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满的亲子关系
1904200000024

第24章 中学以前同孩子一起生活(2)

父母留出一些时间,和子女共同生活,鼓励子女提出问题,父母不一定要有答案。一起到图书馆、公园、名胜古迹、山上、海边,合作寻找答案。父母耐心陪同孩子,养成孩子思虑的习惯,就可以逐渐放手。眼看着孩子不待父母督促,不需要父母陪伴,自己便自动自发,读书找资料,还会向全家人报告心得,那才是令人开心的好事情。看来这一段陪伴,至关趁早告诉子女:人类天生就有烦恼,但是烦恼再多,原因却只有一个。这唯一的原因,说起来非常简单,那就是对每件事都仅凭一时的感情来做决定性的判断。如果感情不轻易冲动,并且努力设法让自己冷静下来,用心思虑,收到事缓则圆的良好效果,各种烦恼,自然一扫而空。孩子有烦恼,骂他没有用,劝他也不一定听得进去,而是要不断提醒他,要根本治疗。只有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用理智来指导感情,一切都不药而愈。

儿子和女儿不一样。儿子越孤傲,越喜欢孤独;女儿一孤独,就有被疏远排斥的感觉。当女儿没有笑容,好像很寂寞的时候,便想办法带她出去走走,或者利用机会为她热闹一番,应该是十分必要的措施。

男女同权不同质,从小就如此。对待子女,固然不应该偏心,但是男女有别,也要做出合理的调整才好。

青春期孩子身心变化十分剧烈,父母要多费心陪同求安全度过。异性意识自然发展却羞于开口,这个阶段朋友的交往最为重要。青年期心性比较成熟更加放心,培养独立自治精神以迎接未来。

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通常称为青少年期。男孩约在十三到十五岁,女孩子约在十二至十四岁,称为青春期或少年期。男孩约在十四至十七岁,女孩约在十三至十六岁,称为青年早期。再大一点儿,就进入青年晚期。

青春期是人生变化最大的时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生的暴风雨时期,并未为过。父母在这个阶段最好格外小心,让子女平安度过。到了青年期,心性比较成熟,应该更为放心。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密切注意子女所结交的朋友。因为人一出生,就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在群居生活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逐渐获得成长。无论父母和家人、老师和同学、邻居和朋友,都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青春期,朋友对孩子的影响更为重大。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之间通常会显出学习的差别。于是,学业成绩好的就会歧视甚至欺负功课差的。慢慢地,成绩好的和成绩好的走在一起,而功课差的也成群结队地向外发展。父母很放心前面那一群,对后面这一群却经常无能为力。

学校生活以班级为单位,朋友关系大多以班级为基础。班主任为了方便起见,往往只让某些表现积极的孩子占据领导的地位,剥夺了那些具备领导素质却拿不定担任领导主意的孩子的表现机会。这也是逼使班级同学分成不同群体的主要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从学校走出校外,扩大了对朋友的认识,充满了热情,也充满了期待,走入自己的友谊时代。好像有了知心的朋友,就使自己突然变成大人那样,在精神上和思想上,都开始互相交流了。课外活动的相互作用,使朋友关系更为明显。有时在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做好原本以为做不好的事情,完成原来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这对于友谊异性意识也是重要的课题。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孩子,通常以掀掀裙子、拽拽头发的戏弄来表现集体的男女对抗。这时候对异性的关心和好感并未形成,反而是一种不同类的感觉。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对异性不知不觉地关心起来,对漂亮的女孩和擅长体育活动的男孩开始产生思慕的感情,但是目标不固定,而且也不持久。对于双方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六年级以后,对自己所关心的和具有好感的对象或多或少有一些固定的感觉,逐渐产生弄清楚对方的心性、吸引对方多关心自己以及常常想和对方接近的念头,好像真的是意中人似的。

父母在孩子的异性问题和男女关系方面,大多不会认真地加以关心;孩子也出于怕惹麻烦、免受指责或者难以启齿等原因,不和父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于是,和朋友商量便成为孩子唯一的途径。依据调查,孩子有关性的知识,大多是“从朋友那里听来的”。由于道听途说,加上以讹传讹,经常错误百出,产生很多偏差,也造成很多不幸。近年来大力鼓吹性教育,但又矫枉过正,好像要教导中小学生如何性交、怎样避孕,把大人的不正常性泛滥提前到孩子身上,岂不是更加可怕?

