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满的亲子关系
1904200000027

第27章 中学阶段身心变化很剧烈(3)

父母把孩子带到办公室之前,应该向孩子说明:那里不是自己的家,说话要放低声音,不可以大声,以免妨害大人办公;如果大声说话,吵闹到大人,下次就不能再去,说不定这一次就会受到指责,对父母和孩子都很不好看;大人们在讲话时,小孩子不可以插嘴,一定要等到大人讲完,有什么事情才可以提出来,如果真的有紧急的事,只可以拉拉父母的衣服,父母自然会处理。孩子到了办公室,说不定很快就大声说话,这时候父母必须赶快把孩子带到外面,重温事前的约法三章。等待孩子保证能够小声说话、不任意插嘴之后,才带他进入办公室。回家以后,还要把当天的经历彼此重复检讨,以加深印象,以纠正其不良习惯。

有些学生失去家庭的温暖,缺乏父母的关怀,心理上逐渐产生很大的变化,不但失去平衡,而且充满了仇恨、猜忌和恐惧,言行逐渐残暴、狠毒、堕落。只有足够的刺激才能够暂时满足心灵的需求,不分好坏,都急于尝试,各种偏差行为相继出现,无非都在弥补心灵的创伤。但是这些反常的行为却遭到众人的白眼,没有人关怀、同情,更加速孩子内心的怨恨,视众人为仇人。

有些从未吃过苦头的孩子,在富裕的环境中只知道闲荡花钱,自私自利,并没有真正善尽学生的本分,更谈不上努力用功。他们从不良刊物或影片中学到很多寻求刺激的方法,麻醉自我,失去自我,也失去太多的人性,在家是顽劣孩子,在校则是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需要学校成立辅导中心,由专职教师来加以辅导;另一方面也需要父母的永不放弃,坚决用心挽回。

及时发现子女偏差行为的先兆

孩子走入歧途,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不能在学业上获得满足,只好铤而走险,从其他途径求表现,实际上真正的原因还是品德修养不好。品德良好的孩子,只要不变坏,学业可以慢慢来,终究有补救的机会。若干大器晚成的人士,莫不是品德良好,而童年学业成绩并不出色;那些“小时了了”,从小学业成绩出众的人,却由于品德不良,最终造成了“大未必佳”的恶果。

品德不良表示道德意识比较薄弱。单凭口头训示,不如实地参观育幼院、孤儿院、残病医院,让孩子亲眼目睹,看到比自己更不幸、更可怜的人,面对生死边缘挣扎时的景象,应该会悟出若干道理,后悔自己的不是。如果因此而改过自新,重新做人,那才是万幸。

身心健全的孩子也可能产生偷窃的行为。他的动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贪得的需要,或者基于逞能的心理,以冒险偷窃来表现独特的才能。还有一些孩子,根本搞不清楚什么叫做所有权。对这一类的偷窃行为,父母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自乱阵脚,反而搞得孩子不知所措。最好耐心观察,看看如何发展。大家都不去提它,说不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劣行但是,有些偷窃行为是习惯性的,不能控制的。这种病态的偷窃,大都由于缺乏关怀所引起。动机是不自觉的,孩子不知道为了什么,就是有偷窃的念头。此时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给孩子更多的关爱,逐渐改变这种不良的习惯。大多数病态的形成是由于情感发展遭遇挫折的结果,单方面治疗外在的偷窃行为,不如探究其根本原因,消除孩子心灵上的恐惧与憎恨来得有效。

父母若是不能自我检讨,就会把一切责任推给社会风气不良、电视节目欠佳、学校教育不够严格、孩子交友不慎。实际上,孩子的偏差行为大部分来自心理因素。譬如金钱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爱的象征,不论孩子所偷的是金钱、珠宝或者其他的东西,他不自觉的目的都在“偷爱”。若是父母发现他偷窃,便不问青红皂白地严加斥责,甚至痛打一顿,孩子的感觉则是父母恨我而爱钱,于是,更增强偷窃的欲念,家里偷不得,索性向外发展,向同学或其他人下手。

