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满的亲子关系
1904200000026

第26章 中学阶段身心变化很剧烈(2)

最要紧的是,从小培养子女读书的兴趣。真正能够读书的孩子,不可能受到埋没。父母只要提供子女读书的机会,并且告诉孩子,学业成绩好坏倒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必须品德良好,以免破坏自己的前途,也影响到祖先的清誉。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导正确的观念,会读书的孩子,自然会好好读书,用不着父母担心。

比较麻烦的是,孩子认为读书是不得已的事情,为父母而读书,为成绩而读书,为升学而读书,就是不为读书而读书。具有这样心态的孩子,对读书不可能有兴趣。考前读一读,考完就不读。在学期间不得不读,一旦毕业,便下定决心从此不再读书。许多博士、硕士,是一路硬逼出来的,并没有什么成就。从而也证明被动的学习、消极的读书,不可能产生多么宏大的效果。

现在教育普及,又提倡终身学习,求学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求学的机会比以前多得多。父母不必强制要求孩子高中毕业立即要考入大学,若是有困难,或者出于其他理由,以后上大学的机会也多得是,并不是错过这一次便永远进不了大学。亲子所应该关心的应该是子女的兴趣和志向,通过彼此商量,选择所要投考的科系。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勉强子女接受,而应该尊重子女的选择,让子女走出自己想走的前途。我们看过很多案例,有些父母一定要孩子照着自己的路去走,结果都是失败的。

子女要求赴国外留学,父母要不要答应?我们知道有些父母费尽心思也要把子女送到国外去求学。我们在国外看到很多小留学生,大多心理上很不适应,很容易曲解父母的好意,认为父母忍心把自己安置在陌生的地方,因而产生不少的怨恨。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尚未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就到国外接受异文化的洗礼,很容易被同化,结果将来回国后样样不能适应,等于出去一个便丢掉一个。

我们建议:先让子女在国内完成大学教育,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入的认识。等子女年纪较大,情绪也较为成熟后,才尊重子女的意愿,决定要不要赴国外留学。有了比较完整的人生规划,再来考虑出国留学的事宜,应发展独立精神,培养自赖行为,必须亲子共同努力,互相配合。邱连满足子女的依赖需求独立的意思,其实就是自赖;而自赖的起点,必然是依赖。依赖和自赖,不过是一物的两端,一为起点,一为终点,关系十分密切。心理学家主张,要培养自赖,必先满足其依赖欲求。孩子平日一直受到大人的关怀,依赖需求获得适度的满足,便会把全副精神集中在自我发展上,勇敢地探索周遭环境,大胆地尝试各种经验,热烈地接触各类人物,努力学习自赖行为。相反,受人冷落或排挤的孩子,一心向往大人的关怀,就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引人注意,哭叫、喧嚷、闹脾气、装病痛,甚至偷窃抢劫,可以说但求达到目的,完全不择手段。除了依赖父母之外,还会到处制造令人头痛的问题。儿童时期的依赖需要,如果一直没有获得满足,变成根深蒂固的病源,青年时期仍然会发作,父母必须耐心辅导,以下面所提的原则来对待。

父母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即逐渐把控制子女的双手松开,适时适度地增加子女的自由。好比放风筝,孩子的独立欲望相当于拉风筝的线,放线时要顺着线的张力,适度地拉开。不可以一下子就把线放得太快太长,以免风筝顿时失去依凭,说不定马上坠落在地面上;也不能把线抓得紧紧的,丝毫不放松,否则风筝根本飞不上去,而且有坠毁的危险。有些父母,下意识里害怕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就会远走高飞,离开父母。于是,情不自禁地对孩子的感情加以“垄断”,限制子女向外发展,不准与朋友交往,使孩子身心受到束缚;贬低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以降低其自信心,不敢想象自己过独立自主的生活;诉诸子女孝心良心,使孩子不敢稍有背离的念头,以免不孝;实施过分保护政策,凡事都为儿女做得好好的,不需要子女操心动手。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能力完全丧失,永远依赖父母了。

