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
1876900000027

第27章 冰心与报告文学创作(2)

作为一位世纪老人,冰心的阅历非一般人能够比拟。冰心在归结自己人生经历的时候,说自己正好用“酸甜苦辣”四个字来概括。并且还具体地解释说:少时留下许多辛酸——这是酸;青年时代还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忆——这是甜;中年以后,“文革”十年,苦不堪言——这是苦;现在老了,现在却是“姜是老的辣”。1987年10月,冰心对朋友张自强说:“我已经到了这把年纪,还怕什么?没有什么可怕的。我要把该说的都说出来。”1992年11月,她写下了“我爱玫瑰花,因为她有坚硬的刺,浓艳淡香都掩不住她独特的风骨”这样透露心声的话。冰心的老辣,不是刻薄,不是蛮横,而是对于国家民族更加执着的关注计较。有一件跟报告文学创作有关的事,一提起就总是让人对她产生敬意。

这就是她对于报告文学《神圣忧思录》的全力支持。1987年第9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题为《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机纪实》的报告文学。这是一篇作者在对中小学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基础上,真实地报告了因为政府对中小学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理解,投入很少,以致教育经费短缺,教师收入微薄,造成教师队伍人心涣散,后续乏人;因为对中小学教育和教师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以致教师社会地位低下,教育神圣的传统观念面临危机等令人震撼和深思的现象。冰心在读了这篇报告文学之后,心情很不平静,感慨甚多,很快就在《人民日报》1987年11月14日发表了《我请求》一文,对其表示声援和支持。这篇文章不长。不妨照录如下:

我请求

我请求我们中国每一个知书识字的农民,都来读读今年第九期的《人民文学》的第一篇报告文学,题目是“神圣忧思录”,副题是“中小学教育危机纪实”。

我每天都会得到好几本文艺刊物,大概都是匆匆过目,翻开书来,首先注意的是作者名字,再就是文章题目。但对于《人民文学》,因为过去曾经参加过一段时间的编辑工作,因此看得比较仔细。不料第九期来了,我一看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和副题,就使我动心而惊心。

虽然这两位作者我都不认识,这题目使我专心致志地一直看下去。看得我泪如雨下!真是写得太好了,太好了!

我一向关心着中小学教师的一切:如他们的任务之重,待遇之低,生活之苦,我曾根据我耳闻目睹的一点事实,写了一篇小说《万般皆下品——》。委婉地,间接地提到一位副教授的厄运,而这篇“急就章”。差点被从印版上撤了下来,——这是我60年创作生涯中所遇到的第一次“挫折”。若不是组稿的编辑据理力争,说这是一篇小说,又不是报告文学,为什么登不得?此后又删了几句刺眼的句子,才勉强登上了。因为有了这一段“经验”,使我不能不对勇敢的报告文学的两位作者和《人民文学》的全体编辑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这篇《神圣忧思录》广闻博采。字字沉痛,可以介绍给读者的句子,真是抄不胜抄。对于这一件有关于我们国家民族前途的头等大事的“报告”文章,我还是请广大读者们自己仔细地去考虑、思索,不过我还想引几段特别请读者注意的事实:

小平同志讲实现四化,科学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这个精神,并没有被人们认识,理解,接受。往往安排计划,总是先考虑工程,剩下多少钱,再给教育,——日本人说,现在的教育,就是十年后的工业。

我们是反过来。——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工资太低,斯文扫地呵!世界银行派代表团来考察对中国的贷款,他们不能理解:你们这么低的工资,怎么能办好教育?可是我们同人家谈判时,最初提的各个项目,没有教育方面的,人家说,你们怎么不提教育?人的资源开发是重要的。后来人家把教育摆在优先援助的地位,列为第一个项目。我们要等人家来给我们上课!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感到“无地自容”吗?我忆起抗战胜利后1946年的冬天,我们是第一拨到日本去的,那时的日本,真是遍地瓦砾,满目疮痍。但是在此后的几次友好访问中,我看到日本是一年比一年地繁荣富强,今天已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为什么?理由是再简单不过!因为日本深深懂得“教育是只母鸡”!

香港的中小学教师也亲口对我说,他们的待遇也比一般公务人员高。

1984年底新华通讯社发出通稿——教育部长何东一昌在接受本社记者访问的时候非常高兴地指出:“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关怀和研究教师的问题,教师将逐步成为社会上最使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但是,真是说来容易,听来兴奋,事实上:“1957年反右以后知识分子就瘪了,后来闹‘文革’,教师的罪比谁都多,从此地位一落千丈。后来拨乱反正了,世道清明了,是不幸中之大幸,可是教师的地位,恕我直言,名日升,实则降。其它行业的待遇上去了,教师上得慢。——就是中教一、二级的老教师,月薪也不过百十块,还不抵大宾馆里的服务员,这到底是怎么个事?”

