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满的亲子关系
1904200000018

第18章 子女应该养成正确的心态(5)

同德的作用,在彼此看得起。一般人的心理,是看不起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文章是自己的好,妻子是别人的好;人家的丈夫那么会赚钱,自己的丈夫为何如此倒霉?在所有丈夫里面,数自己最好,偏偏在看得见的妻子里头,以自己的妻子最为差劲。换妻俱乐部之所以存在,无非是看不起妻子,想要换一个更好的。孟子说:“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夫妻相爱,如果不能彼此敬重和看得起对方,简直和爱家中的宠物一样。

夫妇相敬如宾,才会谨慎地约束自己。天天在一起,关系很亲昵,最容易松弛自我的约束。久而不敬,是常见的情况。必须时时提高警觉,爱他就不要气他,把他气坏了,对子女也是一种不良的示范。

男女同权不同质,应该互相扶持。夫妇扮演不同的角色,父亲充当子女的保安员、运动教练、职业顾问、交友顾问;母亲担任子女的保健员、家事教练、经济顾问、卫生顾问。按照父母的兴趣和素养,分别辅导子女的课程作业和课外活动。

通常所说的“男主外,女主内”,其实也是男女同权不同质的分工,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我们只要不以固定的性别来区分,依据这一对夫妻的实际状况,有些事情男主外、女主内,有些事情则女主外、男主内。而内外的区分,也不必硬性规定为:家庭以外的事或者对外的事,全称为外;家庭以内的事或者对内的事,都叫做内。分工的原则,也以全家人的利益为依据,不以个人的利害来考虑,相信大家也就心平气和地接受了。

父母的角色可以机动调整。有时候同台演出,有时候一为主一为伴,很有默契,才是真正的相互扶持。

没有感情上的冲突

我们只说夫妇之道,很少区分为夫道或妇道。意思是夫妇既然同心同德,就没有必要再分彼此。尤其是感情方面,双方都专一,当然不会引起冲突。这里所说的,比较侧重对子女的感情,不应该有偏心,以免引起感情上的冲突。男孩女孩一样好,就不会偏爱。如果发现子女对父母有偏爱的现象,也应该站在子女的立场:这么小的年纪,偶尔有一些疏忽,那是自然的事,不要马上认定孩子有偏心。父母最好自我反省,是不是给予亲子充分的关怀?有没有常常“停”下手边的事情,认真地“看”孩子的状况,“听”孩子说些什么,让孩子觉得父母真的是“患难与共、欢乐与共”的好爸爸、好妈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怎么可能偏爱呢?孩子亲保姆,却不亲自己;或孩子亲祖母或外婆,并不亲自己。父母就应该想办法,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互动,保持比较亲密的联系,以建立良好的关系。

没有意见上的隔阂

夫妇之间沟通顺畅,有意见能够好好商量。有了子女以后,也应该扩大沟通的范围,让子女适度地参与。家庭成员没有意见上的隔阂,感受到大家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亲子相聚,通过彼此交谈以互相了解,并且适时加入一些文化刺激,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文化刺激代表父母用来衡量事物和行为的标准,譬如孝顺值得称赞、盗窃十分可耻、整齐清洁自然最美、儿女不嫌父母丑,等等,都在凸显对行为或事物的判断。最好能够及早和孩子沟通,适时建立孩子的价值观。这对亲子关系的维持和改善,有很大的帮助。

妥善持经达权

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细心整理一番,归纳成若干原则,然后当做教养子女的“经”,视子女的实际成长情况,做出合理的“权”变,便是最为有效的教养方法。

希望亲子关系良好,父母就要率先和睦相处,整理出更为合理的“经”。兹提出若干条目,以供参考。

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爱美是人的天性,但是看得见的、形式的、外表的装扮远不如内心的充实、内涵的提升。父母在重视名牌、注重美容、不断购置新装而且讲求时尚的示范中,已经在鼓励子女追求外在美,却忽视了其内在美的增强。不如以喜欢读书、好学不倦、重视言谈举止进退,使子女明白“充实即是美”的道理,并以舒适、安全、整齐、清洁、言谈得体、善解人意和用心关怀他人来加强内在美。

