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们的故事2
1867600000034

第34章 一支难忘的歌(1)

1985年5月1日下午2时半。北京中南海勤政殿。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挥着手走来了,他亲切地和当年青年垦荒队的同志们握手。陪同他一起来到这几位老青年中间的,还有中央常委胡启立,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兆国和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锦涛。他们面前的这几位鬓发斑白的老青年是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代表大会的特邀代表,他们中有当年北京青年垦荒队的队长杨华,哈尔滨青年垦荒队的队长梅树生,还有哈尔滨青年垦荒队的队员、时任黑龙江省前进农场的场长孟吉昌和江西共青农场、新疆建设兵团的老知青代表。

胡总书记握着杨华的手问:“你们农场现在有多少人?”杨华回答:“有两万人。”耀邦笑着说:“哟,两万人,你相当一个纵队司令了!”大家都笑了起来。接着他请大家坐下来,他说:“你们都是当年的垦荒英雄,也是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我们有两个垦荒时期,一是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垦荒,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垦荒。无论那个时期,青年都是主力军,都要靠青年人艰苦奋斗的。第一次垦荒时代要靠老战士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第二次垦荒时代,就是你们忍饥受冻,勇往直前。现在条件好了,大家还要不要艰苦奋斗,要不要同困难作斗争?我看还要,要靠我们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能使我们国家富强起来!胡锦涛同志号召你们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建功立业,这个口号提得好。要做到这一条,没有奋发进取的精神行吗?我们要重新唱起五十年代曾经唱的向困难进军的歌。五十年代青年垦荒队所点燃的艰苦奋斗的火把是不应熄灭的!”接着他问:“1955年8月,杨华带领北京垦荒队出发时,我为你们送行,还给你们讲了话,后来作曲家把我的讲话谱成了歌《向困难进军》,你们谁还记得?”

这时孟吉昌站了起来,他说:“我记得。当年,我们就是唱着这首歌,从城市唱到北大荒,从早晨唱到晚上,唱遍了荒野草原,一直唱了三十年,现在还在唱,将来还要唱!”说着,孟吉昌便唱起来--

“告别母亲,背起行装,

踏上征途,远离故乡。

穿过那无边的田野,越过那重重山岗,

高举着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边疆。

勇敢地向困难进军,战胜那冰雪和风霜,

在荒凉的土地上,掀起金色的麦浪。

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边疆,

让那丰收的粮食早日流进祖国的粮仓。”

这时耀邦同志站起身来,挥动着手臂,指挥大家一起唱起来。他是一个非凡的政治家,总是充满年青人的朝气,洋溢着诗人的激情。

孟吉昌眼睛湿润了,他不禁想起了三十年前,他们是怎样唱起了这首歌……

1955年8月,刚刚从哈尔滨第7中学初中毕业的孟吉昌,从《哈尔滨日报》上看到题为《组织青年垦荒队,把荒原变粮仓》的社论,团中央号召各大城市组织青年自愿垦荒队,让他激动得睡不着觉了。那上面说:团中央号召各地组建青年垦荒队,要在黑龙江萝北县建设共青城!关心政治的孟吉昌知道苏联的共青城就在西伯利亚,于萝北一江之隔。那是由苏联共青团员建设的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城。团中央曾派出中国青年代表团对苏联共青团组织城镇青年远征垦荒、建设共青城的情况进行了考察。这之后,团中央遵照党中央的的指示,决定借鉴苏联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活动,有重点地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北京已经先行一步,由杨华带队的北京垦荒队已经在萝北安营扎寨了。

孟吉昌跑到花园街的南岗区团委报名,因为身体瘦弱被拒绝,他又找到当领导干部的叔叔写了条子,才被接受。那时初中毕业生比现在的大学生还金贵,孟吉昌放弃了继续升学、就业和优越的城市的条件,义无反顾地登上12月26日深夜那趟从哈尔滨开向佳木斯的知青专列。这是这个城市历史上第一辆知青专列,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在十多年后。在列车起动那一刻,孟吉昌和480名垦荒队员们一起唱起了那首《向困难进军》的歌――