亲子之间的性教育,和学校并不相同。家庭的性教育,主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亲子的互动,使子女明白爱情的态度、男女的分工以及爱护有生命的物体。父母以身作则,做子女的好榜样。同时,孩子所提出来的问题,父母不必有问必答,俨然以性教育者自居,反而提供不良的示范。最好是和孩子一起思考、一同研究,让子女真正感觉到父母的慈爱、家庭的温暖,这才是正当的性教育。

在中学阶段,父母最好多注意子女的交友情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之间的互相影响,力量十分强大。现代社会常出现一些不良少年,主要的原因便是父母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忽略了对子女的照顾,特别是对子女的交友情况并不清楚。子女得不到协助和辅导,当然很容易发生各种问题。往往到了子女被捕,警察打电话通知家长时,父母才惊慌失措,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变成如此模样,是不是有一些说不过去呢?

父母不论工作如何忙碌,每天晚上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天南地北地聊聊,使孩子感到父母十分关心自己。也借此机会,父母多了解孩子的状况,发掘深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种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及早发现问题,趁早设法化解。在孩子的暴风雨时期,父母再忙,也应该多为孩子费神操心,不可以听任其自由发展,以免酿成大祸。孩子交友,必须特别留意,除了明了孩子的朋友,最好连对方的家长也认识,那就更加安全了。

初中好奇求变最为棘手

顺应子女的成长过程

孩子从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的时候,一方面心情激动,满怀喜悦;一方面也十分不安,相当紧张。小学阶段,已经爬升到最高年级,现在却要从最低年级开始。那些只有仰头才能看得清楚的高年级学生、不同学科的不一样的老师,都使孩子觉得新奇,也不免有些茫然。

此时,亲子关系随着孩子成长的步伐,也从上下垂直的关系逐渐调整为斜向的关系,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从日常起居、生活琐事到学业、交友都要管。孩子进入中学,最希望的事情便是自己拥有一个房间,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大人,等于宣布“已经不是小孩子”的心意。然而,初中学生毕竟不是一个独立的大人,这一点孩子心里十分明白。尽管有些孩子已经长得比父母还要高,性方面也成熟了,在生理条件上也具备了为人父母的资格,但是,在经济、社会、学识、能力等方面,仍然需要父母的保护和指导才能够生活下去。因此此阶段的孩子内心充满了矛盾,既不希望父母样样都管,也不能接受父母什么都不管。父母最好明白孩子的心理变化,做出合理的自我调整。

邱连煌教授认为,一个人由出生到成年,发展的过程大抵分成完全依赖(Dependence)、争取独立(Independence)以及安于互相依赖(Interdependence)三个阶段。初生婴儿生理和心理的所有需求都要仰赖父母或保姆来加以满足,否则无法生存,当然属于完全依赖。到了会走、会跑、会跳、会笑、会想、会说话、会选择的时候,有时候使起性子来,也会对妈妈“发号施令”一番,把妈妈当成佣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自赖的心理,把系于母子之间的“心理脐带”慢慢地剪断。到了青春期,孩子独立的欲望达到了巅峰,争取独立的行为也表现得十分积极。然而实际的情况又使孩子不得不依赖父母。这种内心的矛盾,导致孩子不断地反抗父母,时常和父母吵嘴,更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评估父母的言行和价值观。而所用的标准又经常过于严苛,于是,父母的表现顿时显得一无是处。总认为父母言行古板,思想不够新潮,跟不上时代潮流,实在不足以当成为人处世的典范。这在表面上看起来,简直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实则不过是孩子争取独立的一种手段。这种“血气方刚”的表现,父母最好把它当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以冷静理智的态度来面对,耐心地辅助孩子,助他一臂之力,使其顺利完成这项任务。千万不要意气用事,以至高无上的权威面孔采取高压手段,否则引起孩子激烈的反抗,闹出令人后悔的事情,实在是不智之举,也是不必要的自找麻烦。

不要害怕和子女吵嘴

孩子和父母顶嘴,说起来既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是什么坏事。孩子通过反抗,只是表现自己的存在,希望父母尊重他的人格。对孩子来说,吵嘴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家人骨肉的温暖,每一次吵嘴,都长大了许多。父母是最好的吵嘴对手,为什么一定要全面禁止呢?