读圣贤书才能明白道理

古圣先贤的书籍,历经几千年的考验,确保开卷有益。现代人所写的书并未经过检验,尤其是新潮言论、怪异主张,更需要提高警觉,以免开卷受害。父母有责任慎选读物,并且有效地推荐给子女,时常留意子女所父母在子女的心目中种下“事业十分重要,家庭并不要紧”的观念,对子女的孝顺和以后的家庭生活势必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实际上,家庭的重要性一定大于事业。如果没有稳定、正常的家庭,很难发展健全而良善的事业,就算一时很有成就,也不能持久。

我们希望爸爸回家吃晚饭、利用假日全家旅游、节庆团聚、扫墓、经常带着子女探望祖父母,用意都在使父亲以身作则,使子女明白家庭的重要性。

父亲为了事业不得不和子女分离,这时候要向子女解释清楚,并且在外出期间也要保持密切的联系。

品德修养比学业成绩更重要

由于现代人生活紧张、竞争激烈,而且就业非常困难,以致父母从小就十分注重子女的学业成绩,好像那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其实,对孩子而言,学业好坏倒在其次,最主要的是要品德良好。父母最好时常提醒子女:品德方面若是有了缺陷,非但破坏个人的前途,而且会影响到祖先的声誉。许多小时候学业成绩欠佳的孩子,长大后十分有出息,原因是做人谨慎小心,不致受人引诱而走入歧途。孩子一旦发现有求知的必要,就会认真学习,展现后来居上的实力,当然很有成就。我们称这种人为“大器晚成”,一定是品德良好的人才有此可能。许多小时候学业成绩优异的孩子,由于受到大家的奖赏,养成骄傲的心理。长大以后,反而默默无闻,甚至误入歧途。这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况,便是重学业而轻品德的教训。所以,学业固然重要,品德才是成功的基础。

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小时候家庭富裕,不能保证一生都不会贫穷。如果小时候在物质生活方面十分满足,万一将来遭遇生活的困境,岂非更加艰难?不如保持简朴无华,培养知足常乐的心情。一辈子天天平安就是福,当然更容易风平浪静,减少人生的波澜。在精神生活方面则应该加强。在家里不要设置酒橱、吧台,不要准备麻将桌,也不要搞什么卡拉OK,把书橱、杂志架安放好,布置个人读书的地方。父母以身作则,每天读书,以培养子女的阅读兴趣。利用机会,设法带孩子到孤儿院、医院去访问孤儿、病患,使其自幼养成同情心。平日多接触文学、艺术和大自然,使子女工作和休闲并重,享受正常而取之不穷的精神生活。

家庭事务应该由大家分担

家不是哪一个人的家,而是大家的家。应该人人参与,共同关心这一个家,大家同心协力,这个家才会兴旺。家庭事务必须家人适当地分担,才不致把妈妈累坏了。分担家事,应该是一种乐趣,并不是责任。子女在愉快的气氛中,把家事当做游戏,做起来就十分快乐,自然很乐意去做。子女不做或做得不好,如果父母责骂他们不负责任、缺乏责任感,常常就会弄得子女十分无奈,也越来越不明白,不做家事和不负责任有什么关系?分担家事,不可以论件计酬,如果把金钱和家事连在一起,彼此斤斤计较,就会丧失分担家务的乐趣,影响家人的亲情。

做错事应该勇敢地承认

承认自己做错事和道歉是两回事。中华文化的特色在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既然做错了,就不必找理由。说得天花乱坠,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别人根本不会接受。这时候勇敢地承认错误,永远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承认错误,并不是道歉就可以了事的。我们一错再错,天天道歉又有什么用?做错事,要设法补救,而不是道歉了事。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下不为例的决心,并且对这一次的错误做某些具体的补救,总比空口说白话,一直说“抱歉、对不起、请原谅”要好得多。子女有错,必须承认,否则父母就要加以开导,指出错误的地方。子女明白之后,还是要承认错误,并且做出补救。

慎选玩具和读物

孩子在游戏中长大,所以玩具十分重要。合适的玩具,可以训练孩子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光读书,不游戏,对孩子是很大的损失。孩子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许多父母把学习和游戏截然划分开来,使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视学习为畏途,实在是很大的伤害。如果把读书也当做一种游戏,相信孩子对读书就不会畏惧。市面上那么多玩具和各式各样的读物,便是看准这样的需求。父母最好慎选玩具和读物,并且养成子女在游戏或阅读之前,能够先征求父母同意的习惯,不致接受不良的读物,遭受不安全玩具的伤害。

