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子女的社会化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产生不少所谓工商企业领袖,这些人对经济建设贡献出很多心力,却也促使社会风气走向奢靡浪费。大学生目睹这种改变,好像相当羡慕,甚至影响到科系的选择,纷纷把志愿转成商贸企管,财经挂帅,把原本可以成为第一流的政法人才都埋没了。
无可讳言,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长达十二年,主要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学生”和“社会”隔离开来。我们认为这些社会幼苗年龄还小,尚在学生阶段,经不起社会的污染。我们通过学校和活动,给予这些涉世未深的学子一幅社会的蓝图,不是以过去的美好传统,便是以未来的美好理想为主轴,和现实社会的真实状况相去甚远。我们对现实社会好像永远不满意,不断有人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叹,也经常有人提出改革的呼声,总认为推动改革才能够获得进步。不满现实说起来也是人之常情,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成进步的推动力量。但是,对现实不满,却不能够提出有效的建议;发现有效的改革方法,却不能够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以致社会越文明,道德越低落。笑贫不笑娼、笑穷不笑偷、笑苦不笑抢、笑廉不笑贪,各种不正常风气,当然不能视为理应如此,让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将来踏入社会,也跟着如此。
这些接受理想教育的中学生,如果毕业后立即投入现实社会,很可能在环境压力之下,抛弃学校教师和课本所描述的理想蓝图,以免不能适应而徒增痛苦;也可能对原先的理想大加怀疑,甚至在“为反对而反对”的极端心态下急速堕落。从这种角度看起来,大学四年应该可以提供一个缓冲时期,让这些年纪稍大的大学生有机会把过去接受的知识与规范配合当前社会的真实状况加以选择和调整,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样很可能与过去的理想有一段距离,却比较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虽然新生一代带给社会的冲击力量相对减轻,对于年轻一代的社会化过程则更为自然而顺利。站在父母的立场,我们宁愿减少子女所受的冲击,也不愿意看到子女变成偏激分子,到处闯祸。
让子女自由选择科系
从一位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在家庭中所遭遇的重大问题,通常是就读什么样的科系。家庭经济比较宽裕的父母,在经济上并不急切期待子女去赚钱,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也会关心甚至干预子女选择的科系。知识水平较低或者经济比较拮据的父母,当然对子女所读科系将来能不能赚钱十分关切。实际上热门科系经常在变动,有时候刚进大学时所读的科系非常热门,但很快就供过于求,等到毕业的时候,竟成为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算跻身热门科系,毕业后比较容易找到赚钱的工作,若是与自己的志趣并不符合,从事的工作索然无味,岂不是把自己当做赚钱谋生的机器?
子女的兴趣及嗜好,父母最好不要加以限制,只要是正当、正常的,不妨任其自由发展。因为子女的兴趣,有时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转移。原先学文学的,可能因缘际会,在大学期间接受指派,担任外国使者的接待人员,因而申请转系,改习外交;原本在外文系攻读的,由于几番参与医院的义工服务,亲眼看见病痛的人受尽折磨,便毅然下定决心习医。只要有心向上,将来能为国家社会服务,都应该加以尊重。
父母在子女幼小时,最好提醒他们,将来不能依赖父母,必须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力量维持自己的生活。男孩子将来要成为一家之长,更应该把成家立业当做人生的大事来看待,有勇气把一家人的生活担子挑起来,也要有相当的能力才能够顺利而愉快。女孩子也不能存心依赖丈夫,以免遭遇任何意外时,自己照顾不了自己。养育子女,固然是女性的最高天职,而养活自己,也是现代女性必须具备的能力。尤其是男女同校,使用相同的教科书,很容易产生“男子像女性,女子像男性”的偏差现象。父母更应该适时提醒子女:男女同权不同质。男性在中学时期喜欢做抽象的思考、哲学的思索,女性则比较现实,喜欢考虑一些直接和生活有关的事情。女性的能力并不比男性差,而是各有所长,因为长大以后,各有不同的需求。换句话说:女性要成长为优秀的母亲,男性要成长为优秀的父亲。
子女具有自食其力的决心,并不需要勉强自己投入容易赚钱的科系。因为行行出状元,只要有兴趣,肯努力,真用心,无论攻读什么样的科系,都会有出人头地的表现。父母不必由于自己想做而未做的缺陷,就勉强子女选择自己当年想读而未读的科系;父母也不能因为自己对某些行业存有成见或偏见,便禁止子女从事这些行业。譬如父亲对政治、法律存有成见,认为子女再有兴趣,也不应该选择政治系和法律系;母亲对医学有偏爱,便坚持子女一定要进医学院,将来当医生。父母子女各有独立的意志,谁也不能够把谁当做自己的分身或替身。人各有志,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意志凌驾在子女身上,让他觉得有志难伸,备受委屈呢?
