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满的亲子关系
1904200000017

第17章 子女应该养成正确的心态(4)

中国经书里,包含着十分宝贵的道理,由于种种限制,未能在自己国家广为传播,却于十三世纪时,借由中西交通的开辟而传入欧洲。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Polo)来华,元世祖授以官职,在华居留二十年才返回罗马。他的着作《东方见闻录》,对西方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华文化输入欧洲的开始。明神宗时,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于1587年来到南京,1601年在北京建立教堂。明熹宗时,德国人汤若望(Joanne Adam Schall Von Bell)入仕为翰林,后来担任清朝的钦天监,并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儒家哲学,引起非常热烈的讨论。欧洲人把它称为“思想上的中国事件”,对中国哲学开创之早,伦理道德体系之完美,表示十分惊讶。1707年英法两国的教会开始流传中华思想,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德国哲学界对宇宙论、人生论的观点也深受儒家的启示。十七世纪末叶,鉴于中国伦理道德哲学的特殊表现,西方人誉其为“其他民族所不及”,一度掀起崇拜中国思想的狂潮,孔子思想成为十八世纪欧洲思想的启蒙。法国哲学家笛卡尔(Descartes)曾说:“法国有聪明人,中国有许多聪明人。”哲学家福尔德(Fuld)更明白指出“欧洲对中国应该赞美、惭愧,尤其应该模仿”,他供奉孔子,天天敬拜,感叹“我们不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近代欧洲哲学的实证论、实验论以及道德哲学,无不直接、间接受到儒家实践哲学、伦理精神的重大影响。

反观我们自己,长久以来,由于考试领导教学,致使教的人“食古不化”,不敢有所变动,而学的人又“不求甚解”,只求考得高分。各种用意良善的道理,不是被扭曲,便是遭误解。以讹传讹的结果,就是弄得这些道理十分僵化,并丧失了原有的弹性。这么好的三代同堂构想,却被搞得藏污纳垢,不堪入目。譬如有《孝经》而没有《慈经》,被解释为重孝轻慈;祖先崇拜被指认为多属迷信;而夫妻有别,也被曲解为夫权至上,重男轻女。

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由于国力强盛,导致许多国家盲目跟着美国走。学术界人士,经常以美国标准来评鉴各地的文化。最不可思议的便是认定美国为个人主义社会,中国则为集体主义社会,并且推定中国社会的必然趋势是由集体主义走向个人主义。其实,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主义社会,也不是集体主义社会,却是十分独特的交互主义社会。何况中国社会,到目前为止,凡是个人主义浓厚的,大多人际关系不好,时常存在沟通不良的遗憾。二十一世纪应该是中国人的世纪,有待于我们的反省和努力。当然,我们不可能复古,因为中国人善变,不可能恢复从前的模样。而食古不化与不求甚解,也不是什么好心态,必须加以扬弃,才能够辞旧迎新。

请问:您喜欢您的子女没大没小,直接喊叫您的名字吗?您喜欢您的子女,到了十八岁,就要独立自主,不是到远地求学,便是自己搬出去过自己的生活吗?您喜欢将来儿子结婚时,不发请帖给您,将您气得要到法院控告他吗?您喜欢子女一直等到结婚前夕才告知这个讯息给您吗?您喜欢孤零零地出生又孤零零地离开人世吗?您喜欢亲子之间讲求权利义务,像朋友一样各自独立吗?您喜欢子女长大成人以后,各自东西,不回头奉养年老的父母吗?

相信有些人看到这里,会十分无奈地回答:喜欢又怎样?不喜欢又如何?一副潮流如此谁能抵抗的无助感,令人伤心。社会上只要有一位好人,通常就会出现九十九个坏人。这位好人,只要坚定信心,力道够大,一定可以胜过那九十九个坏人,产生中流砥柱的宏大力量。少数服从多数,在这里可以获得相反的证明。可惜大多数人不明此理,还没有尽力,就宣布放弃了。

