远远甩下他们并堵死出口之后,可以甩烂秧给他们,以泥水相溅之。众人嘻哈叫笑,被围者不得反口,不得报复,只能在栽完所围部分后出来。另外,同前几天一样,这天仍要请歌手唱山歌以为助兴,大都用莫达调唱传统大调《栽秧歌》,或即兴编唱歌词。由于唱山歌可以调动人们的劳动热情,歌手所得到的报酬也就比一般人高一两倍。

7.打粮

打粮在院子中进行。是日,先在院中曝晒好所要脱粒的作物,再视其劳动量或是自家、或是请村中亲友打粮。如果参加者众多,就要分成两列进行,一边为男子,一边为女子,一般是甩连枷一左一右轻打两下,然后抬起左脚重打一下,务必打得匀实,保证每粒粮食都从壳中打出。许多时候,打粮还要伴以歌声,其节奏强烈明快。打粮工具连枷分一粗一细两根木棍,两者顶端用鞣软的皮革或者棕绳系在一起,粗者握于手中,细者用来打粮。

不少人家要在第一次打粮时举行祭谷神仪式。参加者为家庭成员及帮助打粮的全体亲邻。已出嫁的女子也要于当天回到家中参加祭谷神仪式。行祭前,要由家主制一粮架,一板耙,一连枷,一爪耙,一棵用犁木制成的谷神树。打完粮、扬完场后,要将粮食堆于院子中央,其上插以粮架等祭器,男女主人各背一袋装得满满的粮食请谷神。请谷神仪式由东巴主持,先在陶盆中烧火除秽,火中放些许酥油、面粉、柏枝,其前供以甜酒、茶点。迎请谷神之后,将其接至里屋所设的仓房之中。男女主人将所背两袋粮亦放在仓中横台上,同时将耙、粮架、连枷等祭器均立于圆箕之中,陶盆也要放入台上继续烧除秽火。这时,由东巴诵《请谷神经》。诵毕,杀祭猪,并将猪头供于撒有青松毛的谷神树上,复请东巴诵《向谷神献食经》,举行祈祷仪式:从谷神树上折断一梢放入酒碗之中,参列者一起跪拜品尝。最后,将耙、粮架等祭器放入仓中,将谷神树送至门口的送别树处。

8.二牛抬杠

二牛抬杠之犁耕早已出现于汉代的汉族社会,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二牛抬杠犁耕亦传入了纳西族地区,并具有了纳西族的一些特色。具体为使用二牛,“前挽、中压、后驱”。即,辕横置于牛颈之上,辕端与犁杠以绳索相系,耕作时,一人在前牵牛,一人掌辕,通过或抬或压犁杠以定所耕之深浅,一人扶犁兼赶牛。在许多地方,仅为两人,免去在前引牛者,恰如汉武帝所推广的“二牛二人耦犁”。

9.烧火土

丽江高海拔地区,土地贫瘠,除大量使用腐殖肥及农家肥之外,人们还采用一种叫烧火土的办法增强地力。每年冬天,人们从山上砍来各种灌木堆置于田间地头,往往每亩地中置十堆许。待将它们晒干后,将早已翻好并晒干的土块以及草坪等堆压在其上,其表面还要压上约五公分厚的细土,然后点火,用火烟将所盖压之土块草坪烧透。待春耕季节一到,便以此为肥料种玉米,也有的一直留到五月份,使用于稻田之中。因火土中含有丰富的磷与钾,对农作物的生长可起到很好的作用。

10.洗牛脚会

在丽江各地,要于六月里任选一天将耕牛全身洗净、不让干活,并喂麦面及青稻草,另在牛角上挂一串麦面小饼子,以示感谢。在此之后,要于九月里任选一天举行完全相同的仪式。

11.喂稀饭

五月农忙,劳动强度最大,不仅人要吃好,而且还要照顾好耕牛,因牛也每天犁地耕田与泥水打交道。在丽江坝区,每家牛主要隔几天为牛喂一次稀饭。稀饭用大米煮成,其中要放上红糖。这样,不仅可以使耕牛强身健体,而且还避免哮喘伤寒。有的人家还要加喂一点板油。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只有耕牛健壮,才能不误农时,确保丰收。

二、渔捞

纳西族地区河流众多,湖海星罗棋布,蕴藏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从很早的时代起,纳西族先民便开始了独特的渔捞生产,以补充农牧经济,并积累起了丰富的渔捞生产经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渔捞民俗。