子女过了高中阶段之后,就不必太过于拘束。事实上给予太多的限制,也没有太大的用处。父母所要做的是暗示,不能够直接管束或责骂。子女看起来像成年人,父母却不应该以成年人的观念来看待他们,许多地方要设身处地为子女想一想,以免伤害亲子关系。
譬如说知子莫如父,子女对自己的了解往往不如父亲那么明白。这种话最好不要由父亲自己说出来,以免引起子女的怀疑和反感。妈妈倒可以提醒子女:父亲在外面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而且获得很多人的信任,遇到各种疑难问题,可以经常向他请教。既然自己的父亲这么富有经验,因此在这种选择科系的重大事项上,最好多和父亲商量,以策万全。
自谦的父母才能善尽提示的责任
对子女而言,父母是人生旅途中值得信赖而且富有经验的向导,在求学、恋爱、事业、婚姻各方面都可以提供最好的指导和意见,子女当然不能够忽视。
九子九条心,子女的性格和态度各不相同,长大后各走自己的路,父母只能加以辅导,不必强制其接受。父母在子女面前,也应该表现谦虚的态度,作为子女的好榜样。因为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自己很好,子女并不一定好。若干没有受过高深教育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出了成功的子女要到远地求学还是选择附近的大学,最好商量决定。笔者有三个子女,我们都心中有数,儿女大学毕业之后必定继续深造,所以在家庭会议中,表示希望子女在居家附近读大学,再和家人亲近四年。因为将来大学毕业再去深造,说不定从此不能住在家人附近,要好久才能见一次面。当时家居新竹,当地有清大和交大两所名校,长女考入交大,长子进入清大。我们同样鼓励他们住校,和同学生活在一起。但是学校离家很近,随时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次子学的是音乐,清华、交大没有这样的科系,只好远赴台北求学,周末假日,也时常回家。果然不出所料,长女交大毕业后,即赴美深造,然后在美国就业、结婚。长子清大毕业,服完兵役后,也赴美留学,由于所学十分先进,回岛恐难继续研究,所以留在美国教学研究。只有次子赴美攻读热门音乐,学成立即返岛,住在我们附近,朝夕都可以见面。
全家团聚时,对当年让子女在附近读大学、然后赴远地深造的决定仍然十分满意。至少一家人多团聚四年,增加很多共同的回忆。特别是清华、交大两校的梅竹赛,每年一度,竞争得十分激烈。长子、长女在校时,各为自己的学校加油,回家后则交换讯息,说出很多可爱的笑话,增加许多乐趣。多年后回忆起来,仍然很有趣。
一般来说,到异地读大学,离家远行,是这一阶段的子女常见的情况。父母最好明白提示:从现在开始,父母没有办法天天看到你们,也不能够随时提醒你们应该注意哪些事情。作为子女,必须做出阶段性的调整,遇到重大或者难决的事情主动向父母提出,父母能够适时给予协助。不必担心会给父母增加麻烦,也不应该为了避免挨骂而有所隐瞒,以免不小心招惹大祸。
笔者在长女、长子读大学期间,鼓励他们每次回家都把学校生活说给大家听,把个人的疑难私底下向父母请教。后来子女远赴外地求学,不方便经常回家,就用电话或书信的方式和父母做出良好的沟通。
现在电信业发达,不论天涯海角,一通电话,就能够打破时空的隔阂。子女不应该以任何理由不向父母禀告近况,请教疑难。除非子女的心中已经没有父母的存在,或者有父母,却在子女心中没有什么分量。
父母从子女幼小的时候有没有在“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上下功夫?这时候应该是最佳的检验时刻。父母实在不必为子女心中没有父母或者分量不重而伤心愤怒,反而应该更加用心调整自己的态度。旁敲侧击,不正面提出问题,而用试探的方式从子女的响应中寻找真实的症结所在。
辛先生在孩子年幼时一再告诉他,不能够好勇斗狠,宁可别人犯我,自己不要犯人。有一次辛太太看见孩子被邻居小孩打了好几拳,孩子也没有还手,辛先生和辛太太好像此事并未发生过一样。孩子长大后,远赴他乡攻读大学,从此很少向父母请教过什么事情,令辛先生夫妇十分伤心。
有一次,辛先生忍不住到学校探望儿子,彼此没有什么话说,儿子忽然问父亲:“爸,别人欺负我,我能不还手么?”显示儿子对于父亲过去的教诲颇有怀疑。现在进了大学,接受更多信息,更加不相信父母能够给他什么样的协助,所以很少打电话回家。
辛先生了解真相之后,不但不责怪儿子,反而和太太商量,由她私底下向儿子表白:“爸爸知道时代进步得很快,有很多观念不断地改变。他也知道自己的工作一直十分忙碌,说起来也是为了家庭不得不如此,但是,他很想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你进了大学,他非常高兴,认为你学到一些新观念可以跟他分享。爸爸不止一次说,我们家一人进大学,全家人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不过,我提醒你,毕竟父子有一部分性格是相同的。你们父子俩都有高度的自尊心,也就是很重视面子,因此和爸爸分享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说话的态度和使用的词句要处处考虑到爸爸的立场,相信以你的能力一定办得到。让父亲高兴地接受,才不辜负你的一片孝心。”