这是一位中学老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有一位教师充满感情地说:“教师职业是神圣的。这神圣就在于甘愿吃亏。可是如果让社会蔑视这种吃亏的人,神圣就消失了。做教师的有许多人不怕累和苦,也不眼红钱财,但惟有一条,他们死活摆脱不了,那就是对学生的爱。除了学生四大皆空。他们甚至回到家里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耐心,不愿再扮演教师这个社会角色,但无论心情多坏,一上讲台什么都扔了,就入境了。这种心态,社会上有多少人了解?——”这种心态,我老伴和我都能彻底地了解:死活摆脱不了的,就是对学生的爱。但也像另一位教师说的:

“像我们当年,社会那么污浊,自个儿还能清高;有那份高薪水撑着呢——。”

不过如今我们的两个女儿(她们还都是大学教师),没有像我们当时那样高薪水撑着,她们也摆脱不了教师的事业。她们有了对学生的爱,也像我们一样得到了学生的爱。

“爱”是伟大的,但这只能满足精神上的需要,至于物质方面呢,就只能另想办法了。

办法有多种多样,是不是会有人“跳出”,离开教师的队伍?

大家都来想想办法嘛,我只能回到作者在文前的题记:“我们从来都有前入递过来的一个肩膀可以踩上去的,忽然,那肩膀闪开了,叫我们险些儿踩个空。”

1987年10月10日浓阴之晨写到阳光满室

因为这篇报告文学本身在题材内容等方面的重要社会现实性影响,因为冰心这样德高望重的人的全力支持,这篇作品的社会影响非常广泛。甚至在来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大会上,这篇作品所涉及的内容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可以说;这篇作品,对于提高加深人们对中小学教育的认识,对于促进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和改革都是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的。但是,像这样对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真实报告,严肃思考,忧患在心的作品。竟然也还是有人说三道四,认为作家扩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对此前的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成绩多有忽略,而对于所谓的危机作了过多的强调等。此后还有把这样的作品看成是灰色、黑色报告的看法。

但是,我们从冰心对这篇作品的感受认识和支持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理解,是一种痛彻,是一种温温暖,是一种声援,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前途利益的忧患和关注。

在我看来,冰心这个对一篇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全力支持的举动,在她的文学经历和人生经历中都是有着特殊性的。冰心一向是仁爱诚朴,宽厚慈祥,但这一次她读作品竟然读得“泪如雨下”,连声叫好。是什么使老人这样激动和兴奋,正是作品中那些感同身受的人和事触动了她的心弦:过去自己想说而不能说的,现在年轻的作者说了出来;过去只能隐晦说的问题,现在被真实突出充分地描写出来了,老人感到了一种释放,感到了一种畅快,感到了一种满足。所以,她不惜年高体衰,一再地摘录叙说,直从“浓阴之晨写到阳光满室”。在这篇冰心并不常写的推荐评论性文章中,老人除了动情还是表现了一些“老辣”的味道的。对这样尖锐地揭露社会生活弊端,对生活现实表现出强烈忧患的作品的支持,就是一种“辣”的表现;何况在整体的叙说中还包含着大胆的怀疑和担忧呢!这一次,冰心对于报告文学的支持,对于她来说,或许比直接写一篇报告文学的作用还要特殊和重要,冰心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力量的象征,她对于报告文学实际的声援支持是报告文学的光荣和自豪。冰心的老朋友,小老弟,着名作家萧乾说:“老年的冰心更勇敢,更辉煌,她那枝一向书写人间之爱的笔,挥向邪恶的势力及腐朽的风气,真是光芒万丈。”因此,在谈论冰心与报告文学创作的时候,绝对不能遗漏了《我请求》一文出现这样的重要活动,因为,它着实是冰心老来的一次大手笔呢!

冰心和报告文学的联系,更多的是她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联系时常表现了她的正义,她的爱心,她的忧患,而最终表现的是冰心的心底性格和精神。冰心一生布施爱心,但她从不放纵邪恶。尽管她并非没有被邪恶侵袭,但在无奈当中,她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崇高和无私,保持了大海一般的胸襟。宽阔无边,汹涌澎湃,妩媚壮美,深邃博大。

1999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