1.尼意

在永宁,有一种叫“尼意”的渔捞生产组织。属于“尼意”之成员被称为“丘得”。其特点是各户平均出麻线共编大网,并共同占有和使用大网。它最初在自愿之基础上结合而成,到后来,发展成了固定性的组织。每一个“尼意”还共同占有一片鱼坝,由一个人任“日保”,即司渔。“日保”一般由有经验的老人担任并负责指挥撒网、分鱼,但不拥有任何特权。“尼意”在进行捕鱼作业时使用共有的大网,两只船在前,各拽网纲之两端,一只船在后,网载于其上,“日保”亦在此船上指挥下网、收网。所捕到的鱼按平均原则分配。据统计,到50年代初,永宁地区共有十三个“尼意”,他们都只能在属于自己的区域内捕捞。

2.鱼坝

鱼坝指属于某一集团或村落的固定性捕鱼区,永宁纳日人称之为“尼开”。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地方鱼少,有些地方鱼多,最初对某一多鱼区的发现者也就成了对此的占有者。由于封建土司干预,在每个鱼坝内捕鱼者都要根据捕捉量缴纳一定数量的鱼给土司。

3.网捕

网捕是各地纳西族捕鱼的主要手段,在湖、海、河流中都使用此法。网捕又分拖网、撒网、挂网三种。拖网就是用两只船拽纲而拖,然后在水中或岸边收网取鱼。这种方法中所使用的网都比较长,网眼较大,以捕捉较大的鱼为目的。撒网则使用直径三米左右的网子,将网绳套于右手后,左手提着按顺序折叠好的网子在可能有鱼的水面上抛撒。待网子下沉之后,慢慢收网并拽起取鱼。这种方法只捕较小的鱼。挂网所用的网子约长十米,宽一米,网纲上结上漂子,一般于傍晚下网,第二天早晨收网取鱼。

4.戽鱼

戽鱼分塘戽与河戽两种。塘戽就是将鱼塘中的水戽开之后捕鱼。河戽则要复杂得多,先根据经验及其实地观察选定戽鱼点,然后数人配合,先在河边引一水沟,并用草坪等将其筑实,继之在戽鱼点之上流筑一横坝将水断开,并使之从已开成之水沟下泄,最后在戽鱼点之下方筑坝,完成对戽鱼点的包围。在数人于下方水坝以桶、盆排水时,另一人要负责管理水坝,因一旦水坝倒塌,就会前功尽弃。排完水后,就可取鱼。无论哪种方法,所取到的鱼要平分。如果只戽到一条鱼,就不能将其拿回家中,俗称“独鱼老鱼不下锅”,应将它放回水中。在一般情况下都不能将鱼全部捉尽,而应留下数尾以为种子。

5.叉鱼

叉鱼使用铁制鱼叉,叉分大、中、小三种,以对付大小不同的鱼。其形制有两叉与三叉两种,即在一根主骨上分出两根或三根叉,叉尖磨光并打上斜钩,使鱼在被叉之后难以脱身。叉之主骨插在竹竿上,竹竿之另一头则系上一根长约两米的细绳,以备增加长度去叉游动于超过竹竿长度以外的鱼。叉鱼分明叉、暗叉两种,前者站在岸上或乘于船上攻击目标,后者则在水草丰茂、枯叶满塘的情况下根据是否冒水泡、起波纹等特点下叉。据《木老爷的传说》称,纳西族的叉鱼方法及其鱼叉都由木老爷发明。

6.罩鱼

罩鱼用的罩子用竹子编成,高约一米,上窄下宽,呈喇叭状,上下均开口。罩鱼一般在夏季进行,大都由男子承担,参加者少则数人,多则上百人,不一而足。地点一般为宽阔的河沟或即将干涸的湖泊。罩鱼队伍的排列有一字阵、二字阵、圆月阵几种,对断头水沟用一字阵,从一端平推过去。对流动的河沟用二字阵,上游站一排,下游站一排,双方相对进击。对于湖泊则要采用圆月阵,即众人围成一个大圆圈,然后一边下罩,一边收缩包围圈。罩鱼者要将罩子上的绳子结在头上,一边往前走,一边将罩子不断下扣,并不断用右手在罩内摸动。一旦罩子及手被撞动就表明已有鱼罩于其中,必用烂泥封死罩底四周,然后再从容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