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岁月
1869700000013

第13章 诗艺生活(5)

16.《广陵散》

我从没有听过《广陵散》,《广陵散》是几百年前嵇康在刑场上的绝唱。然而我弹古琴的朋友,竟然有一张《广陵散》的唱片。这已绝迹了的古调,如何又在今人的指尖下复生?我不相信那就是稲康的《广陵散》。但那回肠荡气的古琴曲,照样清风袭人,照样有着铿锵的英雄气概。

我知道嵇康是被司马昭杀头的。司马昭不理那么多请愿的知识分子。他的决定使他后悔不及。因为他没想到一个赴死的人,面对死亡会那么沉着冷静地将一首复杂的叙事曲弹完。

刑场上是冰冷的,但嵇康的胸脯里却装着清风、流云。他心中一片光明,脸上无限祥和。他的眼前,仿佛有满池睡莲在悄悄开放。他眯着眼睛什么也不想,只想那首《广陵散》。于是,悠扬的琴声在刑场响起。松涛、月色、水光扑面而来。什么是凶恶?什么是狰狩?什么是死亡?稲康用金属的撞击声做着回答。那是慑人魂魄的声音。那声音将他的身形幻化成一团光芒。

我从没有听过《广陵散》。但我想,《广陵散》一定是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音乐。当稲康变成一首《广陵散》的时候,他的生命已走向了极致,伸展到了无限,达到了最纯净的形式。我想是《广陵散》使嵇康变成了永恒。这就是人格与音乐的力量。这力量使人们在多少个春秋,为嵇康而悲,为嵇康而惜,甚至为稲康抛洒热泪。但谁能证明稲康在人生终结时,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生命极至?

我曾听过古琴独奏的《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流水》等名曲。我在这些古琴曲目里想象着稲康的《广陵散》。《广陵散》是对生命最高存在的一种证明,向死而生。死在嵇康那里犹如音乐,犹如盛开的鲜花,犹如翱翔的仙鸟。嵇康是真正具有把死与生融为一体的本领的。在死的时刻,他已意识到生的大门已向他庄严敞开,从而创造出了激扬、辉煌的崭新生命。

嵇康是智者。他的智慧在于把一个将赴死的人的心智,唤醒了无数生命沉沦的麻木。于是即便是死亡,他也肩负着正义的使命。所以换句话说,《广陵散》因为嵇康而成了盖世之音,绝世之响。

现在我依然沉浸在书房里的古琴余韵中,耳畔仿佛响着《世说新语》中《广陵散绝》的故事。那故事不到百字,却写得惊心动魄:“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我想这个《广陵散绝》的故事,也许正是演绎许多个《广陵散》的来源吧!黄昏的小号当黄昏降临时分,整个庭院沉静得像无穷的浓雾在没有星月的天地弥漫。突然有一个声音从某户窗口飘出来,它像一把雪亮的利剑,挑破黄昏雾的包围,以刚劲的姿态在天地间挥舞。于是浓雾被划破了,一支小号在黄昏的天空中作着悠扬的倾诉。这倾诉创造出一种纯净的意境,让我的精神为之一震。

那是一支海顿的《降E大调第一小号协奏曲》,它跌宕起落,低沉缓慢处的倾诉,惆怅又忧伤,仿佛像一个失恋的女子在黄昏中徘徊。然而这样的倾诉不会太久,小号的音色就变得透明而嘹亮。它像一根朴素的闪着金属光辉的针,一点点扎入我的肌肤、我的血液,直至我如潮澎湃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给人快慰、给人激情的疼痛。这疼痛直入人心。

我认识那个吹小号的男子。他不吹小号的时候,通常喜欢在小号音乐会黄昏的时候听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和《自新大陆》。这些作品在黄昏时分听,心灵也许特别宁静。我想,如果音乐有一种直入人心的力量,那么黄昏便有着一种渲染天地的气势。它很容易让人在音乐中体味到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的矛盾和统一,并由此感悟到光明与生命的珍贵。

吹小号的男子是一个交响乐团的首席小号。他随乐团去过许多国家演出。我在音乐厅里,也多次坐在观众席上看他神采飞扬地举着小号,把他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交响乐恢宏的激流之中。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被妻子抛弃的男人。他独身已经很多年了,但作为近邻我始终没看见他带女孩子回家。也许一个人的家是最好的家?一个人的世界也是最丰富的世界?