父母如果了解子女的心意,知道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吵嘴,最希望的是获得好对手,使自己长大,也为将来留下好的记忆,父母就会冷静地回应,应该斥责的时候加以斥责,应该批评或提出意见时,也要以父母的身份给予批评或意见。斜向的关系,并不是放弃父母的身份,而是采取辅导的方式从旁加以指点,尽量不要直接地指示和纠正。孩子受到相当的尊重,就会更加信任父母,对父母的辅导反而更容易接受,不需要严厉的斥责。孩子完全不顶嘴,长大以后,必定缺乏奋斗创造的精神。孩子和父母顶嘴,并不是不乖,有时以说笑、幽默的轻松方式,更为容易化解紧张的场面。孩子都有自尊心,若是一味以严厉的态度来对待,很可能引起反感,伤害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自动调整自己的感觉。马克·吐温(Mark Twain)就曾说过:“十六岁那年,我以为我爸爸是世上最笨的人。到了二十一岁那年,我蓦然惊觉他老人家在过去五年内,竟然学到那么多!”青少年在争取独立期间,对父母的所作所为,不免戴着有色眼镜,认为其顽固主观,根本不合时势的潮流,尤其是把自己的父母和朋友的父母相比,总觉得朋友的父母比较开明。为什么别人可以这样,自己的父母就认为不行?因而倍感委屈。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了解子女的心情,知道孩子长大了,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父亲发火时,孩子有些心惊胆战,赶快迫使自己就范。现在则不是这样,认为父亲心中只有自己的存在,没有别人。看到孩子做出他不喜欢的事情,便暴跳如雷,任意地吹胡子瞪眼睛,实在看不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就顶撞父亲,即使父亲打他,也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既然如此,父母不如扮演教练的角色,教导并辅助子女度过这一段狂风暴雨期。等到孩子争取独立,达到某种程度时,自然会停顿下来,亲子关系也会产生某种变化。

顺利度过暴风雨期的子女,对父母不再盲目服从,也不一味反抗。换句话说,子女不再完全依赖父母,也不彻底对立,而是呈现一种互敬互爱、互信互赖的坦诚关系。子女会征求父母的意见,但是不一定完全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子女会坚持,不过表现的方式,却与父母不一样。

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体、情绪、心智、兴趣、性格各方面,都有显着的变化。内分泌腺活动旺盛,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变得好吃、好睡也好动,父母不要误以为孩子贪吃、懒散和贪玩;由于生理变化快速,但是无法控制精致细微的动作,因而显得有些笨拙,父母也不要误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精神有问题。自我意识强烈,对所接触的事物喜欢以自我所知、所感、所想的标准做出主观的判断,父母最好暂时稍微放松,使其获得相当的满足。对于孩子的强烈自我意识,外部环境会采取批判的方式,由家庭开始,逐渐扩展到学校、社会和国家,这种自我意识如果遭受阻碍,就会由外部转向内部,使孩子陷入忧虑,甚至变为悲观者或心理失常者,也可能不幸走上自杀的恶途。

自立和依赖的心理冲突,有时因父母的矛盾态度而变得更加难以解决。父母一方面希望子女自立,不要样样依赖别人;一方面却又处处干涉子女的行为,好像样样都看不顺眼。这种矛盾的态度,使子女不知何去何关于父母对这个时期子女的应对方式,游福生教授提出以下建议,兹密切注意子女所结交的朋友。

在父母的绝对影响下,度过儿童时期的孩子进入青春期,这时候父母最好能够放开手脚,让孩子走到朋友的圈子里去。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矛盾、阴暗面和不足的地方,以致陷入自我否定和极度的孤立中。于是,朋友的互相勉励、日记的宣泄作用,成为孩子的两大寄托。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丰富自己的思想,是使孩子快速成长的动力。但是,若是交友不慎,很容易变坏。所以,父母从旁安排品学兼优的朋友,实在十分重要。有朋友彼此互相劝勉,发挥益友的功能,当然有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