孩子进入初中之后,学校的老师不像小学的班主任老师管教得那么多,许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思虑、判断和决定。孩子心目中老师的权威性逐渐降低,连带地也把父母的权威性降低了,父母所说的话,若是不合孩子的心意,也会加以反抗。其实这种现象,早在孩子五六岁时就已经出现,十四五岁时,反抗得更为强烈。父母最好不要把这种现象看做反抗,以免认为理所当然而放弃了教养的责任。不视为反抗,却把它看成孩子独立自主的良好现象。孩子独立自主,原本是父母期盼的成果,现在孩子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父母当然乐于辅助。

不良的行为总有其先兆。下列各项是常见的现象,父母如果发现子女有这些行为,最好特别提高警觉,和子女多多沟通,以期防患于未然:

喜欢变换发型,或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每次外出时,一定要先洗头发,细心整理一番。

一向衣着朴素,忽然讲究华丽。问他这些衣物从哪里来,他会说是向朋友借来的。

对父母表现得过分反抗,或过分依赖。

与朋友往来得十分频繁,特别喜欢和高年级学长交往。

向父母索取零用钱的次数突然增多,而且说不出用途;或者以打工为由,延长在外时间,却又说不出在哪里打工,或者做什么工作。

父母给的零用钱不多,却发现子女有很多钱,常常花得很大方。

喜欢充老大,送礼物给朋友。

借口把钱丢了,或者向朋友借钱,要父母支持。

家里有朋友来访时,经常独自躲进房间里。

收藏陌生人的名片。

在书包或抽屉里发现当票或奇怪的用具。

身上携带火柴盒或打火机。

内衣裤忽然特别讲究,自己购买特定的牌子,甚至喜欢穿着异性的内衣裤。

女生把裙子改得特别长或特别短。

没有生病,却带有药丸或药瓶,常独自关在房间里,行动显得鬼鬼祟祟,或者服用镇静剂。

借口到同学家做功课,在外过夜,却说不出在哪个同学家中。

借口参加社团活动,回家时间变得不规律。

时常逃课,回家也说不清楚到哪里去了。

朋友的电话忽然增多,常抢着接电话,并且低声交谈很长的时间。

对父母不敢正视,有偷看的倾向。

书包上贴有特别标志,或者喜欢和异性交换书包。

不用父母提供的书包、文具,经常换用新的。

喜欢戴太阳眼镜,回家也不摘下来。

变得十分多疑,任何事情都要加以猜测。

学业成绩忽然下降,却又说不出原因。

偏食、少食和异食的现象十分严重。

喜欢动手打人,或者蓄意破坏东西。

关起门来偷偷阅读不良书刊。

破坏教室秩序,造成师生不安。

屡次违反校规。

面对以上情形,父母最好减少与子女这样的对话:“不要惹爸爸生气”、“不应该这样,妈妈会骂你”、“很难看,不要去做”,或者“不像样,快把它丢掉!”子女从小听多了这样的话,就会认为善恶的标准由他人的观感而决定,自己反而丧失了判断的能力。一个人若能不注意别人的眼光,就会自己发现真正的善恶。我们一向太重视社会的标准,所以造成很多阳奉阴违的伪君子。对于是非、善恶,最好用自己的心来判断,从小就知道凭良心,不欺骗自己,并不以他人的眼光来决定善恶,这现在讲求自由、民主,以致很多学生拿民主做挡箭牌,任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种错误的民主观念很容易形成利己主义。父母最好让子女明白:自由是建立在不自由的基础上的,大家都遵守规定,看起来不自由,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不自由,大家才能够自由地生活。民主是大家做主,而不是自己就能够做主。自由和民主,都应该求合理,不合理的自由和民主,不值得追求。

子女顺利进入大学,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这一阶段最要紧的,是对未来有什么期望。要继续升学求深造,还是找工作先行就业?出国留学有利有弊,要事先充分考虑清楚。青年是明日主人翁,对未来担负重大责任。如何因应未来变化,必须亲子共同多商量。

中国人最重视的是怎样把人做好,怎样把这辈子过好,所有的事情,都应该以此为中心,围绕着“做人最要紧的是生活的喜悦”而发展,而不是为了其他的事情。否则会造成很大的生活压力,或者弄得生活不能安宁。

孩子已经顺利进入大学,父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操心,一直担心孩子考不上大学。孩子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过一个愉快的大学生活。这时候我们建议,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在和谐的气氛中,试探一下孩子对未来的期望究竟是什么?大学毕业以后打算做什么?