最根本的原因,是“二分法”思维在作祟。很多人一听到上面的问题,便掉入二分法的陷阱。他们会理直气壮地反问: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一定要分大小?当今网络时代,网络上人人平等,怎么分大小?子女不独立,难道要一辈子依赖父母,永远长不大?儿子结婚,为什么一定要由父母主持?现在结婚典礼中,儿子说的话,有的比父亲还要多,让儿子当主角,有什么不好?哪一位仁兄大姐,不是孤零零地出生,又孤单寂寞地走掉?为什么要讲排场,虚华浪费?父子像朋友,有什么不好?权利义务讲清楚,总比大家和稀泥,在那里乱混,要少生气。

二分法思想果真害人,非A即B,是非分明,却又走向极端,非常不切实际。没大没小,并不一定时时刻刻都要分大小。有时候分大小,有时候不分大小,不是很好吗?只要不分大小的时候,心里明白:这是权宜之计。表面上不分大小,心里头还是有大有小。换句话说,站在分大小的立场来不分大小,不是十分艺术吗?何况网络伦理,一直是大家重视的问题,不会因为现在还没有办法,便放手不管。子女不独立,根本不可能。这是迟早的问题,并不是能不能、要不要所能够避免的。中国人擅长三分法思维,不独立包含独立。站在不独立的立场来独立,才不致独立到伤害父母的感情,不是很好吗?儿子结婚,当然是儿子的事情。这种道理,古圣先贤岂能不知?只是儿子的事情,父母不管,那就是儿子的个人参与,父母出面,就变成家庭参与。儿子在这种场合,最聪明的表现,其实是只笑不说话,给大家留下良好的印象,日后可以获得很多好处。一开口,有人欢喜,也就有人不高兴,为什么要找自己的麻烦?

人当然是孤零零地出生,就算双胞胎、多胞胎,也是各人顾自己,各奔前程,谁也顾不了谁。人当然免不了孤单寂寞地走,当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对天发重誓,要同年同月同日死,结果还不是有先有后?但是,即使如此,中国人的花样很多,照样可以弄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诞生时就和父母睡在一起,死亡时也有很多仪式。只要不打肿脸充胖子,借债铺张,也不过分奢华,有什么不好?三分法的思维,答案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合理就好。亲子关系也不例外,真的是合理就好。

大致说来,西方家庭偏重朋友关系,重诚信,讲义气,彼此相处也很客气。如果志同道合一条心,当然其乐融融。万一各怀异心,意见不一样,也很容易各自离散,并没有深厚的亲情。这种主张,属于感情主义。西方人家庭,充满了I Love You的呼喊。一旦听不到这种声音,那就各自东西,不再是一家人了。父母子女呈现朋友关系,子女多了一对年纪大的朋友,却失去了父母;父母多了一对年纪轻的忘年之交,却不必对子女负起责任。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之外,其余的都不关父母的事。

过去,我们重视血缘关系,认为子女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胳臂就应该向内弯。大家都以家庭为重,不应该自私自利。讲求家庭参与,任何人在外,都代表整个家庭的体面,不允许有所败坏。有人受到伤害,全家人团结一致,非讨回公道不可。重伦理、讲和气,一家人和睦又融洽,愉快地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成为世家,那就更加神气,把势力延伸到政治领域,夸口“帝力于我何有哉”!一般民众,就算不是世家,完粮纳税之后,仍然关起门来,跷起二郎腿,一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自在得意模样,成为中国人十分向往的景象。一生辛苦努力,到了老年还不能含饴弄孙,关起门来当皇帝,又有什么价值可言?

亲子关系不可能十全十美

读古人书,有一点必须谨慎。我们追求圆满,但人人心中应该有数,不可能十全十美。过去的历史,时间、地点和人物即使都对,所描述的内容也未必真实。未来的一切,就算预测得十分精确,也可能起变化。现在的情况,尽管摆在眼前,却由于当局者迷,或者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看错了或者听不清楚,照样有抓不住的可能。女娲补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上天也不是完美的。月亮有圆也有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都在告诉我们,人再神气,再伟大,也逃不出自己的局限性,充其量只能够尽人事以听天命,求得心安理得,死而无憾。

亲子关系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家人互依互赖,胳臂向内弯,父为子隐,子也为父隐,很可能是非不分,逐渐倾向利害主义,产生很多弊端。首先是把教养子女看成投资行为。男儿身高、体重和力气都比女儿强些,把男儿留在身边,多一些投资在他身上,将来回收的利益也较大,因此造成重男轻女的人为不平等。同样是儿子,也有资质、性格、体态、能力、态度、习惯等差异,以致产生偏爱,导致兄弟之间又增添一些人为的不平等。人类并非生而平等,事实证明一生下来就不平等。我们应该尽量求其平等,做到合理的不平等,怎么能够再加上人为的不平等,使其更不平等呢?