我从没有与他交谈过,与他在楼道上碰面就是点一下头。不过我蛮佩他每天黄昏吹小号的精神。只要他在家,黄昏的时候我就能听到海顿的《降2大调第一小号协奏曲》。这时候我就会放下手中的笔,去厨房一边洗菜一边望着窗外浸染着音乐的黄昏。这时候一切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仿佛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命果实。

然而前不久,吹小号的这个男子意外车祸死亡了。他只活了37年。37年的生命是吹小号的生命。这也算死在舞台上了。如今在我的生活中,黄昏再也听不到那个男子吹奏海顿的小号协奏曲了。不过那曲调已久久地、很深地恪在我的心中。每到黄昏,我的耳畔自然地就会响起海顿的《降五大调第一小号协奏曲》。

18.口琴与口哨的魅力

如今能吹口琴与口哨的女孩肯定不多。但我很羡慕这两样都拿得起来的女子。我读初中时与我同桌的谢莉不仅能吹口琴,而且还能用口哨吹成一首首的歌曲。那时候的流行歌曲,她全能用口琴与口哨把它们吹出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卡秋莎》是她当年在一间关紧了门窗又放下了厚厚的落地窗帘,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屋里吹的歌。

我向谢莉学口琴也学口哨。口琴美妙的音乐,像泉水一般亮丽清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的插曲。它优美的旋律、悦耳的琴声,像春天里飘扬的细雨,绵绵无尽地流进我的心田。我觉得此曲用口琴吹,比用钢琴弹更让我感到阳光般灿烂。贝多芬说音乐是心灵迸溅的火花。”那时候我对口琴的兴趣远远超过了钢琴。口琴让我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和希冀在琴声中飘荡。

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那时候我在外祖母家里拥有一架美国大钢琴,却没有觉得乐器之王的钢琴对我有多少吸引力。相反,每天被外祖母绑在钢琴前弹琴,始终让我感到枯燥和痛苦。倒是口琴以它独特的形式,以它的灵巧轻便又亮丽清纯的音色让我爱不释手。我当年吹得最拿手的是一曲《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的意境全在我口琴的旋律之中。

然而学会了吹口琴,却怎么也学不会吹口哨。

口哨属于口技。它要让人胸腔里运气,让气在口腔里回流,从嘴里出来时就化成了声音。这时候吹口哨的人,整个肉体就是乐器了。如果口哨属于音乐,那么它就是最具有生命本色的音乐。

那些日子我每天对着镜子,双唇微微撮起,唇缝如同横切开的杏核,稳住心神,运气。舌头在里面松松地翅起来,如乐器中的薄簧伸于唇缝之间,气流就从口腔两侧集汇到舌面上,经过牙齿的阻碍而收扰,再从舌尖出唇,虽然有声音吹出来,却不是音乐。于是,我重新开始再练,练了很多日子,仍然没有学会吹口哨。看来吹口哨并不是女孩子的专利,只有像谢莉这样特别的女孩子才能把口哨吹得清脆嘹亮。

有一首朝鲜歌曲叫《吹口哨》:“每天晚上吹口哨,吹口哨,吹口哨,每当路过福顺家门口,心儿就嘭嘭跳……”歌曲里说的是一位小伙子,热烈地爱慕着同村的一位叫福顺的姑娘。于是情不自禁一次一次从她家门前走过,焦渴般希望和她见面,哪怕多看上几眼,然而小伙子又带着初恋的局促和紧张。这样,在每段之后的副歌,以口哨的形式吹出来,带着温馨的乡土气息与真纯之情,在朝鲜村庄潮润的夜晚响着,给人以质朴的诗意。