通过这样的问题,看看孩子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想都不想一下,立即回答:“打算多赚一些钱,提高生活水平。”不知道父母有什么样的感想?若是孩子低着头,不敢正视父母,却相当肯定地回答:“大学毕业后,要出国留学,将来成为归国学人,才够神气。”不知道父母听后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或者孩子表现得十分潇洒,轻松地说:“好不容易考进大学,先好好玩一玩,等毕业时再做打算。”父母的感受,又是如何?当然,一本正经地回答:“要好好表现,为国家社会作出一番贡献。”又有什么样的感觉?

由于电影、小说经常把大学生描绘成为一种特殊人群,几乎每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孩子都难免沾沾自喜,以自己辛苦赢得的特殊地位为荣。我们常说大一新生的眼睛长在头顶上,好像什么人都看不起,只有自己最行。可惜不久之后,就会接受社会的严格考验。人们通常很直接地从他们所就读的学校来论断每一位大学生的能力,一看到某某大学的学生,便竖起大拇指夸奖为“好学生”;对于其他大学的学生则默不吭声,好像也不过如此。这种差别待遇,很容易造成青年人心理上的不平衡。但是,要试图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大学评鉴制度讲求排名,更是雪上加霜。尽管大家对评鉴的结果,颇有不同的见解,

但人们对以学校来分辨学生的高下,显然无可奈何地相沿成习。

到了大学毕业前夕,面临就业的困扰,不少大学生必须十分痛苦地承认,大学文凭看起来很吸引人,到了真正需要求职时,往往没有多大的效用。现在社会最重视的不一定是学历,有时候更重家庭背景的影响力,有时候则重能力而轻学历,对做人的态度和处世的技巧特别重视。

许多青年到了大学毕业,才发现自己的纯真愚昧和可笑。于是,对书本上所传授的为人处世知识产生很大的怀疑。同样,对父母的教诲也跟着减少了信任感,认为父母和老师一样,理想性很高,却未必切合社会的真正需要。在大学期间越专心求学的学生,这种落差越大。而且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相当有限,无法客观地、抽象地观察整个社会,亦无法深入地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他们经常直接感受到的不过是社会的消费世界,感觉不同的经济能力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生活待遇。不论身份地位,只要有钱,就能够享受一切。果然有钱能使鬼推磨,拜金主义才是最为具体实用的主张。大学毕业文凭用来求职不一定管用,拿来结伙抢劫、下海当舞女反而很具号召力。这种荒诞现象即因此而产生。

尤其是由于美国文化的强烈冲击,使许多美国青年文化中的特殊概念逐渐成为现代青年盲目跟进的目标。美国的嬉皮、药物滥用、学潮、性开放相当可怕,我们不希望我们的青年走上美国的老路子,但是在经济社会,青年人又能够抵挡得了多少?身为父母,必须扮演子女由学校走入社会的桥梁。一方面扶助大学生逐渐了解社会万象;一方面也要鼓励他们奋发图强,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青年文化,而不是盲目地追随美国化。

在交友方面,尽管大学时代的异性朋友有始有终维持长久的并不多见,但是父母的态度最好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只要坚持一种信念:恋爱没有条件,婚姻一定有条件,打算结婚的才谈恋爱。如果做不到,不妨反过来想,有恋爱的可能,就应该评量一下结婚的条件,以求适可而止。最安全的原则便是不到结婚之日,不发生性关系。奉子女之命而结婚,固然很不好,发生性关系而不结婚,也不贞洁。子女对异性朋友,能够慎始才有可能善终,把婚姻大事,当成一家人的事情。在这种心理准备下,亲子关系当然十分和谐而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