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
1876900000026

第26章 冰心与报告文学创作(1)

提出冰心和报告文学这样一个话题,也许有些人会感到突兀。其实,对于深入充分了解冰心的人们来说,这样的话题,实在是冰心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有人会感到突兀,恰恰说明很有提出这个话题的必要。

冰心一生,以“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为人生和创作的座右铭。她在自己创作的大量小说、散文作品中真挚充分地倡导和表现了这种大爱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使她成为了爱的精灵,爱的化身,爱的旗帜,使很多的人受到她这种爱的熏染和教育。但是,冰心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开始自己爱的文学旅行,最早却是从爱憎分明的报告文学写作起步的。

冰心在《从“五四”到“四五”》一文中说:“‘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道路。”“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冰心还是一个十九岁的年轻姑娘。当时,她正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班读书。虽然她没有处在那次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心,但是,因为和爱国学生有着同样的爱国热情的她,很快就被革命的洪流“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把自己汇入到了学生运动的中间。还因为自己擅长作文的特长,她被选为协和女子大学自治会的“文书”,有了更多参与北京学生运动的机会。1919年6月28日,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迫于爱国同胞的压力,最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提出了全体辞职书以后,爆发了一个多月的“五四”运动终于以胜利的结局告一段落。可是,反动政府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1919年7月16日,受反动政府操纵的安福系一些政客,通过晚宴的形式,拉拢收买少数对“五四”运动持有疑虑态度的学生,组织反“五四”活动。但是,被安福系收买了的五名学生,突然被曾经参加了“五四”运动的学生积极分子控制,在提问了这五名学生之后,得到了安福系政客和他们合谋的证据。可是,爱国学生的这一突然行动,很快就为反动警察逮捕他们制造了口实。第二天,警察出动,在释放了被爱国学生锁拘的五名学生之后,又立即以“非法审判”罪逮捕了爱国学生的首领。并于21日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庭审。冰心有机会参加了这次庭审。很快就在24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的文章。这是冰心的处女作品。有趣的是,它正是一篇合格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的独立品格和地位未能得到确立的时候,人们习惯于将它置入包容广泛的散文家族。但在报告文学已经被正名的今天,为冰心这篇作品进行报告文学的正名就是十分庄重和自然的事情了。这不是报告文学的攀附,也不是对冰心创作的牵强重组,而是更加符合本来实际的归类和辨析。

《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是真实地报告社会生活重大事件的作品。作品既如实地记述了庭审过程中法官和原告(被收买的学生)相互配合,串演“双簧戏”的表演情形,又分明地表示了自己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和感想。在旁听的时侯,作者感到“耳中心中目中一片都是激昂悲惨的光景”,她的身心“充满了感慨抑郁的感情”。看到“退庭的时候,他们(被收买的学生——本文作者)勉强做作的笑容,我不禁想到古人一句话:哀莫大于心死。唉,可怜的青年!良心被私欲支配的青年!”回到家,作者把庭审的情况告诉了在家帮工的张妈,没有想到,这位普通的劳动妇女竟然说:

“学生打吵,也是常事。为什么不归先生判断,却去惊动法庭呢!”这样的见识,难道不比那些制造事端的人公允和高明得多吗?真实及时地反映描写人们关注的重大社会生活矛盾事件;分明地表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和直接感受;这些带有新闻和文学特征的表现,正是暗合着报告文学的独立个性品格的。实事求是地说,比起那些社会矛盾生活事件的复杂丰富来,冰心的这篇“感想”,当然是不很充分的,显得细微。然而,正是这个细微的“感想”,为我们留下了历史重要事件的侧影,留下了一个正义的青年女子的真实见闻和感受。冰心在接近社会生活的时候,无意间接受了报告文学,而这样的作品产生的价值,恰恰是人们在面对冰心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时不应该忽视的地方。它也正是今天提出冰心与报告文学创作这个话题的缘由。

冰心的作品,即使采取了虚构手段之后创作的小说,都有着很浓重的社会生活真实性特点。她的大量散文作品,在其基础上,就是作者对于自己真实社会生活见闻感受的记录。因此,在这样一些记录真实见闻感受的作品中,有些作品事实上也是很好的报告文学。

例如,1934年7月,冰心、吴文藻夫妇,接受自己留学美国时的同学,当时担任平绥铁路局局长的沈昌先生的邀请,并又代其邀请了郑振铎、顾颉刚、赵澄、雷洁琼、文国熊、陈其田、容庚等作家学者,组织了“平绥沿线旅行团”的旅行活动。平绥铁路,是由中国自己的工程师设计、修建的铁路,始于北平,终于绥远。冰心一行乘坐公事专车,途经丰台、青龙桥、康庄、怀柔、沙城、宣化、张家口、大同、云岗——绥远。走走停停。观览塞外风情,参观文物古迹,调查社会民俗——活动自由,内容丰富,给每一个旅行者都留下了愉快深刻的印象。旅行半年之后,冰心写出了《平绥沿线旅行记》一文。这篇作品,就是对于新的社会生活现象和见闻的真实描写,从某种角度讲,也可以视为报告文学的。类似的作品,重要的还有:《印度之行》、《日本归来》、《湛江十日》等一些作品。冰心的这些作品,都带有旅行记的特点,博闻广记,内容真实丰富,在其文学的表现上,是很接近报告文学的。尽管,过去人们一直把这些作品作为出色的散文来对待。因为过去很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散文和报告文学的认定划分是比较模糊的。所以,有些报告文学被看成了散文,有些散文被看成了报告文学的现象,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最能说明冰心与报告文学创作的关系的,是她发表于1964年《人民文学》第6期上的报告文学《咱们的五个孩子》及此后的《颂“一团火”》。这是冰心从事文学创作以来,最为直接明确的报告文学创作活动成果。当时,北京崇文区有兄妹五个孩子,突然失去了父母,生活成长成了大问题。但是,他们这种人生的大不幸因为发生在新的生活环境而改变了不幸的命运。他们得到了磁器口街道服务站站长陈玉珍、崇文区体育馆路办事处于部田迈琴和居民委员会积极分子田淑英及全国各界许多人们的细心照顾和热情关怀。应《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约请,冰心深入到五个孩子的中间和周围,对这种充分地表现着人的美德和纯洁崇高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进行采访和感受。《咱们的五个孩子》,真实质朴地报告了孩子们因为不幸而出现备受关爱的情形,表现了许多人的无私和崇高行为,表现了人们纷纷通过信件、赠品、登门造访“伸出热情帮助之手”,描写了因为炽热的爱而“使得这几个孤儿,就像突然被卷到暖流的漩涡里一般,惊喜得眼花缭乱”的情景。冰心的这篇报告文学,是她大爱情感的流露和写真,也是用报告文学弘扬和倡导这种大爱的具体表现。北京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张秉贵,是北京市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所倡导的“一团火”精神,是他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自己的顾客的精神行为的形象归纳。有了这种“一团火”精神。就在冰冷的商品买卖过程中注入了人与人之间火热的感情联系,使冰冷转而成为了温暖。冰心在自己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对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给予了非常热情的赞赏和褒奖,其实,这亦是冰心自己人生和文学主题的反映。这就是人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温暖、相互珍爱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