我如今仍然迷恋吹口哨,尽管吹不出曲调,但那种发乎自身的口哨,却最容易表现我完全沉醉在创造之后的快乐里,那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

19.二丫的琵琶

二丫是我小时候的邻居。那时候我被外袓母关在房间里,整天没完没了地弹枯燥的哈农钢琴练习曲时,二丫就很自觉地在她自己的闺房练习琵琶。二丫比我大12岁。后来她成了“老三届”,又因心脏病,没有插队农村当知青。长长的五年间,她都在家里待分配。那时候待分配是多么不容易。为此,二丫并没有荒废这五年的时光。

我晚上不弹琴的时候,就能听见楼下二丫闺房里传出来的琵琶声。它像一泓清澈的泉水从幽深的峡谷中,沿着野草萋萋的山涧淙淙而下,像似雾非雾的月光缓缓飘过小街,飘进我的窗子。我总是侧耳倾听那缥缥缈渺的音乐,那凄婉的、亮丽的弦音,让我宁静极了。我情不自禁地背起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应该说,我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喜欢琵琶的。那时,我每天都听二丫弹奏琵琶。后来,二丫的老师对我的点拨,我就渐渐地听出些门道来了。二丫的拨、挑、扫、单弦、双弦复弹、四弦同用,都运用自如。音质脆而亮。无论慷慨悲壮、缠绵哀怨,无论刀光剑影、战鼓齐鸣、春江水暖花影婆娑,她都弹得回肠荡气、高雅悠扬,让我听之入迷。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二丫的琵琶声没有了。原来她被分配进纺织厂,做纺织女工去了。接着,她又谈上了恋爱。我在墙门里,连她的人影都很难见到了。那阵子,由于她的琵琶声的消失,让我内心好一阵落寞。尽管,此时我在收录机里能听到一些琵琶演奏的东西,但却无法不使我怀念二丫弹奏的琵琶。那是她悠悠岁月里,弹奏得最为专注又最为闲散的琵琶。

转眼我考上了大学。我们家也搬出了原来的住宅。那些旧邻居渐渐在我记忆里模糊。但二丫却是我埋藏在心底,一首永远清新的琵琶曲。我内心总是惦念二丫,有时梦里会看见二丫弹奏琵琶的倩影。

后来又过去了很多年。有一天,我领着五岁的女儿在马路上巧遇二丫。二丫这时候已是琵琶演奏大师刘德海的门徒了,也已是从北京某所大学音乐教职上刚刚辞了职的自由艺术家。我惊讶她有如此之大的变化,更惊讶她那份热爱琵琶艺术并为之倾注了心血的精神。这很像我的脾气。我那年也是刚刚离开了公职,心里只想着文学、艺术,诗歌、小说,全然不管日后的日子。

我们一拍即合,聊得很投缘。那天,她送我两张她将在东坡剧院演出的票。两天后,我带着女儿去看了她的演出。她的演奏技艺,比之从前我听到的可谓是炉火纯青了。然而,遗憾的是观众席上观众寥寥。琵琶已不是热门乐器。中国民族音乐被西洋音乐覆盖。小提琴、钢琴,才是琴童们为之天天苦练的乐器。这是琵琶艺术的悲哀,也是二丫的悲哀。然而,二丫要“不可为而为之”,一条道走到黑。这是“老三届”的精神。“老三届”经过动荡岁月,仿佛什么都看清、看透了。人生一知己足矣。这句话以我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人,还有陪伴和追随自己一生的热爱与事业。由此,我想到真正优秀的艺术都是小众性的艺术。而像二丫这样执著于艺术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因此,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甘苦和他们对艺术的痴情,确实很难被一般人所理解。但真正的艺术家们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