儿子真的做到了,父亲既高兴又获得很多新知识。最要紧的是:一家人你心中有我,我心中也有你。
只有在这种父子互信的关系中,父母才能够放心地让子女自己成长,由教导子女生活、陪同子女生活转变为让子女自己生活,父母心中当然充满喜悦。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让子女自己成长,一定要培养子女的自信心。父母适时承认子女自信心的价值,便能够建立亲子之间的互信关系。若能进一步培养子女的责任心,看到子女所表现的责任感,父母便可以放心地让子女自己成长了。
对异性朋友的责任感,同样需要加以培养。朱先生有一位年轻朋友,和女友相交,先发生关系才结婚。朱先生便以这个实例,提出来和儿子讨论,先听听儿子的意见,再希望他以后要避免这种情况。母亲也可以和女儿讨论某些少女未结婚就与男友发生关系的案例,以资警惕。对异性朋友的责任感,表现在一生只恋爱一次。如果做不到,便要退而求其次,一生只结婚一次。恋爱既然不一定结婚,那就必须坚持结婚前不能发生性关系。存有结婚才发生关系的信念,才是真正的责任感。父母自己以实际的行动证明结婚是男女之间的永久关系,子女对结婚和恋爱获得正确的观念,比较容易重视一夫一妻制的价值,也不致造成单亲家庭,以致对将来的子女教养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障碍。
父母无法预知未来子女可能遭遇什么事情,因此必须利用机会善尽随机提示的责任。有很多话,不应该因为难以启齿便轻易放弃,不拿出来及时劝勉;有很多事情,可以将新闻报道作为案例和子女讨论。
子女进入大学以后,父母可以视家庭经济的状况,和子女商量要不要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以赚取生活费用。大学的学业,通常不像中小学那么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过面临着知识的拓展、信息的爆炸,仍有茫然不知所适的感觉。有多少时间可以打工?打工的机会多不多?收入合不合理?会不会因此而耽误了学业?或者本末颠倒,反而以打工为主,以学业为辅?父母最好密切加以了解,才放心让子女去打工。如果发现子女在金钱上从不匮乏,似乎另有其他金钱来源,就应该提高警觉,以免子女误入歧途,受人利用,将来铸成大祸。
大学生除了读书、考试、搜集和整理资料之外,通常都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父母在子女回家团聚或者平日电话中,可以鼓励子女谈谈这方面的情况。若是子女所说的仅是演唱会、舞会、同乐会等活动,父母要心中有数,这些娱乐性的课外活动,充其量只能放松心情,和一些同学交游而已,对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并无太多益处,父母必须在社会化方面多加关心。
我们常说“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其实儿童的年龄尚幼,并不能担负这么重大的责任,倒不如改为“青年是国家明日的主人翁”更为贴切而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因为今日的青年,不论尚在求学阶段,或者已经进入社会从事各种基层工作,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积极的、进取的、光明的,对明天充满了希望。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接受同样的社会洗礼,准备承接明日的重任。而明天,国家的重担、社会的责任,必然由这些接受过洗礼的青年来承前启后,担当继往开来的历史性任务。一般人常感叹,今天的年轻人,比起“五四”时期的年轻人,比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年轻人,总缺乏那种牺牲苦干、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老一辈的,甚至青年们自身也感叹功利主义的潮流、一切向钱看的风气实在十分可怕,特别是美国化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对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欧化、俄化、日化、美化,弄得大学生对中国式的理想与标准逐渐失去信心,大学教师夹杂着英文专有名词讲课,有时想不出某些字句用中国话怎么讲要求学生替他翻译一下,却换来不少羡慕的眼光。大学生的未来方向,父母怎么能够不关心呢?
协助子女找出未来方向
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常一位大学生刚刚获得这种“头衔”时,大多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们所背负的历史包袱是双重的:一重是全球性的,另一重则是本土性的。