促进良好的亲子沟通

父母和子女沟通通常有很多障碍。对中国人来说,情绪化是其中最麻烦的主因。我们和全世界的人一样,都有情绪的变化。但是,我们最好明白:自己是落差最大的民族。与中国人沟通,最要紧的是先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情绪稳定时,很容易商量;情绪不稳定,那就很难沟通了。父母和子女沟通,最好先想一想:谁应该首先稳定情绪?当然是父母,因为成年人比较成熟,不应该和小孩子一般乱发脾气。同时,事情的真相也应该弄清楚,才不会让自己下不了台,否则恼羞成怒,更不像样。因此,要大胆假设,还要小心求证。然后依据事实,采取多描述、少批评的方式,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倾听中了解孩子真实的用意。父母如果能站在子女的立场,尽量采用子女能够了解的用语,当然沟而能通。

亲子互动共同成长

孩子不断学习,进步得很快。父母如果不能活到老学到老,就会明显落伍。子女不说,好像在看父母的笑话,实在不应该;子女一说,等于长大了,翅膀硬了,反过来教训父母,岂非不孝?最好的办法,是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逐渐调整教养的方式。年幼的孩子,当然需要父母的教导和辅助。子女长大以后,父母有很多地方不妨反过来问问子女,让他们充分发挥。一方面看看子女是不是真的成熟了,一方面也享受一下努力栽培的成果。子女小时候以父母为荣,长大了父母以子女为荣,那才是欣欣向荣的快乐家庭。父母一辈子比子女贤明高强,表示一代不如一代,并不是可喜的事情。

同时,我们将祖先崇拜活用在教养子女上面,具有很大的功效。兹说明如下:

首先,通过祖先的灵来管教子女,以祖先作为亲子之间的中介。用往生的人来管教活人,被管教的活人才不会由于面子问题而怀恨,甚至产生报复的心理。

其次,父母不必体罚子女,只是祖先不高兴,非给予体罚不可。家规伺候,子女面对的是祖先,父亲不过是执行者,还可以站在子女的立场,一起来要求祖先原谅。

第三,父母的双手,用来传达对子女的关怀和爱护,不应该用来体罚子女,以免子女对父母的双手产生畏惧和不安的感觉。家法大多通过木板或小竹鞭,甚至可以让子女自行处置,使父母的双手永远十分温暖。

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亲子之间,如果样样要讲道理,并且坚持说清楚、讲明白,保证一家人常常生气,而且很难安宁。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越来越不容易和子女讲理。因为事实告诉我们,越懂得多的人,越显得缓和;而越懂得少的人,越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吵架的时候,说得越大声的人,往往越没有道理。

父母想要借着亲子沟通的机会,把道理说给孩子听,结果大多很不理想,不是和稀泥似的不了了之,便是生气骂人,弄得不欢而散。父母最好采取“由情入理”的方式,让子女承受亲情的感动,自主地讲理。

譬如妈妈多说几句,女儿很不高兴,竟然回答:“人家知道了,说这么多遍,还要说。”爸爸在旁,通常会奋不顾身地投入战场,严肃地对女儿说出一番大道理。女儿心想这些道理谁不知道?只是面对唠叨的人根本受不了,有时候妈妈多说两句,父亲还不是表现得很烦,一脸不好看的样子。结果父亲说父亲的,女儿想女儿的,完全沟而不通。我们建议父亲不能够不理会,如果置身度外、隔岸观火,妈妈不生气才怪,最好采用亲情攻势来软化女儿。父亲可以轻松地说:“妈妈多说几句,就不高兴了,是吗?为什么不想一想,从小到大,妈妈听你的要求,听你的抱怨,有多少?不说别的,听你的哭声就够烦的,妈妈也没有不高兴,反而安慰你,抱你亲你。现在你长大了,让妈妈唠叨几句,又有什么关系?”相信这样比直接晓以大义说一大堆道理要有效得多。

要想让子女明白道理,就应避免教训、教条,最好采用迂回的方式,由情入理。说给子女听,不如促使子女自己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