父母要尽量鼓励子女自立

孩子想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自己的事情,父母不但不应该加以阻挠,反而应该多加鼓励,以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习惯。只要这些事情不妨害身心健康与课程学业,而且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赖,让孩子从实际经验中吸取宝贵的教训,进而陶冶其自主的意志和自治的精神。

我们再以放风筝为例。孩子刚开始放不上去,极需大人的帮助,这时候得不到好的助力,就会灰心丧气,说不定从此不再尝试,对放风筝完全失去兴趣。实际上大人最有兴趣的事情,莫过于当孩子放不上去的时候,把风筝拿过来,很快就放上天空。如果这时候还紧拉着风筝,不肯放手,不但孩子很失望,认为大人自己在玩而不是帮助他,其他的人看了,也觉得奇怪:年纪这么大了,还在放风筝,难道童年时期没有玩够?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大人把风筝放上天去,立即交给孩子,告诉他如何控制线的张力,如此便皆大欢喜。由依赖而自立,这是青年期培育的重点。让孩子自觉、自律、自治,逐渐做好独立自主的各项准备,一旦考取大学,或者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可以放心地让子女离开家庭,奔向前程。

人都喜欢自主,也都喜欢自动,由自动而自律,然后独立自主,原本是人生必经的历程。现在的问题是,当儿童自动时,父母便加以制止,这样不行、那样不可以,弄得孩子不敢自动,父母又反过来骂他不自动。父母的想法是孩子不自动便罢,一自动就天下大乱,所以不得不斥责、禁止。殊不知孩子因而恐惧自动,对身心发展产生障碍。最好的办法,还是比照上述放风筝的方式,辅助孩子自动,帮助其自律,以促进其自治。有一天自动自发,而且合理表现,那才是长大成人的喜悦!

进不进大学?读什么科系?要不要先工作一段时间,然后才进大学?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非怎样不可。只要孩子心目中有父母,放手让孩子自立,就用不着害怕会因此失去孩子。

孩子进入高中以后,要注意培养其独立的人格以及自治的精神。在学业方面,要鼓励其自动自发地求取知识。父母尽量减少直接和老师联系,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家中最好每月举行家庭会议,讨论与孩子切身有关的事宜。子女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报告在校的状况、师生的趣闻,也可以规划郊游、参观等活动,以及零用钱的使用等。如果有争论,父母也不必生气,最好另择机会,耐着性子向子女解释,不能当场发火,大声斥责,影响以后会议的效果。子女所看的课外读物,父母最好要多加了解。现代许多作品,对孩子的身心有害无益,甚至有些作品所描写的个别情况简直匪夷所思,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偏激或颓丧。如果发现不妥,必须和子女讨论,使其透彻了解,不致盲目相信。现在网络信息发达,最好能够趁早提醒子女:计算机是工具,而不是玩具;网友是陌生人、隐形人,不值得信赖;笔友是幻想中的人物,并不真实。孩子和邻居小孩吵架,父母要先去向邻居道歉,赔不是,而不能站在孩子这一边帮孩子说话;回来后再聆听子女的申诉,表示同情,却不赞成这种吵架的方式。这种以身作则的方式,让孩子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是非而终生受益。

如有脱轨及时辅导纠正

提高孩子成长期的适应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是一种适应历程。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想尽办法要好好应付外界的要求,满足内在的需要,企求在主观上获得满足与幸福的感觉。我们可以说,人生幸福与否,取决于个人适应的成败。感觉是一种反应,是接受刺激时内部所引起的反应,刺激是外来的,感觉则是我们自己的活动。