“告别母亲,背起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

站台上送行的亲人和整个城市都被这首歌感动得流下热泪。而列车上的青年们一片笑声,其中有去年转业的自愿军战士、哈尔滨青年垦荒队的队长梅树生,还有李兆麟将军的女儿李石,当然还有这位17岁小青年孟吉昌。那是一个风雪呼啸的冬夜,身穿厚重的棉衣,脚下着棉胶鞋,头戴狗皮帽子的他们,望着窗外的冰雪,也不禁一阵寒噤。经过两天两夜的风雪兼程,他们跳下敞蓬的大卡车,落脚在萝北县的都鲁河畔的一片雪原上。欢迎他们的有寒风中颤抖的抢在上冻前立起的几栋草房和提前二个月到达这里的先遣队的战友,有一个叫张淑清的哈尔滨小姑娘眸子里闪耀着火焰一样的光芒,在和孟吉昌的目光相碰的那一刻,她笑着低下了头。没想到,从这一刻起,两个年青人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孟吉昌和垦荒队的队员们的第一项战斗任务是在四面漏风的草屋里用桦木杆塔起床铺,上面铺上一层草再盖上苇席,就放下自己的行李。然后在20米长10米宽的房子里支上大油桶,再点上木拌子,那炽烈的火焰带给了年青的垦荒者一个温暖的家。这里是哈尔滨青年垦荒队的队部,又是垦荒队员的营房。这时,孟吉昌看了一下挂在墙上的温度计,那上指着的是“-43度”。从这一天起,他们就在这“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没有小孩子哭,也没有狗叫”的地方,开始了“三年不挣钱,三年不回家,三年不成家”的垦荒生活,他们的近邻是14里外的都鲁河屯,那里有十几户人家,最大的公共场所是一家小铺。

当时最大的困难是缺水,饮用水要派人到十几里外的鸭蛋河去凿冰取水,然后用马车拉回来。洗脸和洗衣用水,就要自己用脸盆到地里取雪,然后晚上放在火炉旁边溶化。到早上,先用这样的水洗脸,再洗衣服。

在严寒中,青年垦荒队迎来了第一个春节。队里为每人发了三个冻梨、五角钱零花钱和两张寄家信的邮票。在大通铺的营房里,他们召开联欢会,他们又唱起了《向困难进军》的那首歌,那歌声飞出草房,在亘古荒原上回荡,让狂暴的“大烟炮”也逃之夭夭。在歌声中,浩荡的春风吹消了冰雪,垦荒队员点起了荒火,那红色的火焰昭告世人,他们开始了向荒原的伟大进军。他们用肩膀拉动沉重的犁铧,翻开沉睡的黑土,再播下丰收的希望;他们用又手挖开千里的冻土,让清泉涌出幸福的甘甜。

在默默无闻的都鲁河畔,一批满怀理想的中国青年种下一串耀眼的明珠,他们是北京庄、天津庄、哈尔滨庄、河北庄、山东庄。这是共和国垦荒历史上壮丽的一幕。

1956年6月7日,那一天北大荒的天空格外的晴朗,天上的白云也像彩绸一样飘舞。上午8点多钟,一辆吉普车停在了哈尔滨庄的基建工地上(现共青农场场部),从车上走下几个人,走在前面的人一身灰色的中山装,脚穿黑色的布鞋,他向正干活的青年们招手。有人喊起来:“胡耀邦!团中央的胡书记来看大家了!”正往墙上抹泥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孟吉昌,跟着大家围过去,没等他把手上的泥擦掉,耀邦已经握住了他的手。他和在场的每一个青年握手,边握边说:“你们辛苦了!”他又招呼大家围坐在他的身边,然后一个个问他们的名字,问他们来到边疆一年的收获。他又问:“你们有没有什么困难?”大家不约而同地互相看了一眼,然后都说:“有,但我们不怕!”耀邦笑着说:“这就好!我相信你们能战胜一切困难。希望你们不仅要敢于和困难作斗争,还要努力学习知识掌握本领,不但学会种地盖房,还要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把北大荒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米粮仓!”他又说,这次来我带给你们的他礼物,那就是八个大字:“忍受、学习、团结、斗争”。

这一天,胡耀邦还探望了萝北各个青年农庄的青年,他赠给大家的也是这句话。他像一团火,他激情燃烧的讲话又一次点燃了已初尝风雪的知青们心中的烈火。在耀邦的激励和鼓舞下,这些城市里娇嫩的花朵长成了不畏风雪的青松,他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开荒种地,打井盖房,用了两年的时间,建起自己的新家园,拥有上千亩耕地和成套农业机械,又建起集体宿舍和家属房,还有小学校和商店。在一座座生机勃勃的新农庄里,你不仅能听到狗叫声,小孩子的哭声,还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