就是看到这种扭曲的情形,儒家才提出以德性为主的亲子关系。希望大家抛开利害,讲求伦理。生而不养,养而不教,都是父母的严重错误,十分可耻。既然是一家人,就应该立下决心,生为这家人,死为这家鬼,不论贫穷富贵,永远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优良的家风。由于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要培养“成全”的习惯。一家人当中,会读书的专心去读书,会耕田的专心去耕种。这种耕读之家,表示一家人分工合作,彼此成全。每一个人的成绩,都是大家成全的结果,所以所获得的报酬,都应该拿出来和家人分享。一家人讲骨气,大家都争气。列祖列宗看到子孙有这样美好的表现,自然不会寒心丧气地离去,只要子孙需要,随时出现在子孙心中。伦理精神的功利色彩极低,可以挽回利害主义的扭曲,导入理性主义的正轨。

如果圣人所提出的道路,众人一走就错,当然不是正道。然而正道摆在那里,也有人走错了,那就不能怪圣人。对亲子关系,中西方社会都以善为目标。不过西方的善,以真为基础;中国社会的善,却以美为基础。对我们来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固然稍有失真,却显得很美。一家人就是一家人,闹到要检验DNA,就已经不美了。美国孩子出生时,医生只肯在婴儿出生证明书上面注明母亲的姓名,并不写上父亲的姓名。理由是医师接生时,亲眼看到母亲是谁,至于谁是父亲,并没有亲眼看到,怎么能够写上姓名呢?真是很真,但一点也不美。我们的出生证明书上父母的姓名都有,未必全真,但是很美满。至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针对不美不善的人家说的。如果像曾国藩那样,我们就称赞为“一人当官,满门忠烈”了。“父母在不远游”,若解释错误,就成为对子女的束缚。一旦明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便知道父母年纪大了,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儿子不守在附近,到处去休闲度假,当然不孝。若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利益,即使远离家门也是理所当然。若此时因为父母年迈而不去,父母反而十分生气。万一为了成全子女,而子女不解其意,父母不幸弄成自尽身亡,岂不是更加不孝?

亲子关系具有非常大的弹性,讲求合理对待。但是人本主义,正名十分重要。父母就是父母,不是子女的朋友。父母可以站在父母的立场来做子女的朋友,子女却不应该因此而把父母当做朋友,以致心目中没有父母。

承欢膝下,永远是中国人的向往。子女做不到,也要让孙儿孙女来代表。依钱穆教授的高见,中国人的亲子关系,是合的成分大过分的成分。不像西方那样,分的成分大过合的成分。家人合成家庭,家庭合成家族,家族合成民族。合中有分,以合为主轨,才是中国精神。

夫妻成了父母,最好商量决定要建立哪一种亲子关系,是合大于分,还是分大于合?要做子女的父母,还是打算做子女的朋友?要大家客客气气,还是和气当中有骨气,大家都争气?要把“列祖列宗”变成“劣祖劣宗”,还是加以金装粉饰,让子女发扬家风?想养儿防老,还是做好心理准备,将来老夫老妻住进老人院?

持经达权是唯一的教养方法

理想夫妇的三大要件

父母教养子女的方法,看起来五花八门,各有巧妙之处,事实上归纳起来,可以总括成孟子所说的那一句话:“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意思是说,男女成家是做人的大道。夫妇能和睦相处,教养出来的子女才会身心健康;家庭生活温暖幸福,亲子关系才会良好。

夫妇和睦相处是教养子女最有效的方法。这说起来十分简单,实践起来则是非常困难。理想的夫妇,至少具备三大要件。兹分别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同心同德互相扶持

同心的意思,是爱情要专一。丈夫除了深爱自己的妻子以外,不向其他女子奉献男性的爱;妻子除了深爱自己的丈夫以外,不向其他男子奉献女性的爱。双方爱情专一,爱力自然坚厚。永结同心,必须在这里获得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