胎儿时期

胎儿时期的刺激来自母体和胎盘。母体是他的大环境,子宫则是他的小环境。母亲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重大变化,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以后的适应问题。譬如某些药物会使胎儿的上肢产生畸形,从而使其长大后产生很强的自卑感。母亲持续严重的情绪问题会导致胎儿出现兔唇现象,并且影响胎儿智能的正常发育。怀孕期间母亲的甲状腺分泌不足,也会影响胎儿身体的结构而患上矮呆症。孕妇对怀孕,由于不同原因而感受不满,引起罪恶感并长期存在,也会使胎儿的胎动次数增加,长大后会产生更多的适应不良现象。胎儿期所造成的外表、智能、情绪及行为影响,有的永远无法挽救。我们把胎儿期列入年龄来计算,实在很有道理。

婴儿时期

婴儿时期开始独立行使呼吸、消化、排泄等功能,但在很多方面仍需仰赖他人。周围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通过母亲对婴儿发生作用。婴儿的活动以口腔为主,所以也称为口腔期。只要口腔获得适当的满足,身边又有固定的母性人物持续给予保护,提供适宜的刺激,婴儿的身心发展就不致发生严重的问题。若是嘴唇不能获得满足,就会吸吮手指,或者将这种不满足感埋在潜意识中,长大以后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太早或突然断奶,对婴儿会引起心理障碍,同样也会造成不良的适应。

婴儿的后半期,重点由口腔转移到肛门,称为肛门时期。经由排泄粪便、解除内急压力所获得的快感经验对肛门活动产生满足的感觉。父母在训练婴儿便溺习惯时,如果过分严格,使婴儿在情绪上受到威胁、产生恐惧,将会影响其人格的发展,长大后容易变得冷酷无情、顽固、刚愎自用、吝啬、暴躁,甚至于生活秩序紊乱。

在婴儿时期,如果母亲去世、父母离婚、被遗弃、送给别人做养子女、母亲忙碌托人抚养、母亲情绪不正常或者对婴儿怀有恨意,都会导致婴儿缺乏充分的母爱,长大以后会变得性情孤僻、智力不足、感情冷漠,而且对自己没有信心,自我抑制力不足,因而常有犯法的行为。

幼儿时期

幼儿时期开始由软弱无助走向自我意识逐渐增长,继而产生保护自我的心理需求。先以反抗,后以占有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于是,独立的人格与环境的对立,成为今后心理适应的主要课题。幼儿虽然比婴儿更具有独立的能力,但是父母的保护还是十分重要。这时父母对幼儿最好兼有保护和放松两方面的态度。保护幼儿以避免身体上的病痛,而适当地放松,可使幼儿的自我意识获得积极的发展,不致因过分挫折引起强烈的自卑感。但是,一般父母容易做到保护,却很难适度地放松,不知不觉威胁到幼儿的自我意识,间接地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

儿童时期

儿童时期几乎都在小学接受基本教育,和学校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没有进过幼儿园的儿童,进小学更是一件大事。由于性格懦弱或者学校的压力过大,有些儿童害怕或拒绝上学,这种适应不良的问题必须及早加以辅导,以免其人格发展受到不良的影响。

在校适应不良,儿童会以头痛、成绩不好、好打斗、逃学、说谎、偷窃、反抗、孤独、退缩、自卑、嫉妒、犯规等方式来表现。父母最好配合老师,保持情绪稳定,心平气和、胸襟宽大地接受事实,同情儿童的困难,并协助其解决问题。切忌冲动与任性妄为,以免辅导工作难以进行,而且可能迫使儿童走向歧途。

我们提出这些说明,主要在建议大家: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的适应不良,与父母和家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千万不要把所有的责任完全推在孩子身上。

有些朋友会把孩子带到办公室里。孩子说话非常大声,大家都回头看他,他却依然故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大人们说话的时候,他也不时地插嘴。这种偏差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纠正,恐怕就会引起同事的不满。父母不管,外人忍无可忍,就会开口来指正孩子。此时父母的脸面固然无光,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因而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